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骨样骨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2019-05-07刘文生邓志平徐海荣李远牛晓辉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骨瘤母细胞植骨

刘文生 邓志平 徐海荣 李远 牛晓辉

骨样骨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1]。国外报道骨样骨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0%[2];而我国报道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66 %[3]。高发年龄是20~30岁,男女比例为3∶1。主要发病部位在股骨或者胫骨(占50%~60%),其次是手足部的短骨(占20%),只有少数发生在脊柱(约10%)[4]。发生在脊柱的骨样骨瘤约59%发生在腰椎,27%发生在颈椎,12%发生在胸椎,约2%发生在骶椎[5]。本研究对近期收治的脊柱骨样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断特点及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1991年12月至2016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位于脊柱的骨样骨瘤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21.6(11~44)岁;位于颈椎5例,胸椎7例,腰椎11例,骶骨4例;位于椎体4例,脊柱附件23例。入院前患者平均疼痛时间10(4~24)个月,夜间疼痛明显。11例腰椎骨样骨瘤患者在外院误诊5例;其中4例诊断为腰扭伤,予以口服止痛药后缓解,停药后症状重新出现;1例诊断为阑尾炎,静脉输液抗炎治疗后症状好转,停药后症状反复。8例腰椎骨样骨瘤患者伴有神经症状,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

二、方法

1.检查:采用临床表现、X线、CT及MRI评价疾病,部分结合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检查。 入院后常规行X线片检查,所有患者可见局部不同程度高密度影(图1)。CT检查显示类圆形的低密度灶,直径<1.5 cm,低密度灶中心可见钙化,周围可见骨质硬化(图2),所有患者根据这种典型的CT表现诊断为骨样骨瘤,未行穿刺活检术。位于椎体的骨样骨瘤比位于脊柱附件的硬化骨范围更大。7例患者行MRI检查,见瘤巢在T1上表现为低信号,T2上表现为高信号,瘤巢周围的反应骨在T2上表现为高信号。5例患者行骨扫描检查,见瘤巢表现为放射性浓聚。

2.治疗:患者诊断明确后接受非甾体抗炎药治疗1~2个月,服用药物期间疼痛缓解,停药后疼痛重新出现,要求行手术治疗。4例位于椎体的病变采取前方入路,显露病变椎体,根据术前CT影像资料定位瘤巢,使用高速磨钻打磨椎体皮质,显露淡红色瘤巢后使用薄骨刀将瘤巢凿出,并换用小磨头的高速磨钻打磨,确保瘤巢去除彻底,切除肿瘤。其中1例行自体髂骨植骨、脊柱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例仅行自体髂骨植骨;另2例因不影响稳定性未植骨及内固定。23例位于脊柱附件的病变采取后正中入路,逐层切开显露病变部位,用骨刀将瘤巢连同部分反应骨完整凿除,并用高速磨钻打磨反应骨,确保瘤巢去除彻底,切除后未行重建及固定。术后大体标本呈淡红色,可见瘤巢为沙砾样颗粒,周围为反应性硬化骨,病理确诊为骨样骨瘤(图3,4)。

图1胸腰段正位X线示T12椎体右侧可见类圆形高密度区域,相邻椎间隙及椎体未见异常

图2CT示T12椎体右前缘圆形破坏区,直径约为 10 mm,病变中心为高密度区,病变周边可见明显骨质硬化,在病变核心高密度区与周边硬化骨之间可见环状狭窄透亮带,椎体周围未见明显软组织肿胀

图3手术标本,可见瘤巢大小为11 mm×9 mm,暗红色质硬,中间可见红色沙砾样颗粒,病变与周边骨质边界清楚(HE×100)

图4镜下表现为明显的巢状结构,巢内主要为片状新生骨,间质为富血管的纤维组织

结 果

所有患者于术后第2天疼痛明显减轻,无需再口服止痛药;疼痛性质改变,由术前发生于深部的疼痛变为伤口的浅表疼痛。4例术前伴放射性疼痛的患者诉放射疼痛消失。所有患者无神经及血管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3(12~74)个月,末次随访时行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图5,6),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无需服药,脊柱稳定性好,均无放射性神经症状。2例植骨患者中1例术后半年复查显示植骨愈合良好,另1例术后8个月时复查显示植骨愈合。

讨 论

一、脊柱骨样骨瘤的诊断

骨样骨瘤多发生于长骨的骨皮质,脊柱是骨样骨瘤的非典型部位,因此诊断上更为困难[6-7]。大部分的脊柱骨样骨瘤发生于脊柱附件,但仍有发生于椎体的报道[8-9]。本组中有4例位于椎体。

