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药品的不良反应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医院药物管理

2019-05-07陈美燕

医师在线 2019年2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医疗机构药品

陈美燕

揭阳市慈云医院 522000

0 引言

药物治疗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否合理用药,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并关系到病人身体的安危。一旦用药不合理,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会直接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医患关系,严重者甚至对医院的良性发展起到破坏作用。加强医院药物管理,将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180 例,男98 例,女82 例,年龄60 ~84 岁,平均年龄(66.2±2.5)岁。1.2 方法: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用药资料进行收集,对临床主治医师进行询问,同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编药物学》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

2 结果

全部患者中,年龄60 ~65 岁的患者66 例(36.7),66~75 岁的患者92 例(51.1),年龄超过75 岁的患者22 例(12.2%)。可见66 ~75 岁的患者人数最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在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中,抗生素68 例(37.8%),干扰素43 例(23.9%),抗感冒药物37 例(20.6%)。具体情况见表1。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呕吐、恶心、头昏等。

表1: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n,%)

3 讨论

医疗机构作为药品不良反应的直接接触者和救治者,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1999年至2014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近790 万份,到2015年底该数据库的个例报告数量已经超过了900 余万份,并在发现药品安全问题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处置药品质量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统计数据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病例报告中可以利用数据较少,利用价值更高的严重报告仅占5%。二是虽然82%的报告来自于医疗机构,但三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不足医疗机构报告的5%。为推进“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长期目标,充分发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作用,应进一步促进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强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

3.1 医院药物管理不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3.1.1 药品在管理上不规范

部分医院在整个药物管理流程上存在不规范的地方,造成了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在药品选购上,由于管理不严格,存在不合理药品被选用的现象,药品的质量不合格,直接导致用药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在药品入库时,不能进行严格规范验收,导致不合格药物进入药库。在药物的存储中,由于监理不严格,使得部分过期的药物不能及时清理,或者部分责任意识不高的保管人员,通过人为因素,使得过期或者保管不当,药效不良的药物,进入患者的药物使用中,对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了危害。

3.1.2 医院自身受利益驱使

部分医院在选药用药上,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选用具有较高利润空间的药物,对于药性较好而价格便宜的药物,如青霉素等药物,由于利润空间较小,很多医院往往会尽量选用别的药物进行取代。另外,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受利益驱使,在具体的药方中,往往在同类疗效的药物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而具体的药效则往往差强人意,由于很多病症在使用药物类型上存在相似性,但又有细微差别,部分功利性较强的医务人员,会在自认为不出问题的情况下,选用利益回报大的药物,给用药隐患埋下了种子。

3.1.3 医务人员的医术水平不够

部分医院由于缺少对医务人员的管理和考核,使得部分医术并不合格的医生,独立进行会诊。这些医务人员往往对基本的药学知识掌握并不全面,又缺少诊疗经验,在具体的处方中,往往会开出不适用病症的药物,导致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

3.2 促进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举措

针对医疗机构目前存在的影响不良反应报告的因素,参考国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新进展,笔者认为从国家层面应采取一些措施,优化报告方式,畅通报告渠道,建立奖惩机制,对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管理,从多层次、多角度促进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3.2.1 构建医院药物警戒系统(HPS)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可以联合省级中心建立医院药物警戒系统(HPS),通过该系统实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 系统)的衔接,该系统既要保持医疗机构现有HIS 系统的安全及私密性,又可利用HIS系统实现医疗电子病历资料相关信息的提取和利用。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时,通过HPS 自动提取有关信息辅助报告者填报,缩短填报时间;通过关键词搜索电子病历,提取可能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病案,为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医疗机构报告的效率和质量。

3.2.2 建立哨点医院探索主动监测模式

借鉴美国哨点计划的工作思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探索建立自己的数据合作伙伴。为此,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在全国选取有条件、有意愿且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医疗机构作为哨点医院,一是率先通过HPS 实现数据的衔接,提高数据质量;二是通过通用数据模型、智能搜索技术,获取药品不良反应的“分子和分母”信息,实现药品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同时,借此功能医疗机构可以在内部开展药物流行学研究;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过通用数据模型,可以统一标准,使各医院不同标准的数据能够集中并融合,应用“大数据”思想,将散在无序信息连通、整合并综合利用,形成全国性的研究平台,开展大范围的关注品种监测项目或再评价研究。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医疗机构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