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与“大”
2019-05-08刘银
刘银
《小海螺和大鲸鱼》是英国著名作家朱莉娅·唐纳森写的,图画作者是全球知名的德国插画作家阿克塞尔·舍夫勒,由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翻译。
读绘本之前,我板书“小( )大( )”,让孩子们说生活中的事物。这个问题丝毫不费他们的力气:小草大树、小朋友大巨人、小鱼大象、小蚂蚁大西瓜(这个孩子读过《小蚂蚁和大西瓜》的绘本)……一个接一个,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从他们的嘴巴里蹦出来。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我们进入了《小海螺和大鲸鱼》绘本的阅读。
阅读封面,我们看到了醒目的大鲸鱼。还来不及提问,孩子们一眼就发现了众多事物中大鲸鱼尾巴尖儿上的小海螺。会阅读绘本的孩子,总是善于阅读图画,善于从图画中读出细小的故事。阅读过程中,不论是在小海螺看到金色沙滩与喷发的火山,还是置身在巨浪翻滚的海面或鱼群穿梭的海底,孩子们都会一眼就看见画面中稳坐大鲸鱼尾巴尖儿上极不起眼的它,这小小的人物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眼和心。不知不觉中,他们自己仿佛就是那只跟着大鲸鱼看天空,看大海,看陆地,简直看都来不及;看沙滩,看巨浪,看洞穴,看了又看,对什么都惊奇得不得了,觉得“自己那么小”的小海螺了。他们边听老师娓娓道来故事,边读灵动有趣的图画,时而与老师合作朗读,时而张开想象的翅膀猜测故事的发展,伴随着精心搭配的或悠扬或激昂的背景音乐去远航,感受走入未知世界的新奇快乐和紧张振奋,这正是小小绘本的魅力所在。
故事读完了,小小的海螺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小小的心。可是,他们小小的心里装进这个故事以后会有些什么想法呢?于是,我让孩子们结合刚读的故事,再次用“小( )大( )”填词语,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填。请听:
“小宇宙大能量”——小小的海螺原来也可以救大大的鲸鱼的命;“小字大用处”——小海螺就是用写字的方法救了大鲸鱼的命(课上,我带他们朗读了方素珍的童诗《不学写字有坏处》);“小个头大梦想”——“小个头”的海螺可以也应该有“大梦想”,并且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孩子们的填词已经完全不是开课时填的简单可见的事物,而是阅读后的思考与收获,小脑瓜子里生长出的是一个个大大的“哲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站起来说“大海螺小鲸鱼”,现场不少孩子和陪同听课的家长情不自禁发出了笑声,书名明明是“小海螺和大鲸鱼”嘛,大家都看见了呀!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追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这么说呢?他颇受鼓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海螺虽然个子很小,但是它却救了大鲸鱼的命,我觉得它很了不起,就感觉它一下子变得好大了!听了他的回答,家长们都不笑了。
我们这些“大人”,常常自以为是。事实却证明,我们“大”人,常常在犯不“小”的错误。《请不要弱智化绘本,也不要弱智化儿童》的作者写道:“我说我们不要弱智化孩子,是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我常常发现很多故事,成人的解读跟孩子的解读真的完全不同,视角不同,立意不同。而有时,我常常不得不承认,孩子的立意与成人的立意并无高下之分,甚至比成人的更见人文内涵。”不是吗?现实中,不止一位讲述者,其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将《小蓝和小黄》这样一部经典绘本作品当成关于美术、色彩学、调色规则之类的科普读物来解读。可是,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全部内核吗?《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真的就只是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动物的便便是什么样子的吗?《长大做个好爷爷》仅仅是让我们像爷爷那样爱自己的小孫子,给他做好吃的、带他到树屋去玩耍吗?
“小”绘本,“大”学问,“小”个头,“大”见识,大人摒弃自以为是的成见,更多的“小”生命才会生长成他应有的“大”模样。
(作者单位:长沙县松雅湖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