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9-05-07李秀庚陈兴宇张立峰周健朱东明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胰瘘胰肠非手术治疗

李秀庚 陈兴宇 张立峰 周健 朱东明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腺疾病研究中心,苏州 215006

【提要】 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年间实施PD 251例,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4%(21例),其中腹腔出血12例,消化道出血9例。腹腔出血在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首选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首选内镜及介入联合治疗,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胰瘘是术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胰瘘的严重程度与出血相关。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普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术后出血发生率虽然只有1%~8%,但却占各种术后死亡病因的11%~38%[1]。因此如何预防出血并早期诊断和正确干预是胰腺手术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5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出血的诊治。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间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PD的2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01例,年龄20~88岁,平均(63±11)岁。手术方式为标准PD或保留幽门的PD,其中17例在腹腔镜下实施。胰肠吻合方式为空肠胰腺端端套入式或端侧套入式吻合。胆管空肠吻合方式为胰肠吻合口远侧5~10 cm处端侧吻合。胃空肠吻合方式为端侧吻合,部分病例加做空肠空肠侧侧吻合。

2.出血处理:PD后出血的诊断及胰瘘分级依据国际胰腺外科学研究小组(ISGPS)和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版)的标准[1-2]。腹腔出血在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行介入治疗[3],消化道出血积极行内镜及介入治疗。上述治疗不能止血或血流动力学不稳者尽可能早地实施手术治疗。此外,分析影响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二、结果

1.术后出血发生情况:术后共发生出血21例,其中腹腔出血12例,消化道出血9例。术后早期腹腔出血2例,均行手术,术中证实1例出血部位为右结肠系膜处的小动脉,1例于脾窝处发现血凝块1 000 ml,但未发现活动性出血。晚期腹腔出血10例,6例再手术,术中证实2例出血部位为胰腺表面血管破裂,1例为胰肠吻合口后方及胰腺断面出血,1例胰肠吻合口后方出血,1例腹直肌上缘小动脉出血,1例出血原因不明;2例行介入治疗,其中1例经导管动脉栓塞止血,证实为胃网膜右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失败后转手术治疗,出血部位为小网膜上的小动脉;2例非手术治疗,出血部位不明,其中1例死亡。

术后晚期消化道出血9例,其中4例(胃肠吻合口出血1例,原因不明3例)行非手术治疗;1例因一般情况差,并发胰瘘,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1例行手术治疗,证实为胃内渗血;2例行胃镜治疗,证实为胃内出血;1例经导管动脉栓塞治愈。

2.术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术后出血与胰瘘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前谷丙转氨酶、术前总胆红素、腹部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均无关(表1)。

3.术后出血与胰瘘分级的相关性:251例患者中233例未发生胰瘘或发生A级胰瘘,11例发生B级胰瘘,7例发生C级胰瘘。未发生胰瘘或发生A级胰瘘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6.4%,B级胰瘘者为27.3%,C级胰瘘者为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讨论PD手术方式几经变革,围手术期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但术后胰瘘、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且术后出血是影响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有效地预防、早期发现、正确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腹腔出血多考虑术中操作不当引起,且出血量较大,故首选手术治疗。晚期腹腔出血的原因有假性动脉瘤破裂[4-6]、胰瘘侵蚀血管等,发病率为18%~60%[7],应积极非手术治疗,同时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动脉栓塞治疗,两者结合不仅是诊断出血的“金标准”,又具有诊断出血部位和治疗的双重作用[6],治疗成功率可达80%,且可避免患者二次手术[6,8]。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或并发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或其他方式治疗失败者都应积极手术治疗。为了预防腹腔出血,笔者建议:(1)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肿瘤位置,肿瘤的侵袭层次,有无血管、胆管变异,拟定手术方案,节省术中时间;(2)在行胰肠吻合之前仔细结扎胰腺断面所有的出血、渗血点,避免电凝止血,防止术后血痂脱落;(3)尽量避免钳夹动脉,以免损伤血管,形成假性动脉瘤;(4)术后监测引流液淀粉酶,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药物,警惕胰瘘等并发症。对于胰瘘并发出血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除了清除感染灶、止血外,腹腔持续冲洗引流、充足的营养支持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局部引流通畅的情况下,才能够促使瘘口的闭合[8-9]。

表1 25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例)

消化道出血较腹腔出血局限,因此首选非手术治疗,扩容、止血后部分患者可以缓解并治愈,在病情稳定后再行B超、CT等辅助检查明确出血是否停止或局限;推荐早期使用内镜或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既明确出血部位又予以治疗[10]。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或其他治疗方式无效者,手术是绝对适应证,因消化道出血多为其他并发症或应激性溃疡引起,故预防极为重要。但须注意的是:(1)术后患者因术中失血、手术应激、大量输液致低蛋白血症者,前期补充白蛋白并不能降低患者出血的风险[11];(2)消化道溃疡出血是晚期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必要的。H2受体阻滞剂与质子泵抑制剂在预防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12]。

既往资料显示,越早发生的胰瘘,越易并发感染,感染可引起创面及已缝扎的血管断端脱落而出血;另外胰液中的消化酶,特别是胰酶可以腐蚀吻合口周围组织和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大量蛋白渗出,加剧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腹腔小动脉出血或消化道出血[5]。本研究结果显示,胰瘘是发生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胰瘘的严重程度相关,其原因可能是:(1)胰液的大量丢失,内分泌的代谢紊乱,手术中胃肠道神经损伤等因素可导致肠麻痹,肠腔压力增大,致使缝扎的血管破裂出血;(2)严重的胰瘘使胰腺组织高度水肿,脆性增加,易导致出血;(3)胰瘘的存在使再次手术的新吻合口更加容易出血。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胰瘘胰肠非手术治疗
术后早期炎症指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胰瘘的预测作用
儿童慢性鼻窦炎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不同胰肠吻合术式对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0例临床观察
高频电凝与非手术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疗效观察
胰肠全口径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1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