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于人性
2019-05-08李佳傲
李佳傲
秦王扫六合,千年之后依旧是人们借鉴的对象。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在衰败的原因归结为“赂秦”,而在我看来,秦国之所以强,六国之所以亡,倒另有一种“人性的解读”。
秦国以少胜多也因它是独立而又成熟的“人”。如果把秦国看成一个个体的人,其能够独立且立足之本在于“五脏俱全,四肢健康”。得益于变法改革,秦国的制度、工商业、农业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稳健协调的四肢,为日后“久立”提供了基本条件。相比于其他六国,秦国的“成熟”则在于不具优势的天然条件。不利的地理环境和贫乏的资源促使秦国产生危机感,亦如“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因如此,秦国才有“人”的思想,能够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提升自身,同时也始终追求着统一和保全自己。
相比于秦,六国则是不独立不成熟的“许多人”。六个国家,虽然分散,却有着一个共性,即总把一部分希望寄托在他国身上。这正是人性中的依赖,不自信、不独立的表现。坐拥着地理优势却没有好好利用,养尊处优;面对同一劲敌,他们并没连成一心,统一追求,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渴望不动一兵一卒就能牟取好處,这是不成熟的表现。利用这样的人性弱点,秦国的胜利也就容易多了。
国很大,人很小,但实则相通。作为一个处于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想拥有脱颖而出的本钱,就要先拥有独立而成熟的人性。不因先天条件的不足而自卑,也不因背景的强大而自傲;不因他人的势力而奉承,也不因自身的优越而狂妄。自立、成熟、上进,方能在峰上立足。
(指导老师:于 帅)
明灯留言
这篇作文在构思上有两点值得同学们借鉴:1.比喻论证的使用,作者能够自圆其说。她将秦与六国喻为不同的人,把国策作为比较的重点,从而自然得出胜负两分的原因。这种写法比较新颖,引人思考。2.由国到人,卒章显志。写作目的在于“由国析人”,前面的铺垫够了,结尾的议论便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