APP下载

习近平语言的法治精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

2019-05-10邓传芳

法制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 要:习近平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话语体系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习近平语言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语言知识体系,在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习近平语言;法治精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H136;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5-0078-02

作者简介:邓传芳(1974-),女,硕士,安徽濉溪人,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习近平用他独特的文风和语言魅力解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代意蕴,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启迪作用。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习近平善于使用一些大家熟知的俗语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精髓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习近平语言不仅形式优美,内容丰富,涵盖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习近平话语体系既体现时代特色,又关照历史情结;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彰显法治精神,又蕴藏人文情怀。

此外,习近平能够恰当运用肢体语言,特别是在体育外交场合,其通过多次秀足球脚法显露自己的体育情结和技能,同时表达对体育发展的关注。习近平熟悉并展示这些体育技巧不仅能够展现中国领导人的健康与自信,更因为能紧跟时代节拍而融入现实情境,为开展交流工作贏得主动。

二、习近平话语表达提倡法治、追求正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基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法律保障,正义则是法律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检测人民满意度的试金石。习近平的话语体系正是基于此构建而成。“群众利益无小事”等心系民生的表述已经成为习近平的话语标签。早在1990年,习近平深夜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文末言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1]习近平还经常引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告诫为官者要体察民间疾苦、体会民心。

新时代必将是法治时代。习近平的法治话语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立法。二是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包括反腐,治理军队等。三是培植法律信仰。习近平指出,政法工作者要有职业良知,有“执法为民”的意识,要对法治有信仰、有坚守。[2]四是全民守法。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直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诠释法治精髓,不断丰富其法治话语体系。早在其任职福建宁德时,习近平就引用“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3]强调守法的重要性。在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时引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告诫立法的重要性。在2015年2月2日的开班式上,习近平用朴素的语言展示了深邃的法治思维,即:“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众所周知,法治体系是实现司法正义的保障,而司法正义又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对此,习近平深有体会,因此,他多次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驻足民生是法治建设的起点,而个案正义是法治精神的落脚点,民生—法治—正义型构成习近平法治话语体系的深沉主线。

三、习近平语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功能

在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习近平的话语体系不仅极具语言艺术魅力,同时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创新价值,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语言价值。“习式语言”辨识度高、容量大,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而且就词汇积累和传承而言,习近平之语言亦能自成一体,不仅流行于当下,并注定融入中华民族乃至人类世界的语言库,成为经典。“中国梦”、“蛮拼的”、“一带一路”、“法治”,近年来习近平带火了诸多词汇,这些词语也成为沟通人们心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纽带。习近平话语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交流等语言功能。

语言之美,美在其形式,也美在其内容。正如上文所言,习近平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情感时时融入表达语境,因而语言充盈灵动,容易引起共鸣,而其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则赋予其语言优美的外在形式,令人叹服。习近平经常用诗歌般优美的语言表述心境,如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曾饱含深情地谈到“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炊烟”。聆听这梦幻般的语言,人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画卷之中,既领略到历史的厚重,又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其语言美的价值不仅呈现出一种感性美,还蕴藏着一种理性美。

其二,时代价值。“习式语言”受到追捧,本身就说明,它一定充满时代气息,所以才能更快融入这个时代,并为当代人所接受。因而,习近平话语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中的重大组成部分,是与其所具有的时代高度分不开的。正如上文所言,习近平话语体系开创了崭新的文风和时代之风,成为引领中国人前行的精神航标。

习近平的话语表达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即便引经据典,也总是与当下情景语境丝丝入扣,因而绝不会给人留下空泛、虚无之感。可以说,语言的当下存在感是其成为时代话语的前提,习近平深谙其中道理,而其能够迅速营造语言氛围的能力除了得益于其自身的语言功底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习近平对群众语言环境的切身体会。习近平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着多年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的生活经历,深知群众的疾苦,因而知道如何将朴素的情感融化在语言里以期与群众产生共鸣。习近平更熟悉群众的表达习惯、接受能力、审美情趣,所以能够用百姓话语表达国家民族要义,使民众易于理解也乐于接受。

于此,习近平真正做到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化为大众话语。因此,习近平话语体系已经超越仅仅作为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范畴,成为一种需要研习并可以传播永久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习近平话语体系中的知识力量不仅会感染和带动这个时代的人,还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激励和指导后代人。任何一种知识体系,若想成为经典,就必须具有这种传承的力量,这也是习近平话语提时代价值的体现。

其三、创新价值。习近平语言对于中华民族的词汇库而言是一种创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工程而言也是一种创新,而后者的创新体现在语言表述上的创新和对马克思主义宣传形式的创新两个方面。比如习近平在“世界梦”中添加进中国元素,以民族的形式创造出“中国梦”这一时代话语,使这一时代主题深深嵌入中国民众心灵,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践行梦想的主体。这一语言创举体现了中国马克主义者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习近平不仅善于进一步升华时代话语,还能够将历史上的经典话语进行嫁接和改造,令其成为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话语。一方面,习近平善于引经据典,借古喻今,告诫人们以史为鉴,于此上文多有论述。另一方面,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习近平还经常引用老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话语,如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来展示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奋斗一生的伟大情怀。

由此可见,习近平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的中国化、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陈振凯,申孟哲.习近平心中的好干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21(001).

[2]贾玥.习近平的“法治观”:“奉法者强则国强”[EB/OL].[2018-10-30].http: // politics. people. com. cn/ n/ 2014/1021/ c1001-25878990. html.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3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问题的深层认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