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主导地位
2019-05-08巢秀珍
巢秀珍
摘 要 广州市从化区J小学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未能良好发挥,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缺位及局促问题,需要借助学校重塑家长的主导地位。J小学将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制定了基于《弟子规》的实践策略,为重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 键 词 家庭教育; 家长; 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4-00-04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但往往容易受到忽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缺位现象,家长的主导作用难以体现,就此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践探究等方法对家庭教育现状、重塑家长主导地位的操作策略进行研究,以期重新认识和塑造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主导地位。
一、基本现状:家庭教育中亲子互评
为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现状,本文选取广州市从化区J小学为样本,通过分别对300名学生和家长做主题为“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10种表现”和 “孩子最不满意父母的10种表现”的问卷调查,并对60名家长做深入访谈,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J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学校,86%的学生来自农村转型城市的家庭里,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的典型代表,因此本研究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指导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父母和孩子均有对家庭成员的基本看法,其中最不满意的行为包括玩手机、说话不算话等。这些行为不仅在孩子的行为中体现,也在家长身上表现。根据社会化理论,家长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并未体现出积极的一面,致使孩子习得了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也足以说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重要性。
此外,对60名家长的访谈结果显示:有8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懂孝道、能自立、有道德的人;有69%的家长表示,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等制约着家庭教育的开展,长期缺乏学习,对孩子成长的规律缺乏认识,不知道家庭教育从何处着手,并希望学校提供帮助,使用简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帮助提高家教水平,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在访谈中,家长表现出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和依赖,希望学校教育提供帮助,但另一方面,却忽视了自身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当前家庭教育观念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而在家校合作中,学校教育可以适时引导和帮助家长,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二、成因分析:家庭教育中家长失格
孩子的成长教育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调查结果中的孩子们规则意识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中,境教、身教、言教产生的教育效果分别是100%、80%、20%,生活中大部分的家庭教育停留在言教上。低效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应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2]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为儿童成长奠定了道德基石、行为典范,具有根基性作用,因而优良的家庭教育才能培育出优良习惯的儿童,对儿童发展、乃至终身道德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农村中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等參差不齐,家庭教育并不能发挥应有功能,需要学校教育施以援助。
(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
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主要是指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较少,难以发挥教育主体功能。从陪伴时间上来说,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陪伴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幸福家庭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好爸爸教室全国公益行”项目,自2014年6月启动以来,已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和石家庄5座城市展开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九成孩子希望父亲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3]农村家长主要以务农或外出务工较多,劳动时间较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就算陪同孩子学习,往往也是浮于表面的同处一个空间,要么安排子女在自己劳动的场所学习,要么在陪伴孩子学习时,玩手机或聊天。有调查显示,父母的陪伴方式对学生作业质量以及人格发展都有很大影响。[4]
另外,现代公立教育体系的日渐完善给很多家长以错觉,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任务,家长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并将孩子送到学校,服从老师的管理。调查中家长呈现出的对学校威严的信任与期待,也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忽视,看似是对学校的信任,实则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甚至部分家长秉承“人大自巧”的传统观念,认为对孩子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没有必要。
(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局促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局促主要是指家长因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难以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养成。访谈结果显示,69%的家长承认自身文化水平不足,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了解不足。这也佐证了“孩子最不满意父母的10种表现”中,父母随意打骂孩子等行为占比较高,说明家长确实需要加强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关研究表明,劳动阶层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经常使用“好了没”“快点”等催促言辞。部分家长甚至对完成作业速度较慢的孩子采用贬损性的话语,比如“反应慢”“笨”等。[5]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日渐提高,教育活动越来越专业化,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都很高。信息化的发展也使得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农村家长多数受教育水平较低,首先并不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知识也长期没有更新,无法在知识上指导孩子的学业;其次农村家长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缺少了解,教育能力较弱。教育理念往往呈现出简单粗暴的风格,望子成龙容易走向“逼子成龙”或者“放(任)子成龙”。教育方法也主要是来自于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零星了解的教育经验,随意性很大。如调查所示,依然有较大比例的父母随意打骂孩子,而这样的方式正是孩子“最不满意的表现”之一。
