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通俗化
2019-05-09吴筠倩周红光
吴筠倩 周红光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003-01
患者去医院看病,许多医学名词和术语会让他们听得云里雾里。患者们抱怨医务人员讲得太过专业,希望医生能将生涩的医学用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但对于医生来说,说专业术语就像农民讲庄稼一样,脱口而出,如果要将每个术语都通俗化,确实有难度。
不过,当你将医学术语通俗化,医患沟通的质量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不妨来看几个案例。
在心内科,有一位患者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心电图、心脏彩超,还要造影。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造影,对患者来说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名词,一个部位就要进行三项检查,又是听不懂的名词,难免会
让患者产生排斥心理,甚至怀疑对面坐着的是个黑心医生,用过度检查骗取医疗费用。
这时,医生解释说:“我们把心脏比喻成一间屋子,心脏彩超看屋子有多大,墙结不结实,漏不漏水;心电图看电路通不通,有没有短路啊漏电啊之类的情况;造影是看水管子堵没堵,这管子都是铁
皮包着,里面锈成啥样谁也不知道,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根本看不着,只能做造影,三个检查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如此一来,患者立马懂了,放心地去做所有检查,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上述这个医患沟通的案例中,医生很好地运用了比喻技巧,这也是医学术语通俗化时最常用的技巧。将抽象的医疗检
查或治疗手段具体形象化,用通俗易懂的事物或现象类比生硬的学术名词,不仅促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更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对后续治疗会有极大帮助。
比如,对于一个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的患者,医生希望他能早些下地活动,而患者表示不理解,认为刚做完手术需要静养。这时,医生可以这样和他说:“你的肠子现在就好像一碗面条,如果不多晃
动,这碗面条就坨了。你应该适量地下地活动。”
在内科,遇到对贫血和低血压搞不清楚的患者,医生可以将血压比喻成池塘里的水,血红蛋白则是池塘里的鱼。贫血的病人不一定血压就低,相当于池塘里的鱼少不一定水就少。高血压的病人不一定不贫血,就相当于池塘里的水多不一定鱼就多。
通过这些巧妙的比喻,将医学术语通俗化,医生也许要多费口舌,但对医患沟通的矛盾的避免,医患沟通质量的提高都充满积极意义。
(摘自《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