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土玉兰璀璨盛放
2019-05-07木叶
木叶
3月22日晚,“根植沃土、玉兰盛放——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题之夜”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登台,向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剧组和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颁发组委会“特别奖”。
颁奖仪式上,81岁高龄的刘子枫高歌一曲,全场掌声雷动。刘子枫以话剧《生命行歌》摘得本届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他是本届年龄最长的获奖演员。站在颁奖仪式的舞台上,刘子枫难掩内心的激动,手捧奖杯的他调侃道:“奖杯有点重啊!从艺整整60年了,我所获得的奖项中,这是第一个话剧表演艺术奖,有点重,我很珍惜!感谢‘白玉兰评委!你们既高歌朝霞之绚烂,又吟唱夕阳之静美!让本届‘白玉兰五彩斑斓、精彩纷呈!向你们致敬!”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下简称白玉兰戏剧奖)自1989年创设至今,历经29届,共吸收海内外参评演员3700余人次,涉及剧目2000余台、剧种60余个,其中700余人次获得主角、配角、新人主配角等各奖次。白玉兰戏剧奖这朵盛开于海纳百川之城的艺术之花,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成为具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本届参评剧目特点
题材现实 不断创新
与以往几届相同,本届申报白玉兰戏剧奖的剧目既有优秀经典传统剧目,又涌现了大量新创剧目及新编剧目(共33台)。譬如秦腔《诗圣杜甫》、锡剧《卿卿如晤》、越剧《乌衣巷》、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黄梅戏《玉天仙》、豫剧《秦豫情》等,本届获提名奖演员的作品中半数以上是新创剧目,这也表明了白玉兰戏剧奖坚持鼓励和支持创新的主旨。
在新创作品中有许多现代戏,以与时代同步的笔触,反映了当今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充分显示了广大戏剧工作者积极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努力创演近现代题材作品的丰硕成果。
譬如聚焦临终关怀的现实题材话剧《生命行歌》,剧中两位老艺术家刘子枫、安振吉凭借精彩演绎分别获得主角奖和配角奖。81岁的刘子枫充满激情地饰演了陈阿公,将一个命运坎坷、情感丰富、饱经磨难的知识分子的复杂内心世界体现得别具特色。演出时,他还当场挥毫写就“生命行歌”四个大字,令观众为之震撼。80岁的安振吉在剧中将一个因患绝症不愿拖累小辈、想尽快结束自己生命的老军人形象处理得真实而感人。老艺术家们依旧在舞台上孜孜不倦、追求创新,正是他们在《生命行歌》里精彩的表演,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临终关怀”这个话题,这也是戏剧舞台首次触碰这个题材。刘子枫说:“我已经81岁了,正一天天步入生命最后的阶段。希望能通过这部话剧,让更多人树立起健康的‘死亡观。加强自我认知,安然迎接晚年生活。”
国际视野 推荐制度
自2018年起,白玉兰组委会实行申报制与推荐制结合的报名方式。《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8年靜安现代戏剧谷演出期间,组委会办公室主动与主办方沟通,推荐俄罗斯话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申报白玉兰戏剧奖,并购票观摩。该剧是贝尔托·布莱希特的经典剧目,由享誉世界的希腊戏剧专家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导演,亚历山德琳娜剧院制作演出。该剧的主演埃琳娜·莱姆泽以出色的表演与深刻的感染力获得了评委的高度好评,获得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这体现了白玉兰奖的国际性、多元性与上海国际演艺之都的开放性、包容性。
新人辈出 水准精湛
本届白玉兰戏剧奖新人主角奖和新人配角奖提名演员各5名,相较第28届新人主角奖提名演员4名、新人配角奖提名演员2名,今年新人的表现可谓亮眼,这也是本届获奖演员的又一特点,多名新人演员艺术水准精湛,舞台表现出色,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传统戏剧艺术传承的喜人成果与戏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可期前景。
新人辈出的可喜现象,与国家的扶持密不可分。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推出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由当代戏曲名家、戏曲音乐家收徒传艺,名家传戏,名家传曲,以此育新人、兴文化,促进戏曲繁荣发展。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戏曲人是戏曲传承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多年来白玉兰戏剧奖见证了戏曲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帮助他们成长,推动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白玉兰戏剧奖为培养发现新人,为更多优秀的新人展示才华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李梅获特别奖
本届白玉兰戏剧奖组委会授予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特别奖,奖掖其对秦腔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作出的突出贡献。
1980年李梅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名戏曲演员,1989年白玉兰戏剧奖诞生,李梅坦言,从那时起她的心里便种下了一个“白玉兰”的梦。从“白玉兰”诞生到盛放再到飘香,她一路追随期盼,也一路拼搏奋斗。40年的从艺路,先后三次与“白玉兰”结缘,再次捧起沉甸甸的奖杯,她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白玉兰”也是她面对困难的勇气,鼓励她为秦腔的传承和传播做出新的努力。
