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我的语文课堂
2019-05-08
羅雪莲老师是正牌的大学生!当年,听到他任教我们班语文的消息,所有家长脸上都挂满幸福,简直没地方掩藏。
1980年代初,农村教师编制过少,许多学校的老师是从民办转公办过来的。甚至,有的老师只有初中学历未经过培训就教初、高中了。正规大学生,在当时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我的前任语文老师精通侃大山,发牢骚,一身功夫全在嘴上,生怕自己的才华没能全部倒入到学生脑壳中。但我们听了他的课,脑壳里却全是浆糊,找不到重点,也提不高能力,更无从体会文学之美。更惨的是,政治老师转行过来教语文的他不忘初心,总是不遗余力地挖掘课文的政治内涵,硬是可以从写景的文章中找出“三座大山”,号召我们推翻这“三座大山”,打倒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开辟崭新的世界。
好在那时候我没有忧愁,没有那么多阶级仇恨,就像罗老师的脸上没有皱纹。前途呀命运呀,这些大词还没有在我年少的脑袋里驻扎。我无限快活地混着日子。然后,我遇到了罗老师,他的课堂一改之前语文课堂的模样,如同春风唤醒万物,他唤醒了我。
罗老师的语文课,话少而精。因为少,我们很快能抓住课堂重点,也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精,又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次讲课文之前,罗老师会把写有相关要点和答题技巧的讲义提前发给我们,要求我们边对照阅读要领边做标记。他说,阅读要领就是我们爬山的拐杖,没有拐杖就爬不了山,等长精神了再扔掉它。
罗老师强调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从而保持整篇文章的美感。而不似有的老师,把一篇美文拆得支离破碎,从字音字形到语法语义修辞逻辑逐一分析,分析得倒是深刻有余,可惜,美感荡然无存。而罗老师呢,即便有时把我们带到哪条支干去游览风光,也会让我们乘着语言的帆船顺流而下直到大湖的中心,欣赏浩浩汤汤的湖之大美。
课堂上,罗老师总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讨论并总结。每篇课文他都要求学生自己读三遍:初读,通读,精读。初读了解文章基本内容,有如泛一叶轻舟,轻松浏览,只求大意;通读把握文章结构、写作特色与中心主旨,有如胸怀丘壑,全局统筹;精读赏析文章艺术特色,重点聚焦,纵横捭阖,展示个性……老师还就文章相对深奥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给予要言不烦的指点,极富启发性,让我们一群“榆木脑袋”慢慢“开窍”。
我们熟记了阅读要领及答题技巧,加上精读课文时罗老师的点拨,我们犹如拨云见日,一下子豁然开朗,横亘在面前的阅读这座大山被我们轻轻松松翻越了。我很快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并且饶有兴趣地找了许多课外书自行阅读。
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罗老师讲课就不再是一课一课地讲,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讲。讲记叙文时还特意串讲了中外名著,让我们视野开阔,精神焕发,犹如在横无际涯的大海奋力遨游,又似翔于九天去揽月,有时呢,则驶进一处美丽海湾或幽深支流,作深情驻足……
罗老师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会用的人才觉得稀松平常。所以,他注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母语的能力,他常要我们仔细体味“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春”是怎么赠送的;“成捆成捆的北风,吹啸着我孤独的身影”中“北风”怎么是成捆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里见不到摸不着的“乡愁”,怎么变成了具体的邮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各位文学大师的熏染下,我们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再那么索然无味。罗老师总是把我的作文当做范文在全班展览,还特别夸张地把拇指翘到天上去,让轻狂的我大大虚荣了一把,写作的兴趣就像春笋在生长。以后我越发努力学习,终于跨进了大学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