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和展望
2019-05-09刘江伟
刘江伟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引言
自2007年教育部批准MTI(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设置以来已10年有余,MTI学位点也从第一批15所发展到现在的215个。伴随着MTI专业的蓬勃发展,教育部、各个院校以及社会对于MTI人才培养愈发重视,以MTI为主题的文章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讨论的话题更加细化。在MTI发展过程中,仲伟合[1]指出了专业学位发展中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习基地、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方式、职业资格考试接轨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当前的研究是否涉及上述问题,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哪些问题尚未引起国内学者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对于MTI人才培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了能够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本文拟对中国期刊网中以MTI或翻译专业硕士为主题的文章进行归纳分析,从文章发表的数量、研究主题入手,勾勒出MTI教育研究的历程,展望未来MTI教育研究的方向,希望该研究在促进MTI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一、MTI教育研究论文的搜集与归类
笔者在中国知网分别以MTI、翻译专业硕士、翻译硕士3个词条作为关键词,搜索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文章,所得到的文章数量分别为202篇、29篇和173篇。通过对文章的内容、来源以及相关性的分析,总共整合出MTI教育研究论文236篇。笔者根据文章发表数量列出了各类期刊中发表的MTI教育研究论文的数量,发表数量低于5篇的归到了其它期刊范围,见表1。另外,笔者也对MTI教育研究论文发表的年代和数量进行了统计,见表2。
表1 国内期刊MTI教育研究论文分布数量一览表
表2 国内期刊MTI教育研究论文发表年代和数量图
通过对于表1和表2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总体看,自2007年首批15所学校获批MTI学位办学资格后,MTI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各类外语类核心期刊关注的重点,在2012年和2013年达到最高值,说明在2010年第一届MTI毕业生培养完成后引发了学者们对于MTI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讨论和思考。
第二,在近十二年的发展过程中,翻译研究类期刊仍然是MTI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其中《中国翻译》《东方翻译》以及《上海翻译》所占比重最高,其它外语类核心期刊也对MTI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这些期刊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从MTI人才培养模式到MTI课程设置都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第三,从表1可以看到,《中国俄语教学》对于MTI的人才培养和MTI教育也十分关注,其内容涉及俄语翻译工作坊、MTI研究生教育模式、MTI口笔译培养方案、俄语MTI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等话题。这说明国内高校在小语种MTI人才培养方面也非常重视,并且能够依托地方特色,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服务社会的口笔译人才。
二、我国MTI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对所搜集到的论文,笔者根据论文内容,归纳出以下主题(见表3)。
表3 MTI教育研究主题一览表
1.人才培养理念
通过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MTI人才培养理念这一主题涉及以下几个类别:MTI人才培养的探索,MTI人才培养反思、问题和对策,构建具有特色的MTI培养模式,国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MTI人才培养的借鉴意义。在MTI人才培养理念的初始阶段,仲伟合[2],穆雷[3]指出翻译专业学位的设置是翻译职业教育化的起点,加快了翻译市场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的步伐。专业学位和研究型学位有各自的特点,建设MTI学位点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基础。从2010年首批MTI学生毕业后,国内学者开始反思MTI人才培养的各种问题,包括办学理念、师资条件、教学管理、实践基地等各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柴明颎[4]以MTI教学评估为背景,指出了符合MTI人才培养理念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以及评估对于MTI人才培养和学位点发展的积极意义。在对MTI人才培养反思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提出了构建具有特色的MTI培养模式。这其中包括构建有工科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培养模式,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等。此外,翻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在西方一些高校早已展开,国内学者也引入许多国外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与我国的MTI教育模式进行对比,希望能够对我国MTI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研究表明,厘清MTI人才培养的理念,明确MTI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MTI人才培养模式对于MTI教育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如果不能掌握上述原则,不能区别传统MA人才培养和MTI人才培养,必将事倍功半,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硕士与传统的MA培养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注重实践,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服务社会的口笔译专业人才,而后者则是理论结合实践,着重理论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方面,国内学者大多数选择借鉴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比国内各个学位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期找出适合国内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文军、穆雷[5],邵璐[6],祝朝伟[7]通过对国内硕士专业点的调查,分析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并与港澳台和国外学校翻译硕士课程的设置对比,指出了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问题。另外一些学者从翻译能力培养、市场需求、职业素养以及不同院校的学科优势出发,提出了培养专业人才和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的目标。朱振武[8]提出专业学位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夯实双语功底,提升学生的双语素质和职业道德。苗亚男[9]提到理工类院校应依据本校学科传统和优势,打造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模型,培养专业方向明确且有别于其它类型院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3.硕士导师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扮演着多重角色,相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他们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引导者、规划者、管理者和把关人。丁素萍[10],朱波[11]指出MTI导师需要同时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学科背景,提出了双导师制的合作机制,并强调了校外导师的资格认定、考核与奖惩问题及协调问题等。在MTI教育研究中,学者们意识到了导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尤其提到了双导师制的模式,笔者认为应该进行更为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培养单位导师的遴选和准入制度,合格的专业学位导师,对于后期论文指导、实践指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实习基地
