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路径

2019-05-09翟大彤康淑瑰张国卿

决策与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知识整合高等学校

翟大彤 康淑瑰 张国卿

[摘    要] 高校跨学科团队是以解决跨学科问题为目的的组织,而知识的整合是解决跨学科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跨学科团队的内在要素。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高校跨学科团队中知识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特征,并指出知识整合的路径方法,对构建跨学科团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等学校;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学科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5-0039-11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国家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按照“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格局,我国将逐步实现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交流合作,其中必然包括我们与其他国家地区创新技术上的合作。在创新技术合作的过程中,高校研究机构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跨学科团队作为实现高校创新功能的组成部分,对其知识整合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对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出现了大量隶属于高校或跨院系的科研团队,这些团队虽然称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团队的成员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同类型团队知识整合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为高校跨学科团队管理提供支持。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的研究目前以专业性跨学科团队研究为多数,例如跨学科团队合作下的危机干预[1],护理学跨学科协同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家长式领导对跨学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3]等等。这些研究为不同行业相关各方的知识整合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样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高校是各学科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是跨学科团队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将从团队管理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的路徑,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为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跨学科团队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高校跨学科团队知识的主要存在形式

跨学科即“整合的学问”[4],高校跨学科团队可以区分成不同的类型,各自反映的特征不一。不同特征存在的内在原因是跨学科团队中的不同知识存在形式,因此需要对高校跨学科团队知识的存在形式进行必要的界定。“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要求高校跨学科团队对知识的更新具有前瞻性。这一方面要求这些跨学科团队认真审视团队内知识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要求团队成员把接纳先进技术经验的视角更多着眼于外部环境。

(一)异质性知识

异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知识而言,主要是指受到不同环境因素影响,加上在团队中的形成过程不同,就产生了跨学科团队中的异质性知识。不同于企业,高校的异质性知识有其自身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跨学科团队的两类异质性知识进行区分。

高校跨学科团队中的一类,是由企业或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组织资助的跨学科团队。这类团队对知识的异质性体现较强,主要由于:一方面,他们以完成某类多学科支持的技术攻关项目为目的,团队成员对目标的理解各有差异,故而知识的异质性体现较强;另一方面,成员及所利用的资源受制于高校管理,由不同院系或者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对目标的解读往往放大了其所属院所的功能,这样也会造成团队中知识异质性的强化。

另一类跨学科团队是由政府或非营利机构资助的跨学科团队,这类团队对知识的异质性体现相对较弱。因为,这类跨学科团队往往以自发的方式形成,团队的研究目标也是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者大多也对其有趋于认同的观点,因此,由政府或非营利机构资助的跨学科团队中,知识的异质性体现较弱。

(二)显性知识

高校跨学科团队中,显性知识是整合形式的知识,这是显性知识属性的体现。在跨学科团队内,成员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时要具有标准范式,例如团队中的成员为了进行某一个问题的研究,需要以例会、研讨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范式要求其知识的表达及传递,必须以规范化的显性知识形式为载体。可见,显性知识对于跨学科团队来说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成员间的知识背景虽然不同,但是在以显性知识形式表达时,对于暂时无法完全理解的知识,不同成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再次获取。显性知识是高校跨学科团队内重要的知识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团队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成员进行交流合作时,主要通过显性知识进行信息传递。

(三)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的而言的,它是团队成员自身所拥有的,不以标准格式所表现的知识。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教育背景、学科方向、表达形式可能不尽相同。虽然知识本身不以成员这一载体发生变化,但是由于这些知识需要成员以相对灵活的方式交流,所以就表现出隐性知识的特征。可见,隐性知识不便用文稿、报告等方式交流,而更适合于成员间通过直觉、意会等方式进行交流。隐性知识在跨学科团队的创新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团队成员在进行合作时,除了通过显性知识进行常规的交流以外,还会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创新点的启发,这些启发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进行和产生的,也往往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来表现的。

二、高校跨学科团队的类型和特征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高校跨学科团队是以知识整合为形式,以解决某一课题或项目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而设立的。换言之,高校跨学科团队是以解决跨学科问题为目的的组织,这类组织往往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能够调动一定范围内相应学科的各种资源,其中包括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及研究方向。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将为国家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加深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连接,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

(一)高校跨学科团队的类型

1.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这类实验室一般依托于某一院系,由这些院系组织相关人员参与课题或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随着国内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国现在已经有20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它们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高校跨学科团队中规格较高的一类,根据高校配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判断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情况,也可以为不同主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2. 独立研究中心。独立研究中心的显著特点是独立于高校院系运作。其主要针对一些专业领域,因此常与一些院系联系,组织相关的院系参与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独立研究中心是这类课题或项目的组织者和负责单位,在高校科研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这类研究中心,对推动某一领域的科研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下属的独立研究中心,由于其具有天然本土化的特点,对推动一些具体的、有区域特殊性的研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一些高校下设的地方经济发展、人文社科等方向的研究机构、就是这类独立研究中心。

