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评论特征分析
2019-05-09王俊赛张菊兰
王俊赛 张菊兰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同时具有强有力的资源整合力,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新闻评论是新闻界较为“自由”的一种言论,其发布者包括:专家、记者、编辑、普通受众等,可谓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本文主要围绕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特征做出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新闻评论;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120-03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
(一)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对最近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字面意思来看,它是一种议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一种现实传递,是以传递表达意见的信息为主要目的。历史新闻评论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同一时间出现的,但早期的新闻评论是被作为人类早期的新闻的,依赖于人的口头传播。
(二)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媒体时代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专业人士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围绕这个话题不断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网络新闻评论包不包括除了公开在平台表达的信息之外的信息表达。一些人士认为,只要是在媒体上发表的评论就可以被称为网络新闻评论;或者一些来自论坛中的小议论、评价、交流、非正规的言论也可被称为网络新闻评论[1]。王振业则把网络新闻评论看作一种意见性信息,他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这种存在于网络的,具有评价性、政论性的文字,虽然不同于书面文章,但是其作为表诉意见性信息的本质是不变的。在现如今,新媒体正在以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对我们的舆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是大家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最新发表的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所发表的议论,这些议论不一定是正规的评价。可以是在微信、微博、贴吧等任何一种平台上发表,都是网络新闻评论。
常见的网络新闻评论可分为两种:一是由传统新闻评论发展而来,承接了传统评论的语言文字特点、布局格式,有些网络评论也许就是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拷贝;另一个是网络论坛,为观众提供一个交流意见的平台。 文章主要对后者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进行分析。
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以前,传统媒体评论由来已久,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强大影响力,而网络新闻评论虽然没有传统评论那么长的发展时间、但是发展却异常迅速,因此有必要对其特征进行分析[2]。具体表现为:信息传达的快捷性、交流各方的互动性、个体自主的开放性、意见表达的多元性以及传受双方的平等性。
(一) 信息传达的快捷性
网络新闻评论将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一边将新闻快速的传播出去,一方面不断的挖掘新闻的当前意义和价值。网络评论的使用速度,体现在新闻受众群体接触方便和舆论的迅速形成;比报纸的文本输入过程,排版,印刷;電视评论的主题策划出版和广播,节目录制过程,操作过程,更省时,省力。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已经到来的5G网络的覆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快速获得新闻资讯,这是比电脑更加便捷的客户端,这都是传统媒体不可企及的。
新鲜是新闻的本质特征即时效性,网络新闻评论在传播过程中速度非常快,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固定排版,固定的依附于新闻报道之后,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做到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更新,并且没有固定的形式。在面对一些突发的新闻事件时,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从立意到受众群体看到需要经过很多程序,还要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往往快速成为一个热门事件的爆发地,如王宝强马蓉风波事件中,王宝强深夜发微博爆出离婚消息,主动放料,设置让媒体跟进的议题,抢先树立受害者形象跟“女人是弱者”的标签赛跑。微博下的留言与点赞达上百万,多是对其同情和鼓励。网络新闻评论不受篇幅的限制,它可以是一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是一段或一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便于它的传播。因此网络新闻评论在信息传达的快速方面是传统媒体评论无法比拟的。
(二)各方的互动性
既然是交流就说明不是独角戏,互动是至少有两个人参与交流。双方可以传达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的看法。新媒体时代网络将这种交流变成现实,实现了这种交流的互动性。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交流双方的交互性增强。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一般是由编辑依附于新闻报道后的文章,网络新闻评论既包含了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还包含受众在这种评论中的跟评,还有网民发表在自己空间、微博里的一些公开的个人评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一个接收信息的平台,同时又是信息发布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不仅仅是交流意见的传播工具,还是发表评论的载体。每个人的手中都有麦克风,人人既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言论,参与讨论,还可以翻阅别人的意见和对事件的看法。这样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传递者。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群体拥有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平台进行意见交流,无论是对国家大事的看法还是对生活琐事的抱怨,网民越来越乐意同更多人分享,是出于发泄情绪也好,是出于信息交流也罢,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各方的交流客观上得到加强。
(三)个体自主的开放性
