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黄河流域孕育的豫西剪纸艺术

2019-05-09安亚锋

牡丹 2019年14期
关键词:豫西剪纸艺术

安亚锋

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而作为文明的发源地,当地的确孕育出许多艺术形式,豫西剪纸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在道家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影响下,豫西剪纸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黑色成为其代表色。同时,由于豫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豫西剪纸不仅粗犷豪迈,也精巧细致,其以丰富的内涵,展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豫西剪纸艺术的起源

豫西剪纸艺术指的是河南省晋豫大峡谷的南部、南阳盆地以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该地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坡为主,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而正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剪纸文化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当地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剪纸文化。独特的豫西剪纸艺术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由于物质需要而传承下来,人们对它的喜爱几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种的剪纸样式和夸张的变形为豫西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增加了活力。

豫西剪纸艺术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延绵至今,是因为豫西剪纸能够表达当地的民俗特征和一些风情、风貌等,同时豫西剪纸有着古老的传说和多元的历史渊源,当地流传着为人所熟知的三则古老传说。

其一是“周成王剪叶封弟为王的故事”。周成王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弟弟叔虞一起出去玩耍,看到地上有一些梧桐树叶,便随手拣起一片看了看,一时兴起用剪刀将它剪成“圭”的形状并交给叔虞,并笑着对他说你现在是诸侯了。若干年后,没想到笑话成真,叔虞被封为唐国第一任国君。

其二是老子的“青牛救民”故事。传说,老子在函谷关修行,专心作《道德经》时,当地爆发瘟疫,却缺医少药,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天,老子的青牛吐出了一个大肉团,老子便用青牛吐出的“肉团”制成仙丹,治好了当地百姓,消除了瘟疫。人们都说老子的牛是头神牛,具有镇邪除魔之功,从此以后人们就用黄纸剪成一只金色的牛,然后把它贴在门口。金牛的下面有一条纸条,用朱砂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其三是汉武帝以剪纸的影排遣自己的思念之情。传说,汉武帝最喜爱的李贵妃死后,他非常悲伤,终日寝不安、食无味,思念成疾。齐地方士李少翁是个懂神仙方术的人,为了排解汉武帝的思念之情,他把李贵妃的影像剪了出来,挂在帐上,然后又在纱帐中点燃灯烛,使映出的李夫人身影在帐幔上随之起伏飘动。汉武帝在远处看,远远望去犹如李贵妃的真人到来一样,他的思念之情得以排遣。从那时起,河南的西部地区就一直流传着剪纸艺术。

依据这些传说确定豫西剪纸的起源,尚不足为凭。但可以推测,剪纸艺术当起源于纸张出现之前。在纸张尚未出现的周代,古人已知用树叶等材料镂刻出各种实用图形(如青铜器上的浮雕连续纹饰),这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汉代民间已使用铁质剪刀,河南西部出土的文物已经证实。

再者,豫西剪纸艺术的产生也有着多元的历史渊源,它与古代文明的诞生、发展和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虢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嫡亲诸侯国,西周后期,从陕西东部迁到豫西三门峡一带,建都上阳(今三门峡市李家容,公元前665年)。后来,晋国设计从虞国派兵,从而灭掉了虢国,为后人留下了“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虢国虽然是个小国,存在的历史时间不长,但这个国家丰富而灿烂的文化艺术为河南人民留下了无法估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虢季、虢仲两座君主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国宝级文物,最吸引人的要数百种美丽的仿生玉:翱翔的龙、咆哮的老虎、展翅欲飞的鹰,以及蝉、龟、铜蕊铁剑等,玉器、铜器上的多样纹饰、精美雕刻的动物造型为豫西的剪纸艺术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发展规律证明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既非必然的也非偶然的,在它形成之前,一定有着与之相关的艺术形式或艺术特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实践、发展,从而形成另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二、豫西剪纸艺术的特征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结晶。其独特的本土文化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民俗精神。几千年以来,剪纸以它独特的魅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展着,寄托着人们的情怀、爱憎和企盼。它们总是以最朴实、最真挚的美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人们的情感。郭沫若曾谈到剪纸:“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淳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民间永不朽。”豫西剪纸以独特的魅力带给人类纯真的感悟和生命的欢乐。豫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深受南北文化的影响,使得豫西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豪迈,又有南方剪纸的精巧雅致。

(一)造型的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概括取神是豫西剪纸的造型特点,在此基础上赋予极大的想象力,给人带来美感和联想的余地。河南农村盛行枕头顶花样,主要是剪一些花、瓜、莲、石榴的花样。民间艺人剪的枕头顶花样极为概括夸张,剪艺极为高超娴熟,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大有发展,剪的花既枝繁叶茂,花无重样,叶有多变,又夸张概括简练,把现实中的瓜藤枝蔓压缩到最短的限度,虽是瓜藤却又如花般赏心悦目,实在是难以想象,耐人品味。

传统的“宝相花”装饰图案就是对花卉总的概括,图案中有枝丫有藤蔓,有花有叶有果有籽,同时共生,花非真花、叶非真叶,却又胜似真花、真叶、真藤、真蔓。豫西剪纸以锯齿纹、月牙纹、镰刀纹、锅纹和内圆外方的构图而独具风格,制作工艺简便,内容以花鸟鱼虫和传统题材为主,分为窗花、门帘花顶棚花、炕沿花、灯笼花以及绣花底样等。这些纹样来源于对生活中图像的模仿与概括,如月牙纹可以表现动物的羽毛、植物的纹路、人物的眉毛等,这是因为月牙纹与植物的纹路有相似之处。不过,民间艺人不一定用月牙纹来表现植物的纹路,也用锯齿纹来表现植物的纹路,因为锯齿纹同样是对植物纹路的模仿与概括。在对纹样的选择取舍中,作品的风格由此而生,“宝相花”装饰图案中的月牙纹就是对瓜果纹路的概括,简洁的几笔使图案变得生动、活泼,意趣无穷。

