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说《在路上》中爵士乐元素与自发写作的关系

2019-05-08孟文滔

当代旅游 2019年11期
关键词:爵士乐

摘 要:作为“跨掉一代”的领袖人物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在创作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的过程中,深受爵士乐元素的影响。而正是爵士乐这一特殊的音乐形式,给予他创作极大地灵感,并且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反叛精神内核,从而形成了他特有的自发写作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在路上;爵士乐;自发写作

一、前言

垮掉的一代是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的特殊氛围之后出现于社会,文化和文学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这场特殊的文学运动影响深远,对美国的民主传统,麦卡锡主义,清教主义,通俗文学和学院派文学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1955年,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的诗歌“嚎叫(Howl)”的发表,冲破了美国当时的文化压力,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垮掉一代的到来。而在当时,垮掉一代的运动通常与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联系在一起。自内战以来,它改变了社会规则,开启了美国的新一轮的社会革命。

而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在整个运动中被认为是“垮掉一代”的领袖和发言人。作为一位美国小说家和诗人,杰克凯鲁亚克出生于1922年3月12日,于1969年10月21日去世。凯鲁亚克因为提倡自发型写作,反对当时的主流文学潮流而闻名于世。终其一生,杰克凯鲁亚克写作题材涉及天主教,爵士乐,佛教,毒品和旅行等不同题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因其写作题材的选择,反叛的精神内核以及非常规的写作手法而被批判。然而,正是由于他先锋性质的写作探索,杰克凯鲁亚克成为地下文学以及嬉皮士运动的先驱。在杰克凯鲁亚克周围,聚集着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反对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倡导自由,宣传女权主义,他们的行为言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凯鲁亚克在他的长篇小说《在路上》一书中,给出了“Beat”的原始含义,即Beat来自于纽约的地铁声音,来自于个人漫无目的的行走,没有特别强烈的目的性含义。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凯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从词源学的意义上来说,垮掉一代所用的“垮掉”即“beat”便有节拍的意思,由此可见在垮掉一代文人的小说或者诗歌当中,与爵士的联系可以说是千丝万缕。尤其是当杰克·凯鲁亚克提出“自发写作(the spontaneous composing technique)”这一说法的时候,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比波普爵士乐(Bebop)自身所包含的特点。所以,在“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当中,这些文人都受到了当时盛行的比波普的影响,甚至于在字里行间所出现的行文结构,对位和遣词造句都带有比波普爵士乐的痕迹。

而小说中所提及的音乐场景,特别是关于爵士乐的场景,都源于杰克凯鲁亚克旅行中的生真是所见所闻。其象征意义却十分明确:垮掉的一代不能在任何环境中被对立事物所打败,不能被精神打败,变成行尸走肉;也不能失去自我信仰,变成碌碌无为之辈。在杰克凯鲁亚克眼里,他们是一群具有无所畏惧,坚韧和勇敢的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信仰精神成为当时垮掉一代众人的力量源泉。

二、爵士乐的叛逆精神

爵士乐作为上世纪一种音乐形式,在20世纪50年代极大震撼了美国传统的价值观。爵士乐来自西非的黑人传统音乐。当非洲奴隶贸易达到高峰期时,黑人们将布鲁斯和灵个这两种音乐形式带入了美国。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所实行的奴隶制中,美国白人对于来自非洲大陆的黑人们实行了奴隶统治。这些作为白人附屬品的黑人奴隶们必须遵守白人统治,并在最低层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的情绪无处发泄,只有在田间劳作之时用劳动号子唱出他们民族歌曲才能抒发自我的情感,而在早期黑人音乐的发展中,悲伤之情远大于愉悦之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音乐唱歌和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我的情感。爵士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的发展,它不受到任何限制,可以自由发挥。而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高度紧张的政治压力下,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得不寻求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新方式。结果,爵士成因为其不同于传统音乐的表现方式,成为当时年轻人的一种发泄愤怒和追求个人自由的最好形式。很快,爵士乐就成为了垮掉一代的标志,成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非裔美国人文化的爵士乐不仅仅局限在非裔美国人群体中,事实上,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与交汇,它早已成为美国文化本身的重要构成。而在传统的爵士乐中,虽然早期吟唱者多是奴隶贸易的受害者,但是在音乐创作与发展的历程中,爵士乐并没有过多地关注非裔美国人这个特殊群体所遭受的苦难与艰辛。而是更多地将歌词关注于美好的爱情以及丰收劳动的喜悦。从这个角度看,爵士乐在诞生之初,遍具备了极其强大而反叛性。它并没有将目光直指生活的不幸,而是用轻松愉快地曲调去直接对抗现实的不平等,给予当时美国社会以及传统文化极强的反抗张力。

