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提升路径
2019-05-09刘赛
刘赛
摘要:新媒体环境为口语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系列应用软件的兴起使得口语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口语传播能力包含根据未来职业发展而需具备的沟通能力、演说能力、谈判能力等。文章着重分析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的内涵和要求,综合考量新媒体对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的影响,从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提出具体的提升策略,为高校课程革新、媒体社会实践、大学生自我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040-03
口语传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最常用的传播形式,它不仅广泛应用在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而且在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口语传播是人类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组织、发送、反馈信息并产生有效互动的一种传播行为。”①口语传播能力则是指传播主体为实现特定的传播目的进行的口语运用能力,根据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的不同,口语传播的要求、作用和影响力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对主体传播能力的要求也有着很大差异。
一、 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的内涵及要求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高度。教育部国家语委2017年1月17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主要指根据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而应具备的各种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演说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等等,无论何种样态的口语传播,都需要在语言表达上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逻辑清晰。如果传播主体逻辑不清,在语言上则会出现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语序不当等现象,听者不能理解传播主体的传播意图和内容,因此,传播主体逻辑清晰可以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
2.语言规范。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三部分内容,传播主体在进行口语传播过程中要发音准确清晰,尽量避免语音缺陷、语调生硬和词汇语法不规范等现象。
3.语流顺畅。在表达中,传播主体若经常出现语句重复、卡壳、口头禅太多等现象,肯定影響语言的流畅度,使得传受双方不能正常交流,所以语言流畅是传受双方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的影响
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不仅带来口语传播的回归,而且为口语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土壤,微信、QQ、抖音等应用软件的频繁使用使得口语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口语传播的发展带来机遇。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应用软件使用的主力军,常常在应用软件上的进行交流、分享和互动。新媒体具有使用便捷、性能优良、私密性好、资费低廉等特点,新媒体的大量使用使得传播渠道更多样、交流活动更频繁、内容传播更精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频繁使用各种社交媒体进行口语传播,无形中扩大了口语传播的传播频率,尤其是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群体传播,不仅传播范围较广,而且传播目的更明确,再加上信息的多次传播,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将会大幅提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媒体也对口语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语音储存、语音文字互换等功能要求语言准确、规范,社交媒体中的视频通话功能要求我们副语言表达应该恰当、贴切。
同时,新媒体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新媒体方便了人与人之间进行即时交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频率;新媒体在信息传递上有着迅速、便捷、易于保存等特点,但是在情感交流上存在不够直观、具象等缺点;新媒体的使用扩大了信息量,同时也使阅读变得狭窄化;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交流渠道,但是新媒体中信息纷乱,无用的信息和交流也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更有甚者,新媒体中不健康的口语传播内容干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正确认识新媒体对口语传播的影响,能够使我们在口语传播能力提升上有着更为明确的路径。
三、 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提升方法
1.树立正确理念,重视口语传播。
大学生在口语传播上存在传播观念错误、传播意愿不强、传播自信不够等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不够自信的状态,少数大学生甚至出现了不愿意交流的现象,热衷于在课堂上和社团活动等进行群体传播的同学则是少之又少,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宁愿课后微信上问老师问题,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或者课后与老师面对面沟通。
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学生错误理解了“少说多做”的含义,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存在“重文轻语”传统思想,对口语表达不够重视,认为“越少说话越好”,甚至是“不说只做”;另一方面,错误理解了口语传播能力的内涵,轻视口语传播,认为口语传播能力仅仅指普通话水平、朗诵技巧等等,忽略了口语传播的本质是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与表达,这其中包含了朗诵、演讲、主持、说服、沟通、谈判等各方面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有很多日常沟通交流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但是还有更多的口语传播活动是在班级活动和社交群体中来实现的。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认清媒介中的口语传播和面对面口语传播的异同,树立正确的口语传播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播与交流。
2.加强理论基础,提高文化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口语传播上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素养、道德规范、艺术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和社会在努力改变人们对口语固有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口语传播能力,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应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口语传播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高校应充分重视口语传播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的重要性,建立相关课程体系: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生素质课程体系,让大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做到“有话可说”,从而产生较为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建设语言类的课程,如以普通话语音为主的正音课程、以新闻播音和节目主持为主的新闻传播类课程、以演讲与口才为主的表达技巧类课程;从职业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以沟通与谈判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
口语传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加强课堂实践,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搭建实践平台,深度开展校台、校企合作,增强学生们的实战经验。
近年来,社会各界组织开展各类口语活动和比赛,比如经典诵读、诗词大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作为交际的工具、知识的载体、文化的表征,语言行为和语言素养的确能够反映社会、个人的内在文明状况,反过来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个人的素养构成和全面发展。”②随着口语活动的广泛开展,重书写轻口语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重文而不轻语”成为现在的发展目标。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比赛,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络,共同提高大学生的口语传播能力。
3.注重口语技巧,提升口语能力。
在口语传播方面,个体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从语音面貌、语言规范、思维构成、表达方式、交际方法等方面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有些同学语音面貌不够好,有些同学思维比较混乱,有些同学常常会“词不达意”,任何一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整体口语传播。
首先,遵循交际原则,注重礼貌礼节。交际原则是指交际双方为使会话、合作顺利进行,以达到共同的沟通目的而必须相互配合,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则,包括尊重原则、相容原则、得体原则、策略原则。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展现出自信、积极的状态,遵循基本的交际原则,不管是在面对面交流还是社交软件上进行交流,都要做到目标清晰、思路明晰,展现出知识水平和个人修养。
其次,区分不同场合,加强内容设计。对于口语传播来说,可以按照不同的场合进行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中的口语传播和小团体传播、人际传播中的口语传播两类。在内容设计上,前者的重点是语篇,后者的重点是语句。对于语篇来说,要进行详细的谋篇布局,首先确定体裁,其次构思大概内容并分出层次,再次将语言“由点及面”串联起来,最后用恰当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来。对于语句来说,则主要集中在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协调,思维内容直接决定语言内容,思维的过程其实是人们对已知的经验和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如果思维不顺畅,那语言的流畅度肯定大受影响,当然,思维顺畅并不代表语言流畅,因为受到语境、语句、词汇、语音、情緒等因素的影响,思维顺畅而语言不畅的情况大大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从语言表达的几个要素入手,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口语能力,让思维和语言协调进行。
再次,突出表现形式,提高表达技巧。内容设计是基础,而表达技巧和表现形式则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亲和自然的社交方式、具有审美示范作用的语音面貌、优美动听的声音……这一系列的表现形式无疑提高了口语传播的效果。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通常来说是规范而亲切的,在大众传播中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优秀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做到逻辑清晰、语言规范、语流顺畅、举止得体。
最后,适时反馈与调整。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错误或不恰当的语言一旦说出去便无法更改,新媒体中虽然增加了“撤回”、“删除”等功能,让“说出去的话”在段时间内可以“收回来”,但是因为受到时间限制,有一些“说出去的话”还是无法“撤回”,不仅停留下来还被完整地储存下来。面对这些语言上的错误和失当,我们只能尽力做一些更正或弥补,化解矛盾或尴尬。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的口语传播有着丰富的内涵,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职场发展的重要能力,应该在观念、素养、技巧等方面进行提升,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尤其是面对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我们应该夯实语言基础,加强语言适应性,为全面提高口语传播能力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亚铭,王群.口语传播学:一个亟待构建的新学科[J].编辑之友,2014(7).
[2]张政法.正本清源:口语传播教育的三重维度[J].现代传播,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