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2019-05-07赵双林胡廷欢
赵双林 李 骞 胡廷欢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外二科 云南官渡 650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近几年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直接影响[1]。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伴随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较好[2]。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104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来自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这一期间,并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2 组,对比组52 例患者中,有男性32 例,女性20 例,年龄32 ~67 岁,平均年龄(47.20±15.29)岁。实验组52 例患者中,有男性30 例,女性22 例,年龄33 ~68 岁,平均年龄(47.42±15.52)岁。两组患者性别等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比组予以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实施全身麻醉,患者选择俯卧位,在C 型臂X 线机的作用下做切口,使椎板和关节突充分暴露,选择咬骨钳咬除椎板与关节突内侧30%的组织,对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关系充分了解。牵开神经根后,将椎间盘与椎体后骨赘切除,对神经根游离10mm,对其椎间孔狭窄位置有效处理,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24 ~48 小时。
实验组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患者选择侧卧位,于C 型臂X 线机的辅助下,于正位透视下将理想进针点选择在椎弓根中心连线位置,于侧位透视下将进针点选择在椎体后缘连线位置。对髂嵴处在后正中线做好标记,按照患者椎间孔的大小与突出椎间盘的具体位置确定进针路线,一般为旁开100 ~140mm。手术前经体表应用多个克氏针,对椎间孔位置有效明确,进行局麻直到关节突与关节囊,用18G 穿刺针通过局麻进针点穿入椎间孔至椎间隙。选择1 ~2ml 青蓝胭脂红对比显影液于椎间孔注入,使患者的椎间盘内部结构充分显示出胡来,对纤维环的完整度有效明确。穿刺针阴道下将导丝有效置入,使工作通道有效扩展,将7.5mm 工作套管充分置入后,选择和椎间孔镜配套的夹钳取出髓核,并将工作套管转动,检测有无游离椎间盘碎块出现。经射频消融术对破损的纤维环进行修复,术后科学应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评分与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如切口长度等表示与检验分别用(±s)、t,计数资料如并发症发生率等表示与检验分别%、χ2,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血量、切口长度与疼痛评分
如表1:实验组患者出血量、切口长度与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
表1:出血量、切口长度与疼痛评分(±s)
表1:出血量、切口长度与疼痛评分(±s)
分组 例数 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疼痛评分(分)对比组 52 197.53±50.53 4.98±2.23 4.56±0.54实验组 52 54.33±15.63 0.46±0.16 2.45±0.51 t - 19.5233 14.5787 20.4848 P - 0.0000 0.0000 0.0000
2.2 并发症发生率
对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31%(9/52),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1.92%(1/52),(χ2=7.0809,P=0.0078)。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腰椎间盘中的软骨版或髓核等产生一定的退行性变化,同时,在外力影响下引发纤维环破碎,髓核在破裂位置突出,并且临近的脊神经根受到压迫与刺激的一种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麻木或者疼痛等[3]。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药物保守治疗,另一类为开放式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不明显,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治疗具有出血量大、并发症多以及疼痛程度严重等不足,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4]。
经皮椎间孔镜作为一种微创技术,要求对患者开展局部麻醉,选择7mm 切口,经过椎间孔扩大后取出髓核,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的创伤性较小,出血量减少,对脊椎结构的稳定性不会造成影响。此外,经皮椎间孔镜为局部麻醉,患者术中可保证清醒状态,术中可和医师交流,防止血管与神经受到损伤,术中基本不会出血,术野十分清晰,可使手术操作失误的风险几率明显降低[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出血量、切口长度与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比组;对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31%,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1.92%,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具有微创性、出血量少等优势,疼痛较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