而真正让爵士乐在全美开始散布的时间则是在1910年到1920年之间。在当时,超过六万的的非裔美国人从美国南部乡间北上,来到以五大湖地区为代表的美国工业中心。他们开始扎根在北方重要城市,诸如芝加哥,纽约或者底特律等。这一时间的大迁徙,除了繁荣了美国北方的经济,更多地则是非裔美国人所带来的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价值观,诸如爵士乐等,极大地冲击着美国当时传统的社会价值。

(一)小说中爵士乐的气氛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本质上属于后现代主义。他们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学主张在当时“嬉皮士”运动,反越战浪潮以及民族运动的背景下,为当时的美国青年展示了一种不同于美国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杰克凯鲁亚克在他的多本作品中都有提及当自我的内心情绪以及脑海中千变万化的意象无法找到突破口时,爵士乐这一自由奔放且叛逆的音乐形式赋予了他极大地创作灵感。在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中,小说主人公萨尔(Sal)在书中的经历即是杰克凯鲁亚本人本身的生活经历。通过主人公萨尔,杰克凯鲁亚克真实地记录了主人公们关于比波普(Bebop)音乐的经历。换句话说,在小说中,波普乐总是伴随着萨尔和迪恩的所有旅程。

从词源学意义上来说,“Bebop”一词源出自爵士音乐家在练声或哼唱器乐旋律时发出的毫无词义的音节(或无意义的狂喊乱叫)。比波普的乐句经常在末尾以一个很有特色的“长—短”音型突然结束,而这个节奏又常被哼唱成“里波普”或“比波普”。这个词初次出现在印刷品上是在吉莱斯皮六人乐队于1945年在纽约录制的唱片,当时取名“咸花生Bebop”。早在三十年代末,就有些爵士音乐家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欲望,要瓦解音乐上的那些条条框框与刻板的教条主义。从一开始以致到后来,爵士乐手们总想按照自己特有的和声方式发展,而正是这些不同于传统的处理爵士乐的方式,诞生了当时名噪一时的波普音乐。

垮掉一代的作者们,特别是杰克凯鲁亚克在书中多次提及了爵士乐。书中主人公迪恩(Dean)和萨尔(Sal)无疑是以杰克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一代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缩影。他们喜欢爵士乐,流连于旅途中各地的爵士乐酒吧和表演场所。在书中所描写的旅行画面里,他们喜欢打开收音机并大声聆听所有音乐,特别是爵士乐。在酒吧,他们喜欢爵士乐表演。小说《在路上》中有一个场景,迪恩和萨尔在一个小弗里斯科夜总会去看斯利姆·盖拉德(Slim Gaillard),“在弗里斯科,一群年轻的半知识分子坐在他的脚边,用钢琴,吉他和他的方式听他说话。 邦戈鼓(bongo)......但他继续走了一个小时,用指甲的尖端发出一种难以察觉的小声,一直越来越小,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声音了,交通的声音进入了开门。”

