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的佳作

2019-05-07梦珂

上海戏剧 2019年2期
关键词:波比亲密关系安迪

梦珂

今年英国的奥利弗奖提名已于3月5日晚公布,其中改编自桑德海姆20世纪70年代的概念音乐剧《伙伴们》(Company)。(本文依约定俗成将剧名翻译为《伙伴们》,但笔者对该译名持保留意见)。获得了9项提名,和音乐剧《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齐平,将会共同领跑今年的奥利弗奖。《来自远方》笔者还没有来得及去看,但《伙伴们》从呈现形式和完成度来说,确属佳作,实至名归。本剧由执导《战马》、《深夜小狗神秘事件》和《天使在美国》的玛莉安娜·伊利特(Marianne Elliott)导演,制作人则是她的老搭档克里斯·哈贝(Chris Harper,亦是上述剧作的制作人),领衔主演则由罗莎莉·克莱格(Rosalie Craig)担任。

原作《伙伴们》讲述的是一个35岁的单身男子罗伯特和他身边五对已婚伙伴之间的故事。罗伯特迟迟不能下定决心结婚。他的已婚朋友在表达他应该成家的隐忧的同时,也隐约表达了对他单身的羡慕。而从他的眼中,我们也看到了婚姻这件事的酸甜苦辣、冷暖自知,使得整部剧颇有“墙内墙外”的味道。本剧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由一组组的片段式叙述(vignettes)组成。

西区这版《伙伴们》将原作男性主角转成了女性波比,是这版本最大的看点。本剧的舞台设计也可圈可点。布尼·克里斯蒂再度发挥她简洁的象征主义特色,若说《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中颇具未来感的舞台象征着克里斯托弗多变的内心,那在《伙伴们》中,一个个彩色梦幻的霓虹盒子不仅象征了公寓、阳台、车厢等场所,更直言在当代社会,人无非是关在盒子里的动物。剧末“兔子洞”的设计也颇具巧思,对女主角波比来说,婚姻/亲密关系之于她,无异于兔子洞之于爱丽丝。

而给笔者留下最佳印象的则是两处场景的编舞/动作设计。在职员表上,本剧既有编舞(Liam Steel,Choreographer)也有舞蹈编排(Sam Davis,Dance Arrangements),较一般剧作分得更细。笔者猜想区别或许在于前者注重非唱段的动作编排,后者则负责唱段中的舞蹈。第一处是第二幕伊始,大家都在波比家开生日派对,玩游戏,扔酒瓶,其场面调度呈现出自然主义式的真实美感,但是又不破坏观感(如果完全“拟真”就破坏观感了)。台上人数多达十多人,能够编排出如此流畅自然、近乎真实的场面,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二处场景是波比找了一个情人安迪共度良宵。一夜缠绵过后,二人一阵拉扯调情,最后安迪败下阵来,决定改变自己的计划,留下来陪伴波比,不赶飞机了。极度恐婚/恐惧亲密关系的波比不禁开始幻想,她和安迪从约会对象变成固定伴侣,从伴侣变成夫妇,她怀孕生子带小孩等一系列可能的未来。虽然笔者对这种“内心戏过多”的幻想本身非常不以为然,但它的呈现方式倒是饶有趣味。舞台上是三个霓虹方框,正中是已缠绵完的波比与安迪,左右两侧则是由其他演员扮演波比幻想中的场景。左侧霓虹方框里,约会幻象波比不断把掀起的马桶盖又放下,右侧的方框里,已怀孕的幻象波比坐在一旁让安迪给她脱鞋。不久后,推着孩子车的幻象波比也加入进来,而约会幻象还在不停地掀马桶盖、放马桶盖……那些一遍遍做着重复动作的幻象波比们毫无生命力和情感,如同鬼魅。而霓虹方框也不再是梦幻,成了梦魇。

《伙伴们》是一部完成度颇高的佳作。与此同时,它选择当下的社会环境进行性别转换改编,显然有意主动探讨一些当下社会的问题。可惜的是,其背后的逻辑支撑和剧中的表现方式,还是存在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剧场应该是提出问题的场所,但未必一定要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戏剧是一种提问方式,但它自身未必(或不应该)提供答案。因此,在这个层面上,《伙伴们》或多或少就显露出了高水平制作外、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该性转版《伙伴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其似乎未充分考虑社会语境的变迁。《伙伴们》在20世纪70年代以概念音乐剧登场,相比标准化的百老汇音乐剧,它出彩的不仅仅是准确如手术刀般的心理描写、绝不轻易讨好观众的歌曲和非线性片段式的叙事手法,笔者认为,它的理念甚至是有点超前的。70年代美国性别解放运动的一个重点是帮助年老贫穷、无力再进入职场的离异女性。在这个语境下,男主角“无法轻易承诺组建一个家庭”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进步与解放,因为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在僵化的性别结构下,“男人就应该成家立业承担家庭责任”同样是一种社会规训,而这种社会规训的受害者,不仅是这些年輕男性,更是那些最终老无所依的离异女性。