综上所述,农村家长由于观念落后、知识能力有限和职业限制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缺位和局促,无法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三、操作策略:以《弟子规》重塑家长的主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舞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6]为此,J小学在和雅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弟子规》作为活动载体,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一)宣传发动,改变家长认知
第一,宣传以《弟子规》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向同学、家长们发出致家长孩子的一封信,简介《弟子规》的内容:作为行为规范操作性的范本,《弟子规》介绍了人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做事等应对的礼仪和规范,可以帮助家长反观自己,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改变自己在生活中的小习惯,正己化人,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家庭和睦幸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第二,校内营造读背活动的氛围。悬挂“齐齐读背《弟子规》,争当守规好公民”,“《弟子规》,记心中,德为先,奔成功”“好习惯,好品格,好人生”,并分别利用全校师生、全校家长会议举行读背《弟子规》总动员会议。第三,成立家校合作领导小组,明确家长和学校的任务,明确学校为家长学校服务的核心:提供合适的相关的平台,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指导家庭教育方法。
(二)活动指导,培养亲子感情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实际行动,因为行动“一是反映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即如此行为有利于达成目标或提高效率、效益;二是能够激发或激活行动者的行动动力;三是蕴含着行为方法或步骤”[7]。第一,明确要求。提出家长以读为基本要求,全文背诵为最高要求;孩子要求全文背诵,每天至少读背15分钟,直至熟背为止,做好读背考勤记录。第二,督促激励。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校长亲自挂帅,以自愿参与为原则组建一支读背先锋小组,校长带头读背,并指导读背先锋小组成员开展读背行动,每两周作小结,对积极参与者给予赞美鼓励。在考勤中,每一章节读背过关的同学、家长均可获得一个“读背过关证”,每月统计读背天数和获得过关徽章的情况,对表现积极的家长和学生颁发荣誉证书。第三,分享收获。经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少的亲子在亲子读背《弟子规》的过程中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校发动孩子、家长们自愿撰写读背《弟子规》的收获。
此外,学校还举行亲子为《弟子规》配画比赛、《弟子规》书法练习及比赛、唱《弟子规》歌、演《弟子规》情景剧等活动,有效加深了亲子感情。
(三)共制家规,养成良好习惯
家训家规是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家长修身齐家,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优良家风家规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其蕴含的内在品行规范和伦理教化内容既是一种日常生活道德评价标准和行为伦理准则,又是一种优化社会风气,提升国民道德素养的精神助推力,在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8]在当今社会生活里,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没有把自己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形成文字,以便教育后代子孙。为补这一空白,学校倡导每个没有文字家规的家庭通过召开家庭成员会议,共同讨论立家规的事宜。
制定家规的原则:民主平等;人人参与;形成文字;家规内容不超过10条;家规可定期讨论修订。
制定家规的步骤:先总结家族、家庭里值得自豪的优点;家庭成员提出个人的愿望;总结家庭的奋斗目标;家长、孩子互相提出家人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范,即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内容要具体,可操作性强;把家规内容整理成文字(最好把家长与孩子的规定分开写);确定落实家规的具体操作办法;家庭成员签名确认,宣布家规正式启用。
家规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规范和标准,既使父母以身作则,遵从家规,又促进孩子自觉自愿地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
(四)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共同体
保障德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担负的职责,而这有赖于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德育过程中的家校合作对于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之间优势互补、抵消负面因素等有积极意义。[9]在制定家规方面,德育共同体发挥出了家校合作的优势。因为制定家规对于家长来说是新的工作挑战,老师是家长们的指导者,于是,学校先组织老师进行专题培训,再召开家长会议,进行现场指导。
在学校引导下,家庭教育面临的家长缺位与局促问题得到缓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有力的道德榜样。家校合作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有利化解了亲子互评中出现的不满意问题。
四、实践效果
以《弟子规》为核心的家校合作活动实施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后期跟踪调查显示,活动提升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意识,使家长找到了有效陪伴孩子成长的好方法,改善了亲子关系,家庭氛围逐渐好转;同时,孩子的规矩意识逐渐增强,学习、生活习惯得到极大改善。对于学校而言,家长对学校的工作越来越支持,学生的规矩意识逐渐增强,礼貌、自理、劳动、作业、阅读等习惯的养成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学风校风随之发生正向改变。在指导开展活动、学习家规相关知识过程中,部分老师也自发地在实施家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与家长的沟通能力逐步增强,指导家长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长说:2019年开始,家长也要接受教育![EB/OL].[2019-2-15]. https://mp.weixin.qq.com/s/-KJH_2v_3sTaWFciN61xSg.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7.
[3]九成孩子希望父亲多陪伴自己[J].中小学德育,2014(11):92.
[4]陈雪飞.父母陪伴与小学生完成作业质量的关系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35(04):116-119.
[5]谢孟颖.家长社经背景与学生学业成就关联性之研究[J].教育研究集刊(台北),2003(2):255-287.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7]郑航,贺春芳.论好习惯及其养成[J].中小学德育,2016(3):5-8.
[8]田旭明.家正国清:优良家风家规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徑[J].学习论坛,2015,31(01):59-61.
[9]顾越华.浅谈德育过程中采取家校合作方式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2(03):90-91.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禾仓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