图5 术后16个月复查X线示植骨愈合,肿瘤无复发

图6 术后16个月复查CT示植骨愈合,肿瘤无复发

脊柱骨样骨瘤的症状为疼痛,常常于轻微外伤后发现,夜间疼痛加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疼痛缓解。但是很多脊柱疾病均会引起疼痛,尤其是腰椎,疼痛原因复杂多样。当脊柱骨样骨瘤患者至非肿瘤中心就诊时往往发生误诊。本组患者中就有5例在外院发生误诊;其中4例诊断为腰扭伤,1例诊断为阑尾炎。骨样骨瘤影像学上典型的表现为见到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瘤巢,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还可伴有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或相邻关节的肿胀[6],但在X线片上约1/4的患者看不到这种典型的表现[10]。当瘤巢位于椎体等松质骨时周围骨质硬化更不明显,因此,位于脊柱的骨样骨瘤仅凭X线片很难诊断,必须行CT扫描。在CT上可见到瘤巢及周围的反应骨,部分瘤巢中心可见钙化,根据这种典型的影像表现可以进行诊断而不需行病理活检。

发生于脊柱的骨样骨瘤需与骨母细胞瘤鉴别[11]。二者均主要发生于脊柱附件,疼痛均为主要症状,在组织学上二者相似,均为成骨性的肿瘤,含有大量的骨母细胞,产生骨样基质和编织骨。二者均好发于胸椎和腰椎。骨母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一般<20岁,在生物学行为上更具侵袭性,肿块往往突出到骨外的软组织中,而骨样骨瘤病变往往都在骨内[12]。骨样骨瘤的夜间疼痛明显。而骨母细胞瘤则不典型,而且骨母细胞瘤对水杨酸类药物的反应不明显。二者主要的鉴别点在于瘤巢的大小,一般骨样骨瘤的瘤巢直径<1.0 cm,学者以1.5 cm为分界,瘤巢>1.5 cm者为骨母细胞瘤[13]。

二、手术在脊柱骨样骨瘤治疗中的作用

有文献报道,部分骨样骨瘤可自愈,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能缩短自愈时间[14-15]。但这些报道病例数很少,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脊柱骨样骨瘤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12]。本组患者在诊断明确后均口服非甾体抗炎药1~2个月,停药后均再次出现症状,保守治疗效果差,疼痛为持续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要求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脊柱骨样骨瘤的效果肯定[7,11],手术切除后疼痛症状消失,神经症状改善。术中定位瘤巢非常重要,近年来发展很快的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在术中实时监控,指导术者确定瘤巢的范围,瘤巢切除后还能用导航技术确定已切除彻底[16]。如果没有计算机辅助导航设备可在术中使用高速磨钻,先根据术前CT确定瘤巢所在脊柱节段、位置。术前设计好显露瘤巢的入路,用大磨头的磨钻磨开脊柱的皮质骨,直至显露出淡红色沙砾样的瘤巢。用薄骨刀将瘤巢凿出,然后换用小磨头的磨钻打磨,确保淡红色沙砾样瘤巢完整去除。完整去除瘤巢是避免复发的关键。Ozaki等[11]治疗的10例脊柱骨样骨瘤中有2例因为瘤巢切除不彻底复发,需再次进行手术切除。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展,位于肢体的骨样骨瘤目前已广泛开展微创治疗,包括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等,原理均在于通过局部温度升高到50~90℃,使瘤巢形成热坏死。由于位于脊柱的骨样骨瘤邻近周围的血管及神经,部分患者已经有放射性痛等神经症状。若行微创治疗射频针尖温度可达90℃,需持续4~6 min,容易对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往往会造成瘤巢消融的不彻底,造成复发,需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另外,微创的射频消融术不能获得病理组织对疾病进行确诊。因此,对脊柱骨样骨瘤进行微创消融术需特别谨慎,目前为止尚无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佳的大宗报道[12]。

总之,脊柱骨样骨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诊断依靠典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夜间痛明显、服用水杨酸类药物缓解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CT,可见<1.5 cm的透亮瘤巢,部分瘤巢中心可见钙化,瘤巢周围可见高密度的反应骨。手术切除是脊柱骨样骨瘤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定位瘤巢非常重要,完整去除瘤巢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猜你喜欢

骨瘤母细胞植骨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巨大乳突部外生性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骨样骨瘤的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鼻窦骨瘤的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