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作文教学中的“模式”与“套路”
2019-05-08杨胜利黄文坚
杨胜利 黄文坚
近日,笔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作文是思想、情感、理念的表达,表达是语言经验的结果,没有对经典文本形式的破解,就无法形成较高品质的语言经验,也就无法较好地表达;而思想、情感、理念全是个性化的。如果用统一的“模式”“技法”“套路”教学生,简直是对学生的戕害。
这段话很快引发了笔者和业界同仁的思考和热议。在我看来,它深刻地揭示了写作的规律和途径,总体上是正确的,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思想、情感、理念全是个性化的”。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思想、情感、理念的确富有个性化,但并非“全是个性化的”。如果站在鼓励创新、求异的角度,我们应该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思维和情感表达,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但这一说法忽略了更多的共性、共识。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现实中很多构思、想法、表达往往是不谋而合的,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殊途同归,过多地强调学生“个性化”写作,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和人为的拔高,因为大多数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尤其是在考试环境或限时训练下写作,戴着镣铐并不能翩翩起舞。
第二,作文是否有模式和所谓的“套路”?回答是肯定的。其实,生活中很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相对成熟的事物,都是可以找到“模式”和“套路”的,写作自然也不例外。我们说作文有模式、有套路,其实是指写作有基本章法和规范性要求——即便是“模式”“套路”,那也是逻辑思维的抽象概括,是写作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如同跳舞有舞步,习武有套路,模式、套路本身无可厚非。
第三,怎样看待作文教学中的模式、套路?我认为,总体上还是很有用的,虽然也会有弊病,但利大于弊。模式、套路是单一的吗?显然不是。模式、套路都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单一的、固化的、僵死的。以规范的议论文写作为例,笔者所知的就有多种不同的模式,我们向学生介绍模式、传授套路,并非要僵化其思维,而是起到入门、引路的作用;不唯某一种模式,而是提供多样化的“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确实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教学生,也绝不能要求学生奉模式、套路为圭臬,以至于不假思索、生搬硬套,甚至以此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性化表达。
第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模式来源于实践,既是对写作经验的总结,也能够指导新一轮的写作实践,并且模式、套路也是随着写作实践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它既可以严格遵循,写得中规中矩,也可以稳中有变,用得灵活巧妙。以议论文写作为例,“分解论点模式”就可以和“正反对比模式”相结合。即便是近年来兴起的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也完全可以采取常规模式来行文,只要能做到在论述过程中不离不弃,切合材料中的现象来分析,扣住有关观点来阐发,都是符合写作要求的。
第五,从学生写作的现实角度来讲,大部分同学要先“入格”,首先把文章写规范,合乎基本要求,再“出格”,写精彩,一般先有常式,再求新变。初学者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和具体的写作实际,选择某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套路作为参考,构建起写作的整体框架,勾勒出蓝图,再细化和装点,通过合理借鉴模式、套路的优点,等到熟练后就可以不拘一格;水平高的学生写作如同打太极,最终化为无形,达到“有模无痕”的境地,既有文章的規范性,又有灵活的变化,随心所欲不逾矩,顺着思想和逻辑自然行文。真正有思想有水平的同学,怎么写都是好的,他们不会拘泥于模式和套路。过分夸大模式、套路的弊端,实为杞人 忧天。
对写作模式、套路的适当推广和应用,正是对大同学的帮助,功不可没。
各方观点
马老师:所谓“文有大法而无定法”,有章可循又不能亦步亦趋。优秀的作品往往是遵大法而更个性突出者,它们又往往成了新技法的蓝本。作文教学当然需要教学生基本技法,使初学者有章可循,但不能只强调技法,只把那些落实技法充分的作文认定为优秀文。
看河南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结合改卷现场情况,有一股浊流颇令人不解:所谓的高分作文,其得高分的套路特质何其明显!而过分强调套路的结果是:学生作文越来越有套路痕迹,越来越缺少真正的思考!有时候读到语言很漂亮但不知所言者何的作文,真是令人心痛!
苏小妹:平时老师上课讲解如何写作文,总是启发大家,鼓励大家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说要“我手写我口”,切忌内容空洞,切忌“套路”陈腔。同学们也听得头头是道,甚为赞许。
但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一再强调,要求大家写“应试”作文,而且总是套路满满的,说得非常具体,操作性也很强,比如什么位置上要有关键的句子,扣题的词语,还要引用经典名句,古诗词等等……臣妾也很无奈啊!
贺老师:遇到问题,只能面对考验,探讨解决之道。应试作文和平时习作,在我们语文老师眼里或者在学生手笔下,必须要区别。大家知道,考试作文评分标准很清晰,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在很多时候,应试作文并不是文学性越高,分数就越高,因此同学们更偏于套路式的写作,以求保险。不少同学也试着在应试的时候追求文学性,反而弄巧成拙,这与学生自身水平有关,也与评分标准有关。
孔老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场议论文,想保证高质量,必须打提前量,这个提前量不是套作也不是宿构。在平时的训练中,熟练掌握议论文写作的思维模式,做到了胸有成竹,洞晓了作文的结构,在考场上能很快地读懂材料,迅速成文。一些老师之所以压制学生不许写记叙文,只许写议论文,就是因为议论文的这个优点。但是,尽管议论文有容易成文的优点,也不能临时安排行文结构。文章的结构可以在日常中练出,到考试的时候,只要选材组材,锤炼句子,或者是注意卷面书写的问题,就能少费力气写好文章。
结语
“套路”这个字眼原本比较中性,取自武术表演里面的套路之说,近几年却慢慢偏向贬义。我们如果换一个字眼也许会比较好接受一些,比如“普遍规律”。让学生按“套路”写作,其实就是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文的“一般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套路写作就如武术基础里的“扎马步”,不可忽视。
而另一方面,作文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为什么要写作和教学生写作”,也就是作文教育的担当或目的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为了表达,偏重于观察、思考、想象、描摹、整理、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及写作的兴趣提升;也可以说是为人的成长,培养有思辨、有理性、有健康情感的人。从这个角度讲,过度用套路束缚学生,对写作亦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