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问题讲故事 想象对话现情境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9-05-10杨美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泥塘鱼骨野鸭

□杨美芳

【教材分析】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不愿住在烂泥塘边的青蛙,很想卖掉烂泥塘,在卖的过程中,他听从伙伴们的建议,一步步改造了自己的烂泥塘,最后将烂泥塘变成了一个好地方。故事旨在让学生体会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一切美好事物。

文章语言活泼明快,富有童趣,很受低段学生喜欢。基于故事人物较多,对话内容大同小异的特点,本课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从借助鱼骨图简单讲到想象人物对话生动讲,层层推进,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识记“烂、牌、喝”等8个生字,会写“蛙、卖”2个生字。

2.借助鱼骨图梳理文脉,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3.借助想象,有感情地演绎青蛙与小伙伴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

迁移对话表达形式,想象演绎青蛙与小伙伴的对话情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新课,质疑学生字

(一)揭题学字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你听主人公在跟我们打招呼呢!(呈现“呱呱”声音)知道他是谁吗?(板书:青蛙)

2.学习“蛙”字:比一比,它跟哪些字很像?(出示:娃、洼)示范板书。

3.师:今天青蛙要卖泥塘喽,想不想一起去看看?(板书:卖泥塘)

4.学习生字“卖”。

(1)师:“卖”是一个生字(拿生字卡片)。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吗?

(2)“买”“卖”对比,了解“卖”的由来。

古代,“买”字下面是“贝壳”的“贝”,古人用贝壳当钱币。“买”的上面是“网”字,意指把贝壳放进网里去逛街买东西。后来,人们在“买”字上面加了一个部件“出”。整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把买来的东西再卖出去,慢慢地,这就成了现在的“卖”字。

(3)学写“卖”字。呈现动态演示过程,教师提醒注意点。

(4)师:在课文里,青蛙要卖什么?(出示图片,认识泥塘)像这样积满了烂泥,有一点点水的坑就叫泥塘。

(5)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本课的课题高度概括了故事的主体事件。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抓课题,读写生字“蛙”“卖”展开。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识记字形之外,还追根溯源展现“卖”字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字形的变化、字义的产生。)

(二)鼓励质疑

1.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2.小结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三个主要问题:青蛙为什么卖泥塘?谁来买泥塘?最后泥塘卖出去了吗?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这三个问题指向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他们带着三个问题阅读课文,很容易就能梳理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巧借鱼骨图,简单讲故事

(一)出示要求,自由读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刚刚提出的三个问题。

(二)交流疑问,随机画图

●问题一:“为什么卖泥塘?”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

1.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泥塘?

(1)“烂泥塘”:带读正音“烂”字。选一选,理解“烂”的意思。

①因过熟而变得松软;②杂乱;③破碎;④差,不好

(2)“不怎么样”:“不怎么样”是什么样?

(3)面对这样的一个泥塘,你能体会当时青蛙的心情吗?

2.指导朗读这句话,体会青蛙对泥塘的不满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在理解和朗读中感受青蛙想要卖泥塘的心情。)

●问题二:“谁来买泥塘?”

1.师:谁来买泥塘了?他们都觉得缺了什么?学生逐一画出鱼骨图。

2.师:小狐狸会觉得还缺少什么?发挥想象,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问题三:“泥塘卖出去了吗?”

1.出示结尾:青蛙为什么不再卖泥塘了?(板贴:好地方)

2.对照鱼骨图,简单讲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中想要买泥塘的人物众多,他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利用“鱼骨图”可将人物和需求一一对应起来。这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思维导图,简洁直观,能帮助学生厘清故事的脉络。借助这幅图,学生能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简单地讲述故事了。)

三、比较读对话,生动讲故事

(一)推销泥塘有办法

1.师:青蛙是推销高手,你们看,他想了什么办法卖泥塘?

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

(1)学习“牌子”一词: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牌子”?

(2)学习“吆喝”一词。

①读词正音:“喝”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念第四声。它还有一个读音,谁来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喝水、喝茶)

②师:谁来扮演小青蛙吆喝吆喝?(边读边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吆喝?

③师:咱们一起来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吆喝一下吧!

生(齐读):卖泥塘喽,卖泥塘!

2.配乐拍手读儿歌。

小青蛙,烂泥塘。竖牌子,吆喝响。卖泥塘喽,卖泥塘!搬去城里,好地方!

(设计意图:对于这两个句子中的词语“牌子”“吆喝”,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认知,既丰富了识字手段,又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拍手儿歌的引入更是将巩固生字、活跃课堂气氛和调节学生注意力融为一体。)

(二)比读对话有技巧

1.师:在青蛙的吆喝中,老牛和野鸭都来买泥塘了,快来听听他们都说了什么吧!(出示句子并播放语音)

老牛——“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野鸭——“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2.指名学生读这两个句子,读好带后鼻音的两个字“坑”“挺”。

3.对比再读,发现老牛和野鸭说话的技巧。

(1)老牛和野鸭说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先说优点,再提建议)

(2)他们是怎么样提出泥塘的不足之处的?(关注“不过”“就是”等词)

4.小结:老牛和野鸭这两位买主可真会说话,既肯定了泥塘好的地方,又用“不过”“就是”这样的词语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能学着他俩的样子,试着说说其他小动物又会怎么说吗?

5.选择一个角色进行仿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读中发现老牛和野鸭说话的秘诀: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并用上了“不过”“就是”这样的词将建议委婉地表达出来。从有意识地“比较”到“发现”再到“运用”,实现了从文章的学习到思维的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转变。)

(三)角色扮演讲故事

1.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演绎故事。

2.采访小青蛙:听了那么多买主的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3.师:小青蛙听了那么多买主的意见后做了什么?后来泥塘变成什么样子了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是低段学生学习故事类文本时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既拉近了学生与故事的距离,实现了“文本—学生—人物”三者之间的深度对话,又让学生在想象再创造的演绎中丰富认识和体验情感,获得语言和精神的双丰收。)

猜你喜欢

泥塘鱼骨野鸭
《青蛙卖泥塘》的“愣”
多层螺旋CT在食管鱼骨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用鱼骨图分析法检修2014款奥迪A6L通讯故障
快乐的野鸭
《青蛙卖泥塘》教学实录
幸福晚年“拼”出来
为青蛙给泥塘写广告词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