在旅行的第一部分,萨尔在芝加哥晚上听到了波普乐。 “来自密歇根湖的风,在环路上蹦蹦跳跳......在这个时候,1947年,比波普乐在整个美国都疯了......当我坐在那里听着那个波普乐代表我们所有人的夜晚的声音,我想到了从国家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所有朋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同一个巨大的后院做着如此疯狂和匆匆忙忙的事情。“(Kerouac,2000:12,13)。拥有波普声音的街道是贫穷但充满激情的地方。那是萨尔和迪恩在旅行中最喜欢的去处。 “啤酒店里传来巨大的波浪声;在美国的夜晚,它与各种牛仔和帆布混合在一起。“(Kerouac,2000:77)那里是工人阶级,流动农业工人和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萨尔和迪恩故意离开白人聚集区,留在所谓的边缘人群中寻找快了和自我。“希望我是一个黑人,感觉白色世界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对我来说不够狂喜,没有足够的生命,欢乐,黑暗,音乐,没有足够的夜晚。”(Kerouac,2000:163)在白天,萨尔和迪恩在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伴随着巨大的音乐声,特别是爵士乐的巨大声浪旅行。或者他们选择乘坐免费班车或搭车被带到下一个城市。晚上,女人和自动点唱机则一次又一次点燃了他们的激情。在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中,主人公的足迹遍布美国东西海岸。洛杉矶,印第安纳州,宾夕法尼亚州,密苏里州,新奥尔良,旧金山,无论是夜总会还是酒吧,即使是不起眼的餐馆,所有的地方都充满了疯狂而响亮的比波普声音。特别是在洛杉矶,大量的体力工人,诗人和波希米亚风格的艺术家,他们为波普而着迷,为爵士乐而疯狂。在小说中,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旧金山的小弗里斯科夜间酒吧和福尔瑟姆街上的现场表演。 萨尔和迪恩与音乐家贾希尔(Jasser)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在丹佛,萨尔和丹又与爵士队发生许多交集,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妙的夜晚。 可以看出,在小说中能够串联起整个旅行过程的元素无疑就是爵士乐,特别是比波普音乐。比波普音乐是当时黑暗中的声音,既是当时年轻人的精神食粮,也是足以可以让年轻人致幻的迷幻药物。

(二)对于自发写作的影响

爵士音乐反映了凯鲁亚克小说中的反叛精神。首先,凯鲁亚克的创作技巧来自爵士音乐。 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urg)将凯鲁亚克的“自发写作”命名为“波普式(Bebop)的写作。”凯鲁亚克只是喜欢一位爵士音乐家来創作他的小说。他的小说“在路上”的语言风格反映了爵士音乐的节奏。阅读他的小说,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列出爵士音乐的感觉。自由写作风格可以看作是传统写作风格中的反叛精神。其次,读者可以在他的小说中感受到爵士音乐的氛围。他在小说中对社会被遗弃的人的描述是对爵士音乐和反叛精神的最佳解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在凯鲁亚克的书中,爵士音乐的主题与精神追求密切相关。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自传式的。他的精神追求在他的书中一再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写的每本书都具有爵士音乐的特点。在他的书“在路上”的每一次旅程都是寻找反叛精神的旅程。

“自发写作(the spontaneous composing technique)”是杰克·凯鲁亚克提出的独树一帜的文学主张,同时也是艾伦·金斯伯格等垮掉的一代主要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一种创作观念。即使是当代美国的“后垮掉的一代”作家们也仍然坚持与发展着这种写作方式。凯鲁亚克多年混迹于爵士乐酒吧,直接从伟大的波普爵士乐创始人查理·帕克(Richard Park)、迪齐·吉莱斯匹(Dickie Gillespie)的演奏中获取灵感并运用于写作。“自发写作”理论有两条基本原则:其一,在高度亢奋的情感驱使下以快速的写作来捕捉头脑中转瞬即逝的意象;其二,避开写作过程中大脑的任何分析判断,以免阻断思维自由流动,无法完整真实地表达,同时反对一切形式的作品修改。抛弃了诸如主题筛选、谋篇布局、选词炼句、修改整理等创作基本规范。这些规范在凯鲁亚克看来,是大脑对原生态的作品进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审查,其中包括作者有意识地回避道德文化禁忌以及对流露在作品中的自我意识进行掩饰。“滞塞,最终也将阉割自由歌唱这种纯洁而有力的欲望”(Kerouac,2000),从而违背“真实”这一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