人们都追求自由,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的无奈,我们的自由都是相对的。网络新闻媒体确实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他们不管是在对新闻信息的采用上还是在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上都是比较随意、轻松、自主的。受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自由公开表达言论,每个受众群体都是自由的、平等的。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是比较单一的,而新媒体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发送者和接收者都是主体,受众群体的主体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他们通过同其他的信息进行对比、斟酌、讨论,从而形成自己的意见和判断。诞生了一批从微博大v姚晨、韩寒到崔永元、咪蒙等意见领袖。这也证明了受众在阅读信息时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评论中也有不差于专家的独到见解,吸纳众多的意见和见解可以使受众群体更好地理解事实,看到事物的本质方面。这种媒介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使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增加。
(四)传受双方的平等性
传统媒体的受众,无论是报纸、杂志读者、广播听众或电视观众,受众只能被动参与,,更不用说有一个平等的交流。但是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这种被动局面,受众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新闻媒体机构以平等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活,以受众的所思所想为着眼点,去衡量新闻事件价值。受众不需要担心“把关人”(包括新闻记者和编辑)的限制,也不用担心自己想说的话被“把关人”过滤掉,他们可以自己将自己的话语发表在网络上,如果发表的信息被认可,引起关注的话,他们的信息可以同专家的意见一样引起全民讨论。
在微博、论坛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没有阻碍的,人们可以跟随自己的想法去参与自己喜欢的事件、话题,在了解他人不同意见和评论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信息传递上新媒体平台为网络新闻评论提供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不受时间、空间、现实条件的制约,真正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平等性。
社会网络与社会现实不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联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全球性媒介。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这样一个大平台,访问不同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交换观点和想法。将性别、年龄、社會地位的不同完全抛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受你的真实生活状态的影响,因而在发表评论时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任何人只要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表达自己,那么他的言语就会进入公众视野。网络汇集各方面的声音,形成强大的“优势意见”,影响政府决策,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工作应有的发展趋势
(一) 新闻评论的质量向高层次转变
网络全球化大背景下,新媒体网络迅速发展,一个新闻事件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社交媒体的加入会很快被处于网络另一端的受众知晓,一个微博大v发布的信息会在几秒的时间内被粉丝点赞、评论和转发,这些评论者的言论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能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看法。而新闻评论者知识水平与立场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新闻评论的质量也会不同,甚至是一些过于偏激和不文明的言论时常夹杂于这些新闻评论当中。这就迫切需要新闻评论者提高自身素养,提供积极向上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闻评论。
(二)网络新闻评论积极提升舆论引导力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不仅仅是来自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更多的是依赖于人手一部的手机媒体,新闻评论者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的群体,这样一群年轻人作为有头脑的信息富裕者理应积极提升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网络上出现的诋毁扭曲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等模范人物的恶意行为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削弱了党的队伍建设形象。因此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有志青年,应该懂得明辨是非善恶,提升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
(三)网络新闻评论向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转变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且公开的发表观点和言论,但这种自由必须是相对的[3],全体社会成员应努力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新闻评论环境。边看视频边参与弹幕的讨论,鱼龙混杂的聊天信息将自己的评论淹没,在不受监管毫无畏惧的心理机制下,评论呈现出了泛娱乐化以及不文明的现象,这阻碍了良好的网络新闻评论环境的形成,因此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推进网络新闻评论向更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转变。
三、结语
新闻评论是反映人民心声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进行舆论引导的着力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引导公众在不断讨论交流中无限接近新闻事实真相。成为社会公众的“减压阀”,推动新闻评论的质量向高层次转变,引导舆论,推进网络评论向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转变,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代强,李旭曜.我国网络新闻评论综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7)(上半月).
[2]殷瑜.网络新闻评论的现状及前瞻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
[3]王睿莹.浅谈新闻评论的特性[J].新闻传播,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