3. 跨院系研究中心。跨院系研究中心是由国家或高校牵头成立的具有跨系或学院的管理组织。跨院系研究中心一般与学科领域项目或内容密切相关的院系合作研究课题,与学院形成挂靠关系,即研究中心所做课题或项目由学院牵头并负责组织管理。跨院系研究中心要求这些学科组建起跨院系的团队,而这类研究中心内也有主次之分,其中一些学科所在的院系扮演组织者角色,另外一些院系扮演支持者角色。依此形式,可以在某院系的主导下,在其他院系的支持下,很好地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跨院系研究中心是高校跨学科团队中常见的一种组织方式。

4. 211、985、“双一流”工程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政府实施了211、985工程,此后,国家层面提出的“双一流”大学工程,则成为跨学科科研平台的重要力量。这两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以国家各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的结构调整,并促进各学科资源的整合。211、985、“双一流”工程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为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未来的国际交流合作中继续起到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二)高校跨学科团队的特征

高校跨学科团队类型、特征各不相同,团队内主要的知识存在形式各有侧重。为此,以知识异质性强弱、知识显性或隐性两个维度,构建以下分析框架(如图1),以便于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的高校跨学科团队特征:

1. 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隐性知识+强知识异质性区域。这是因为这类跨学科团队往往由某些领域内的权威专家组成,这些专家熟知团队研究的内容,但是大多限于从自己研究领域的角度进行分析,加上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为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其团队目标与所处环境(高校)对知识的异质性体现较强。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织形式往往较为稳定,成员间的合作大多比较深入,因此,成员间往往不以过于规范的方式进行交流(知识交流更多采用意会等灵活方式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方面是不同层次高校通过自己的优势学科建立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不同高校为发展优势学科可能争夺的优势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较其他跨学科团队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即国家重点实验室比独立研究中心、跨院系研究中心和211、985、“双一流”工程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拥有相对优先的发展机会,掌握相对优势的研究资源。

2. 独立研究中心位于隐性知识+弱知识异质性区域。这是由于这类跨学科团队一般是由彼此熟悉的成员组成,成员间交流多以灵活方式进行。此外,独立研究中心是课题或项目的组织者和负责单位,其团队目标往往与高校目标相一致,即知识异质性较弱。独立研究中心是独立于院系的组织,但其成员却隶属于各院系,独立研究中心所处的维度表明,团队内知识的异质性较弱,换言之,知识的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同时,独立研究中心的知识形式倾向于隐性知识,这无疑使独立研究中心在知识整合过程中面临的约束比起国家重点实验室、跨院系研究中心和211、985、“双一流”工程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平台要更多。

3. 跨院系研究中心位于显性知识+强知识异质性区域。这类跨学科团队成员来自不同院系,甚至不同高校,其知識存在形式主要为显性知识。另外,这类团队目标因受核心成员影响较大,故与环境(高校)匹配程度不高,表现出强的知识异质性。跨院系研究中心研究的内容由学院牵头,团队成员会兼顾跨学科内容研究和人才培养双重责任。一方面,研究内容要实现既定目标;另一方面,跨学科团队的知识成果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发展,而且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如研究生教育有很好的帮助。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跨院系研究中心相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研究中心和211、985、“双一流”工程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在知识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压力更大,但是可能拥有更多突破性创新的机会。

4. 211、985、“双一流”工程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位于显性知识+弱知识异质性区域。这类团队是高校跨学科团队中成员差异最大的(大多数成员来自不同高校),故其多以显性知识形式表现,另外,这类跨学科团队本身就是由各高校组成的,故其团队目标与高校要求匹配性较高,表现出了弱知识异质性。“211工程”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校,目前我国211高校共有112所。“985工程”是国家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校,目前我国列入“985工程”的重点高校共有39所。继211、985工程后,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大学战略,这一战略正在稳步实施。“211工程”提出的学科群、“985工程”提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大学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为高层次院校进行知识交流提供方便,也为各院校知识整合提供依托。之前,很多高层次的跨学科科技成果都是这些院校相互合作的结果。可见,在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支持下,充分发挥知识整合的作用,是合理可取的。211、985、“双一流”工程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平台,虽然不同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但是相对于独立研究中心、跨院系研究中心来说,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这主要归结于其所依托的211、985、“双一流”平台,在知识创新整合中也可能会出现前沿性的成果。

猜你喜欢

知识整合高等学校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方法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加工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例谈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