波普爵士乐乐师们认为“一个好的故事只能讲一次,只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他们很少重复演奏。如果演奏同一支乐曲两次, 则两次的演出绝不雷同, 甚至会大相径庭, 让听众怀疑这是在演奏两首不同的乐曲。乐师们根据演出时的情绪、同伴的配合以及周围的环境气氛变化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演出前有过排练,也从不会按部就班地演奏。凯鲁亚克从波普爵士乐的演奏中看出了门道:写作应该像即兴演奏一样,一刻不停,一旦从心中奔涌而出便不可收回,只能随着情绪与思维的波涛向前,向前,直到兴尽而止。只有这样才能冲破理性的阻挠,克服写作的羞耻感,打破福楼拜式对精确词句的迷恋,吹奏出自我的声音。所以自动写作也就是变奏的意识流,不同的地方在于意识流如七宝楼台破碎下来不成片断,以垮掉一代为首的类爵士乐写作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更看重对位和呼应,主题不强调却若隐若现,在一个主旋律周围上下起伏,不断添加新的思想、新的话语,比如《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尤其是每句结尾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松散的散文,蓬勃而出,几乎很难看到短句,大多都是随着意识的起伏,像萨克斯风手一样毫无顾忌地流溢而出。无视创作上的所谓清规戒律诸如主题、结构、选词用句、修改等,不花精力去编织构造一个真实。杰克凯鲁亚克在服用安非他命后,花了二十天时间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著作《在路上》,记录了其五次穿越美洲大陆的经历。原稿打在长达一百二十英尺的纸卷上,整部小说只是一篇长长的文字,一行紧挨一行,没有空格,也没有留眉边,标点符号也是偶然之举,一次完成,没有修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下结论,整个一部《在路上》就像杰克凯鲁亚克癫狂吹奏出的比波普萨克斯风,即兴和想象力比比皆是。《在路上》很多章节都提到这群流浪在路上的青年人们弹奏或者享受或者疯狂沉溺于波普当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迪恩和萨尔,他们两人都有追求真理的目标,这可以解释为真实的情感。爵士音乐强调人们自由表达的感受。 “情感的纯洁和诚实构成了一首优秀的爵士乐歌曲。”(Lynn,2003)爵士音乐向公众表达了许多感受,如个人,情感,自由,直觉,纯洁和赤裸裸。所有这些元素都与垮掉的一代寻找的目标相匹配。 萨尔之所以喜欢在路上旅行,是因为白人世界无法为他提供真实,纯洁的生活,而中产阶级的成功和理想是虚幻的。他更喜欢被“一个被遗弃的人”或“一个白人的黑人”。白人的无望突显了黑人爵士音乐的真正幸福和激情生活。所以萨尔希望“......希望我是一个黑人......”因为他觉得“......有兴奋,空气充满了真正快乐生活的振动,对失望和悲伤以及所有这一切都一无所知......”(凯鲁亚克,2000)“真正的男人尽力做自己,但不仅仅是遵循他的行为;我们必须被创造和掠夺,但不仅仅是被发现。”(Michael,2007)存在主义认为创造是纯粹自我的关键。萨尔和迪恩之路的生活应该被视为脱离传统的人类社会的逻辑,以尽力创造他们的真实个性。萨尔和迪恩用他们的身体作为真正的武器。他们的追求反映在意识到与传统社会离婚并使他们回归自然。 “在路上”一书可以看作是垮掉一代的自我和生命的自白。