(二)简练质朴,适度修饰

刀法简练质朴是河南剪纸的另一特色。剪纸作品无多余之刀、多余之处,毫无造作之感,就连报纸、书纸都不会影响它们的“语言”陈述,表现出质朴如“土”般的直白。民间艺术的宝贵就在于此,自己对一切的感受都是心底的“语言”,不加任何过多的修饰,简单大方,直抒胸怀,唯有的是真诚。如果说增加修饰的话,那就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美好生活执着的爱,对生活美好的感受。那画面上洋溢着的质朴情感无不打动每一个人,同时又给人以轻松、愉快和无尽的回味。

豫西剪纸常常用简练质朴的手法勾勒出作品的主形,然后添加造型上必有的纹样,如表现植物纹路的月牙纹,在此基础上适度增加吉祥纹样来进行修饰。这些吉祥符号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中国人的心理追求,它们虽然要面对不同的现实,但都指让生活幸福美满的吉祥方面。这是民间美术有别于纯粹审美形式的特殊性质,即它的精神功利性,通过理想化视觉形象的塑造,使主体在审美想象的心理状态中,抒发被现实所压抑的功利意愿,从而有效地消除有碍社会实践的心理紧张和焦虑。

(三)尚黑的色彩

黑色剪纸是豫西剪纸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黑色是不吉利的象征,是只会在丧事上出现的颜色。而豫西地区则恰恰相反,在这里,黑色代表着好运、幸福,特别是在结婚或重大喜庆的场合,黑色被普遍地运用,这与中国其他地方使用红色形成了鲜明对比,十分少见。

尚黑是豫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也是夏文化的表现,夏代是我国古老的朝代,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夏代以黑为美,认为黑色是庄重的,是神明的象征,于是把黑色定为国色。而豫西作为当时夏王朝的一部分,崇尚黑色的传统就延续了下来。豫西剪纸尚黑除了文化的影响外,同时还有着实用的价值功能,由于豫西地处内陆,干旱少雨,太阳照射时间长,而黑色耐高温、耐晒,并且不易褪色,这样黑色剪纸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为剪纸的长时间保留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豫西独特的黑色剪纸是我国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之一,黑色的盛行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形成了一种欣赏习惯。它不但体现了豫西人民的审美追求,而且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四)点染技术

豫西剪纸独特的点染技术独树一帜,点染顾名思义分为“点彩”“染彩”两种形式。染彩首先用宣纸或白棉纸把图案剪好,然后用水进行调色,颜料一般用米黄、米红、果绿三种颜料,偶尔也会用上紫色,以此来增加剪纸的感染力。调好颜色后,用毛笔将所需要的颜色一一涂上即可,形成不同的色彩和纹路。

点彩与染彩所需要的颜料工序大致一样,不同点在于染色上先染浅色,然后等颜色渗透后,再根据图案所需要的颜色依次加重。陕县南沟村任崇卓为了提高染色的效率,发明了蘸染法,将剪好的一沓图案直接蘸到调好颜色的碗里,例如,将猪、兔等动物蘸染成黄色,植物的花和叶子蘸染成红色或绿色。等到图案的大部分颜色蘸染后,趁颜色未干时,用毛笔在细节处处点上辅助颜色,相互渗透,过渡自然。

豫西剪纸的染色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原创性和丰富性,同时打破了河北蔚县独一无二的点染技术,为剪纸的染色技法又增添了丰富的一笔。

三、仰韶文化的影响

仰韶彩陶文化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阶段,它不是静止的,就像波涛滚滚的黄河水一样,充满活力,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必然在豫西乃至沿黄河流域传播并相互影啊,在中国农耕文明的沃土中世代传承发展,开花结果。

仰韶文化也诞生于豫西,对豫西民间剪纸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豫西剪纸中出现的艺术符号。在仰韶彩陶文化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纹饰符号,有鱼纹、鸟纹、锯齿纹、花瓣纹等,这些超写实的艺术符号代表了氏族社会晚期人们的审美观念,豫西剪纸的纹样和表现手法中有着许多表意、谐音、借比等方法,这与仰韶彩陶绘画中出现的以意表形、以意表义的造型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豫西剪纸表达着人们对生命意识乐观向上,向往美好、祥和,善待大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活理念,也是豫西人数千年来艰苦奋斗,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延续。

四、道教文化的影响

豫西地区位于河南的最西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蕴育出了多种文化。同时,豫西还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在此地完成的。道家文化是中国正宗的本土文化,主张无为,淡泊于世间的名利,亲近自然,归隐于山林,一心求道,祈求得道升仙,可以长生不老。这些追求信仰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此民间流传出许多神仙故事,例如,蟠桃盛会、太上老君炼金丹、八仙祝寿等,这些故事反过来又影响着民间的吉祥图案,人们在节日时为了表现心中理想,会设计出多种神仙图案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寄托到他们身上,给人以希望,这也正是传统道教文化的体现。丰富的道家文化为豫西剪纸提供了多样的题材,据说,每年正月二十三,豫西地区的每家每户都会用裱纸剪一个大青牛贴到门上,以此来保佑全家一年的幸福安康。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同的时节会有不同的剪纸作品,如钟馗捉鬼、吕祖降妖、太极八卦门神等。这种丰富的剪纸活动,已然成为豫西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温州大学)

猜你喜欢

豫西剪纸艺术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剪纸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纸的艺术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剪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