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伏邪理论“达原饮加减”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

2019-05-05徐茜陈亦洋李影通讯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洛夫斯基伏邪艾滋病

徐茜 陈亦洋 李影(通讯作者)

130123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吉林省长春市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对HIV/AIDS的发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法可起到减轻的作用,可使患者生命延长,症状缓解。但是药物联合使用受多种限制,高达60%的患者由于药物抵抗、持续毒性、经济负担等原因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1]。

而中华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对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延缓病情进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搜集2012-2017年在长春、吉林、四平市治疗的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患者200 例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基于伏邪理论应用达原饮加减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6月 长 春、吉林、四平市治疗的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患者200 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2011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HIV/AIDS 诊断标准》(原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HIV/AIDS 患者,无论是否已经接受HAART治疗,均自愿接受中药治疗并按时服药随访者。其中男164 例(82%),女36 例(18%);年龄22~77岁,平均44.7岁;可能感染途径:性接触131 例,输血56例,吸毒0,不明原因13例;CD4+T细胞计数:有入组数据者中75例>350个/μL,200~350个/μL 66例,<200个/μL 59例。

治疗方法:⑴治疗标准及治疗方案:西医诊断及治疗参照《艾滋病临床治疗指南(第4 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及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诊断学(第7 版)》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及疗效评价。⑵治疗药物:①西医HARRT 治疗:参照《艾滋病临床治疗指南(第4 版)》,治疗用药用法如下:拉米夫定300 mg,1次/d 口服;替诺福 韦300 mg,1 次/d 口服;依非韦伦600 mg,1 次/d 口服;克力芝500 mg,2 次/d 口服。②中医治疗:达原饮加减,由中药槟榔10 g,草果10 g,厚朴10 g,知母10 g,白芍10 g,黄芩10 g,甘草10 g 等组成。具有扶正固本,解毒祛邪之功。1 剂/次(100 mL),2次/d(早饭前、晚饭后)口服。

有效性评价:临床症状评分、卡洛夫斯基评分,每2 个月评价1 次,CD4+T细胞计数入组前后各检测1 次。临床症状评分: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依据频次和持续时间采用4 级评分法,次要症状计0、1、2、3 分,主 要症状计0、2、4、6 分;所有单项症状评分之和即总积分。卡洛夫斯基评分:依据生存质量情况予以评价,评分0~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用(±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

结 果

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情况:应用中药治疗后所有患者各时点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见表1。

卡洛夫斯基积分变化情况:应用中药治疗后所有患者各时点卡洛夫斯基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见表2。

CD4+T 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应用中药治疗后除24 例CD4+T 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轻度下降,1 例稳定外,其余患者CD4+T 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见表3。

讨 论

艾滋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HAART的应用显著降低了艾滋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CD4+T 细胞数量逐渐回升,多数患者服用后病毒载量下降,免疫功能得到重建[2]。但在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易产生如脂肪代谢异常、肝毒性等不良反应,影响到治疗的依从性及疗效,甚至导致治疗失败[3]。目前单纯依靠西药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针对机体的整体状况辨证论治,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HIV 病毒,达到带病生存的目的[4],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虽邪留而未发病。广大医家从此观点出发,从伏邪理论治疗艾滋病,取得良好疗效。

“伏邪”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伏邪是一种潜藏伏匿的病邪,当正气虚弱,无法对邪气进行清除,或邪气潜伏于正虚所在之处无法被祛除,则导致体内邪气潜伏,待时而发,待机而作[5]。而艾滋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一定时期内,感染者的免疫系统未被严重破坏,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病毒在感染者体内潜伏,但并不发病。但是随着持续感染,病毒的复制无法获得有效控制,免疫系统不断遭到破坏,最终会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感染者并发大量的机会性感染而发病[6]。由此可见,艾滋病的病变及发病机理与“伏邪”理论颇为相似。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t P中医症状疗效积分 23.14±5.32 1.84±1.84 53.512 0.002

表2 治疗前后卡洛夫斯基积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卡洛夫斯基积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卡洛夫斯基积分 89.60±3.81 93.62±3.38 11.16 0.001

表3 治疗前后CD4+T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CD4+T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比较(±s)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CD4+T细胞计数 290.97±167.50 434.64±237.65 6.988 0.000

艾滋病属于中医的“瘟疫”“温病”的范畴。疫毒是导致艾滋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疫毒之邪由精窍或皮肤侵袭人体,若正气充盛可驱毒外出,如《景岳全书》云“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则可见不发病,无临床症状,仅呈带毒状态。若正邪力量相当,疫毒循经,深入脏腑,正邪交争,正气虚弱,脏腑受损而致发热、咽痛、腹泻、口干溲黄、舌红、苔厚腻等,呈现疫毒致病特点,故治疗上当以辟秽化浊,开达膜原为原则,方选吴又可《温疫论》之达原饮。但随着病情进展,湿热疫毒深伏,阴亏血耗,脏气受损加重,气机阻滞,痰瘀阻络,病变可累及心肝肾,虚实夹杂,病情加重。

南征教授从事艾滋病临床诊疗多年,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艾滋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经典出发,立足“伏邪”致病,运用伏邪理论,应用达原饮加减来进行辨证施治,并在治疗方基础上,酌情加减,做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在治疗艾滋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本研究组方系“达原饮”加减而成。方用槟榔辛散湿邪,疏利蕴伏之邪;厚朴苦降行气,破邪气之所结;草果辛香化浊,以除秽浊之湿;知母、白芍以滋阴液、养营血,以防温热之邪伤津耗血、耗伤正气;黄芩以清燥热;甘草调中。方中另可加用人参、丹参,做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现代研究证实,人参皂苷Rg3 能显著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NK 细胞和T 淋巴细胞亚群的活性水平[7]。丹参有效成分在一定浓度上可抑制HIV-1 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具有多环节多功能地抑制HIV-1 的作用[8]。厚朴活性成分和厚朴酚在人淋巴细胞中,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效果[9]。白芍含芍药苷,它既可促进特异性T 调节细胞的诱导,也可诱导增强非特异性T 调节细胞,对免疫活性物质的产生有双向调节作用[10]。甘草在机体不仅有增强NK 细胞活性的功能,诱导干扰素的作用,且具有抑制HIV 增殖的效果[11]。黄芩苷能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的早期阶段阻止DNA 的复制而产生抗HIV病毒的作用[12]。

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伏邪理论运用达原饮加减治疗艾滋病,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临床症状,提升CD4+T 淋巴细胞数量,稳定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信心,促进生活生存能力提高,延长生存期,有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其回归社会,缓解社会矛盾。

本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总结和治疗方案,可及性强,药品物美价廉,并且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从整体观念出发,可解决艾滋病合并的多种问题。加以总结、验证、提升并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但本研究作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本身数据有些许缺失,统计方法局限,尚待大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论证。

猜你喜欢

洛夫斯基伏邪艾滋病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 世界艾滋病日》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