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分析
2019-05-07罗婧瑜
罗婧瑜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650000
脑梗死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临床对于此类疾病治疗的关键点就在于及时恢复梗死灶的血供、减少梗死面积[1]。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效果,而预后效果的提高受制定科学护理流程、减少患者治疗和转运过程中的时间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表明:优质的护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效率[2]。故本次研究尝试将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旨在探究其对急救效率的影响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收集病例40 例,所有患者经颅脑MRI 和CT 检查已确诊,且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20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病例11 例,女性病例9例,年龄51—80 岁,平均年龄为(63.15±2.78)岁;观察组:男性病例12 例,女性病例8 例,年龄50—79 岁,平均年龄为(63.21±2.88)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资料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伴有脑出血或者出血性梗死患者;(2)伴有严重心肾功能障碍患者;(3)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将80 万—100 万U 尿激酶溶于100ml 生理盐水中,为所有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流程,例如评估患者病情状况;遵循医嘱进行相关心电监护;检查CT 和凝血功能等。而观察组则予以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如下:(1)成立急救小组:该组成员由临床医生,辅助科室人员;后勤人员和护士组成,并在医院内部建立通讯中心,由护士长担任急救小组的协调员。(2)制定急救流程:流程内设置预检、评估、影响、转运和治疗准备等内容,并制定时间跟踪表,详细记录患者从入诊到溶栓的治疗情况。(3)一旦接收到急救电话,护士应在5 分钟内准备好床位,以此保证患者及时收住;护士在接诊3 分钟内,应及时评估出患者病情状况,并且依据先抢救后挂号的急救原则,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保证患者及时送至抢救室,同时及时联系各科室,确保患者及时治疗;帮助患者家属办理住院手续。(4)患者在进入抢救室后,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吸氧以及血压监测等工作;护士长在抢救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护士的工作内容,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在患者送至CT 室检查前应及时告知CT 室工作人员,使其做好准备;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探讨,明确病情状况,对患者是否具有溶栓指征进行判断;一旦患者有溶栓指征,应做到及时开通第二条静脉通路,对患者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予以溶栓治疗。(5)护士在溶栓期间应注意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记录详细数值,如果发现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应及时进行降压处理,防止脑水肿并发症的出现。为减少过敏性休克和脑疝的发生几率,应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疹、双侧瞳孔不一致、头痛以及意识变差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效果,主要考察指标包括总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以及转诊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以及转诊时间均显著更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极高的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故而及早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预后改善带来积极影响。有相关资料显示[3]:开展护理流程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脑梗死患者就诊至溶栓的治疗时间,使患者早日获得有效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急诊护理流程是目前新型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流程的量化管理,以此减少患者转运和检查等所浪费的时间,保证患者最佳治疗时间[4]。该护理流程的开展主要以减少患者在医疗、检查和服务中的停留时间为目的。在本次实验中,建立急救小组,确定工作内容,保证各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衔接,及时接诊并评估患者病情,收治入院后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急着护理流程更为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减少患者检查、治疗和转运等环节的时间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优化整个诊治过程。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和转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足以说明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时间,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