李梅曾凭借秦腔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和《大树西迁》分别获得第15届、20届白玉兰主角奖,去年又携传统戏《再续红梅缘》来沪演出,在剧中她一人扮演二角,各有形貌,文武唱做、青衣花旦,演来从容自如。她的唱腔清亮绮丽,音色纯美,收放自如,再繁复再冗长的唱段,都能一气呵成,荡气回肠,表演炉火纯青,尤其是“喷火”绝技,如此高超的技艺在当今戏剧界已濒临失传,实为稀缺难得。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的过程中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游走于传统与当下,李梅感慨地说:“传承与发展是文艺工作者永远的使命。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群众,扎根生活,扎根泥土,观照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力书写人民,描绘人民,讴歌人民,用精品奉献人民,为新时代培根铸魂。”3月24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讲座:四季品剧——“植根沃土·玉兰盛放”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专题讲座《走近大美秦腔》在中华艺术宫0米艺术剧场精彩呈现。秦腔是梆子声腔的鼻祖,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这次,李梅带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优秀青年演员王航、李迎,为上海的戏迷和观众深入浅出地普及了秦腔的艺术特色并带来了精彩的演出片段。
《临川四梦》剧组获特别奖
本届白玉兰戏剧奖组委会将特别奖授予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剧组,奖掖其“注重传承和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让国际社会感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上海昆剧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为传承、复兴、推广、发展中国昆剧艺术而努力,并卓有成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昆剧团敢为全国戏剧院团之先,对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梦记》)进行完整的发掘、整理,亮相中外舞台,提升了汤显祖在世界戏剧界的地位,在世界舞台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2016年以来,《临川四梦》不断在国内巡演,世界巡演超过60场,观众超过6万人次。《临川四梦》剧组向世界展现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取得了新成果,刷新了新纪录,谱写了新篇章。
《临川四梦》剧组代表,上海昆剧团团长、中生代昆剧表演艺术家谷好好对此次获“特别奖”感慨万分。她说:“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是全国戏剧人共同的梦想家园,这是白玉兰组委会第一次将‘特别奖的荣誉颁给戏曲剧组。从2016年到今天,上海昆剧团带着《临川四梦》自信唱响在世界的舞台上并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可与尊重,一部《临川四梦》浓缩了上昆四十年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历史,今后还将继续努力奔跑,做有梦想的戏曲人。”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3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人民政府承办,上海市文联艺术促进中心、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文化服务中心协办,白玉兰奖艺术团演出的“根植沃土 玉兰盛放——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獲奖演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川沙专场演出”,在浦东新区川沙影剧院举行。来自京、昆、沪、越、淮、秦腔、黄梅戏、婺剧8个剧种的14位本届及历届白玉兰戏剧奖获奖演员,为川沙戏曲爱好者奉上了一场展现中华大地传统文化风情的艺术盛宴。
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以服务全国、面向国际为宗旨,以在上海演出、在上海评奖为基本方式,吸引了众多艺术家云集沪上,争奇斗艳,切磋交流。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鼓励文艺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海白玉兰奖艺术团自2015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批获得白玉兰戏剧奖的中青年戏剧家在当年的颁奖活动前后,深入基层演出,将名家云集、剧种荟萃的戏曲艺术盛宴送到百姓家门口,让中华戏剧返回民间、走向民众,已先后到宝山、奉贤、金山、崇明等区开展活动。
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白玉兰戏剧奖,见证了一代代戏剧演员的成长。2019年是共和国70周年华诞,5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将在上海拉开帷幕。上海的文艺舞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根植沃土的白玉兰戏剧奖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白玉兰戏剧奖旨在表彰德艺双馨优秀表演人才、优秀表演团队和杰出戏剧工作者,遵循《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发挥上海“码头”“源头”作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推动上海与国内外戏剧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白玉兰戏剧奖一直在寻求新的发展,对标国际知名戏剧奖,提升文化品牌标识度,在码头的集成上成其大,在源头的创作上求其高。
白玉兰戏剧奖作为上海这座城市一项重要的戏剧奖项,是属于上海的文化品牌。在鼓励和嘉奖优秀演员与创作的同时,白玉兰戏剧奖将更具国际视野,在新时代主动寻求新发展,力求焕发新生机,筑牢文化高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摄影/祖忠人、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