在整个社会语境骤变的当下,这版的演出将整个故事的问题变成了“亲密关系(婚姻)在当下意味着什么”以及“青年女性/青年人为何害怕进入亲密关系(婚姻)”。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的《单身社会》(Going Solo)一书指出了独自一人的生活方式将在21世纪逐渐成为主流。而戴锦华教授也指出,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和全球性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便利(比如外卖和快递)让“宅”成为了个人主义绝境,同时它也成为了单身的体现(embodiment)。因此,我不否认在当下,这个问题也具有一定意义,但是《伙伴们》并不足以胜任讨论这一问题重任。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剧本本身的局限性,主创团队虽然在尽力化腐朽为神奇,但也有一些导演处理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比如,最令人费解的就是那个硕大的35岁生日气球。在原剧本中,强调男主角35岁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按照社会习俗,35岁的男人“该成家立业”了,但是这部剧中突出女主角已经35岁的用意是什么?我不认为用意是年龄羞辱,但正因为剧中有一对已婚的同性好友,还有一个喜欢上约会软件的配角,我无法承认在这种社会现实语境下,女性的年龄还会是一件值得强调的事。在导演处理上,这难免让我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

同样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一位单身人士拥有五对已婚好友”的社交关系,不太能够令人信服。在没有网络社交媒体、个人社交圈相对狭隘的70年代,这样的社会关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不要和网友见面”到“不要在网上和现实中认识的人见面”,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社交结构的变化,更是社交媒体给个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交主体性,个体选择自身社交圈子的可能性。那么在此光景下,五对已婚好友和一个单身异性恋女性的好友圈子,还是好到所有人会趴在桌子底下给女主角办生日派对的程度,这个朋友圈的彼此到底是怎么连接起来的呢?虽说绝非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圈子,但这种人物关系总让人有微妙的违和感(朋友曾提议应该改为五对姐姐、姐夫,合理倒是合理得多了,但这也太可怕了吧)。同理,在原剧本中,男主角罗伯特和妻子们走得较近,“Poor Baby”一曲也是妻子们唱给他听的。在原版里,这尚能解释为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们比较关心单身男主的终身大事,或是妻子们比较八卦,或者通过妻子(社会习俗规范的遵循者)来达到规训罗伯特这个社会规范的反叛者的目的。但在西区的性转版里,“Poor Baby”和“Sorry-Grateful”等曲子变成了丈夫们唱给女主听,剧中也有意无意透露出女主和丈夫们更为相熟,这就更令人难以勾画出这个小团体之间清晰的关系网络。笔者的朋友纷纷发挥创造力开始脑补,除了上述五对姐姐、姐夫说,还有朋友表示这11个人应该都是发小,长大后两两结合总有人落单。虽是玩笑,但是来自观众的脑补其实恰恰暴露了这部剧中的人物关系模糊不清,也就让社会语境失去了它的合理性。最后,本剧从头到尾都混淆了亲密关系(relationship)和婚姻(marriage)。(对西区绝大多数上层中产阶级的观众来说,或许二者本是一回事)。但既然本剧已经试图去提出问题,那似乎可以走得更远,更应去探寻在当代语境下,亲密关系和婚姻究竟可以分道扬镳到什么境地。

可能有的人会反驳,原剧本也并非尽善尽美,西区性转版在导、编、演等方面可谓已经做到极致,大可不必再强求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是否还能逻辑缜密、是否能更富有探索精神。笔者以为,这其实涉及到了两个更深层的问题, 一是阐释,二是市场。去年,不少剧作在阐释上出现一些逻辑断层,包括阿尔梅达剧院的《野鸭》和《理查二世》,多玛仓库剧院的《一报还一报》,以及英国国家剧院的《麦克白》。其共同特点都是并不考虑文本本身的语境(什么样社会环境的“因”能导致文本中人物关系和行动的“果”),只是硬生生将文本植入当代政治语境,并用舞台设计、删减台词、改换性别等手段进行呈现。好在莎剧和易卜生的剧作本也具备足够的“容错度”,让这些改编剧作乍看之下似乎仍合情合理。但《伙伴们》的剧本产生在特定时间节点、特定文化语境下,要令其“融入”当代语境,其实难度不亚于改编名著。《伙伴们》探寻“当下”之心有余,但实际呈现上,只是让同性婚姻合法化或者约会软件成为“当代”的点缀,使得该剧既失去了70年代的内核,在当下的面目又模糊不清。那为何不干脆抛开桑德海姆的《伙伴们》,重新做一个新的剧目来探讨这些问题呢?这或许就牵涉到了第二个问题:市场。对于西区(和百老汇)的主流观众来说,《战马》《深夜小狗神秘事件》《天使在美国》成功了,《伙伴们》没有道理不成功。他们在观赏《伙伴们》的时候能或多或少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也就足够了。

《伙伴们》或许会奥利弗奖拿到手软,然后当它移植去了百老汇,可能又是一轮大满贯。今年奥利弗奖的提名名单上,《伙伴们》和《来自远方》几乎瓜分了音乐剧类奖项的半壁江山。这是因为这两部作品特别优秀吗?还是因为,从制作到演出到观看,这整个生态都在舒适区里呆得太久、太舒服了呢?

(感谢胡音婷、小别两位友人对本文作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波比亲密关系安迪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波比露营
波比洗澡
波比睡觉
波比跳水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机器人安迪
看电影
手机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