MTI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专业口笔译人才,而实习基地则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未来面临工作的实际要求,因此实习基地是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关键的一环。张莹、柴明颎、姚锦清[12],辛红娟[13]提出根据实习目标、实习单位的选择与协调,加强实习管理,注重实习基地的规范化。任文[14]特别强调了MTI口译方向实习的内涵和功能、实习活动的主要相关方、实习种类,以及实习管理方式等。董洪学、张晴[15]以其他专业学位相对成熟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为借鉴,提出适合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硕士实习基地建设的综合性理念,确保实习基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毕业论文
MTI发展的十多年,其毕业论文的形式和主题也经历了一个从摸索阶段到相对成熟和固定的阶段。MTI专业作为实践性学位,论文的创作必然也要体现出与传统学术型毕业论文的不同,因此在制订MTI毕业论文写作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避免专业学位论文过于学术化。发展初期,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于区分学术型研究生论文体现其实践性的特点。穆雷、杨冬敏[16]指出MTI学位论文应逐步向以实践型学位报告为主的论文模式过渡,提出了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以及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陈琳[17]具体讨论了述评类论文的写作模式。祝朝伟[18]提出了“翻译作品认证+总结报告”论文写作模式。高强、刘振前[19]重点讨论了导师在MTI论文完成过程中的作用。当然,目前MTI毕业论文在选题和内容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6.职业发展
就业情况是对一个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最直观的反映,而作为应市场需求而创办的翻译硕士学位更是如此。王立非、王婧[20]发现,实施“分类分层、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对提高MTI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正面影响;毕业生家庭背景总体上对就业领域和就业层次影响最为显著;家庭背景因素对普通家庭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影响不大。王华树[21]从毕业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出发,指出MTI办学单位需要发挥区域优势,调整培养定位,打造本地化服务特色,为行业输送职业化、多元化的本地化人才。
从上述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对于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毕业生最终工作岗位和实际专业学习的紧密度调查不足。
7.翻译教学
国内学者在MTI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大体分为三大类:笔译教学、口译教学以及技术类课程教学,而这三类也恰恰反映了MTI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的专业口笔译人才。姚锦清[22]提出MTI的笔译教学核心理念为专业笔译。除此之外,笔译过程、笔译课教学模式、科技翻译教学也是国内MTI笔译教学的热点。就口译教学而言,重点讨论的问题包括口译课程的设计、口译教学模式、口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其中刘先飞[23]特别提到了通过口译课程教学素材分级,进行口译课程设计。王晨爽、文军[24]认为当前翻译技术类课程开设情况并不乐观,不论从师资、课时还是内容来讲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研究表明,CAT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以及翻译硕士教学语料库建设都是当前MTI教学中亟待加强和改进的。柴明颎[25]提出应加快翻译硕士专业教学语料库的建设。虽然MTI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口笔译人才,但是理论课在MTI人才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重要。刘和平[26]从思辨能力培养入手,探讨了翻译理论和实务课的教学。另外,翻译伦理教育、术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翻译史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以实践为主的MTI教学中开展上述理论性教学,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各种的观点,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三、MTI教育研究现状和问题
1.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案日趋成熟
MTI的人才培养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其培养理念已经从初期的摸索阶段发展到比较成熟和固定的阶段。通过早期借鉴国外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其它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国内各个学位点在宏观上已经就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达成了一致,在细节上也能够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区域特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MTI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小语种的翻译专业硕士,也在人才培养方面找到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
2.教学模式讨论较多,评价体系讨论较少
从数据来看,涉及翻译教学的文章所占比重最高,内容覆盖广泛,包括口译、笔译教学模式,口笔译能力培养,理论教学和伦理教学,国内学者都提出了一些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然而,实际的效果如何?是否具备普适性?对于不同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否应该有专业的、完善的评价指标?笔者认为这类问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3.导师、论文、实习和就业四个方面关注不够
关于上述四个方面,国内学者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但笔者认为上述研究仍需加强。比如导师对学生指导过程的管理问题;校外导师的工作分工和比重,以及指导效果如何?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各自扮演什么角色?不同高校毕业论文的主题选择情况,评价体系是否一致?不同区域、学科特色明显的高校,学生的就业去向如何?进入工作单位后,所学的知识是否足够应付实际的翻译任务?效果如何?
四、结语
翻译硕士专业发展已经经过十多个年头,国内学者、教指委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都对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极为关注,为此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笔者通过对MTI教育论文的检索和阅读,分析了当前专业发展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浅见,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之处,笔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看到未来MTI教育方面更多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也能够进一步促进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