爵士乐纵情多变,不受拘束,自发随意,它唾弃文雅,无所顾忌,它对虚情假意嗤之以鼻,它代表反叛,崇尚变化。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的诞生代表了激进的创新原则,就如当时的美国和文学现代主义一样,为一种全新的开端而庆祝,投入纯粹自发地创造。因此,它也为艺术下“定义”: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前无典范的作品。透过爵士乐,读者能感受到即兴发明和独创性。透过独创和发明,读者又能感受到背井离乡的漂泊和思乡。

三、结论

垮掉一代的作者所写的作品与爵士音乐密切相关。首先,它们都是美国本土产品。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换句话说,爵士音乐培养了垮掉的一代。它不仅为垮掉的一代提供了文学的写作材料,而且还为垮掉的一代赋予了文学的灵感。波普音乐影响了小说《在路上》的主题,即对于真实以及真理的追求。在同样的情况下,爵士音乐的内心概念与垮掉的一代相同。而爵士音乐最重要的是给予当时“跨掉一代”的作者们,特别是杰克凯鲁亚克一种新的精神---反叛精神,自由精神和独立精神。

而书中小说的主人公迪恩则无疑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英雄和反文化的精神象征。他是20世纪60年代压制年轻人梦想和思想的社会的邪恶人物。但他也是新文化的天使。(文楚安,2010)迪恩和他的朋友们清楚地知道现有的非人道制度。他们所做的所有行动都对社会产生了有意义的启示。一般来说,垮掉一代的哲学渊源是:继承美国的超验主义,倡导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勇于挑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具体而言,垮掉一代的青年文化也反映了忽视唯物主义,蔑视权威,愿意探索和优势的方面。它的青年文化影响着年轻人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反对传统的社会制度。他们强调的是,垮掉一代的概念是历时性的,但不仅是历史性的。叛逆和追求是青年文化的基础。就像“太阳照常升起”作为“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一样,“在路上”也可以看作是垮掉一代的宣言。Holmes(1952)也向年轻人指出,垮掉的一代只是一个象征。很明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他们的精神支点。而通过对于小说的研究,书中的一大精神支点无疑就是以波普音乐为代表的爵士乐。爵士乐这种带有自由性质的音乐,为当时的作家们以及年轻人赋予了新的灵感,使他们内心翻涌的情绪和瞬息万变的意向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突破口。借由爵士乐这个支点,在当时正统道德无法反映他们熟悉生活的时候,年轻人可以借此自有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达自己的想法。

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具有机智,宽容和渴望的特征。他们希望在文献中找到一些东西,而不仅仅是撇开表面。 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是混血文学,辩证文学,就像杰克凯鲁亚克的着作“在路上”。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有着被称为解放文学的未来。这是浪漫的社会主义,有拯救他们的愿望。他们希望建立一个能够将他们拯救到现实世界中的理想社会。 1960年代留给后世的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是,它的青年文化已经成为表达自己声音的政治实验。而爵士乐为代表的音乐元素也开始在社会各个方面根植,无论是社会运动,政治影响还是后世文学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反叛精神,利己主义,真理,激情和创造,所有这些确实反映了他的书中爵士音乐的主题。它也代表了垮掉一代的真正精神。 (陈杰,2010:137)

参考文献:

1.Holmes, Clellon John. “This is the Beat Generation.” 1952 [A]. The Beat Generation: A Gale Companion. Ed. Lynn M.Zott [M]. Michigan: Gale. vol. 1:3-6, 2003.

2.Kerouac, Jack. On the Road [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0.

3.Michael, Dittman J., Masterpieces of Beat Literature [M]. Beijing: China Remi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2007.

4.陈杰. 本真之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小說研究 [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文楚安. “垮掉一代”及其他[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

孟文滔(1989.11—),男,汉族,江苏苏州人,任职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爵士乐
我希望我的音乐“四不像”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关于我国艺术院校爵士乐专业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20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
广州,你有多爵士?
爵士乐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与反思
上音爵士乐和音乐剧联手为社会服务
Music
中国爵士乐的双城记
回顾爵士乐(Ja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