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对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9-05-05卜亚军
卜亚军
661600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病发率较高,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比较大,且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一类高侵袭性淋巴瘤,在成人中最为常见,也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生长迅速并有临床异质性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分两种亚型,即GCB 和non-GCB,GCB 型较non-GCB 型预后性好,GCB 型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达50%以上,而non-GCB 型仅30%左右。尽管随美罗华时代使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治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多数患者经治疗后易于复发,预后很差[1]。近年来,随着淋巴肿瘤性B 细胞单克隆抗体、新型靶向药、高剂量联合化疗及造血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的发展及临床广泛应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约半数患者最终进展为难治性或复发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受到疾病发展速度快、肿瘤负荷高及前期治疗毒性等因素影响,致部分患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挽救治疗极为困难,因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后其体能状态已大幅度降低,尤其针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及免疫缺陷严重者难以耐受高剂量药物产生的毒性[2]。因此,针对伴有严重合并症难治或复发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需采用高效、低毒方案进行挽救。前期临床已证实,硼替佐米可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使化疗或放疗增敏,其对难治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和突破,给患者带来福音。本文采用硼替佐米对难治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并就改善情况进行分析。
表1 临床效果[n(%)]
表2 不良反应结果(n)
资料与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2月收治难治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10 例,均符合难治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均为女性,年龄35~69 岁,平均(58.5±5.2)岁。所有患者均经学术伦理委员会批准。
治疗方法:对入组患者采用治疗方案硼替佐米且联合ICE 或GDP 化疗。硼替佐米用法用量1.4 mg/mL。后期根据病情进行用量调整,记录其病情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评价参照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疗效标准。①完全缓解:病灶消失。②部分缓解:病灶缩小50%以上。③疾病稳定:病灶增大未超过25%或缩小不及50%。④疾病进展:1个或多个病灶增大25%。⑤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均未取得显著进展。以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记为总有效率。
分析方法:采用SPSS 14.0 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行t 检验时,测量数据表示±s);计数数据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知,硼替佐米治疗难治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改善效果明显,见表1。
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乏力2 例,低血压1 例,白细胞降低、血小板数降低1例,周围神经感觉异常1例。硼替佐米其不良反应较低,见表2。
结 果
治疗效果:治疗后,总有效率60%,总有效率提高。据数据分析结果
讨 论
目前淋巴瘤作为临床中一种较常见的多发的严重病,虽在医学领域中可实施综合手段对其进行治疗,如放射疗法、外科治疗和化疗等,手术及术后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手术仍是治疗主要方式之一,但在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成功率较低,术后效果不佳,生存期较短,且一部分患者发生肿瘤细胞的转移,但常规检查方式不能够及时发现因而造成术后易复发。目前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较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多样,对疑似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要制定特定的相关治疗方案,此种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疗效评估的随访工作和分期评估有重要意义[3]。但对隐匿性较强较小的淋巴结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也会漏诊,因此漏诊率较高。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淋巴结有过滤增殖性及免疫作用功能,还可接受抗原刺激而产生免疫应答性反应。目前主要通过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症,也常常作为恶性肿瘤的首发体征。
作为除手术外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化疗可有效提高生存率,但同时化疗也有较多不良反应,导致患者耐受程度低,以至于无法坚持完成治疗,对最终疗效产生影响。化学治疗将产生不良反应,并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较重的心理负担。且经肿瘤放疗的患者常会出现生活质量不同程度的降低,对康复有一定影响甚至会加重病情,使治疗时间延长。作为一类可逆性蛋白酶受体抑制剂,一种人工合成硼酸二肽化合物,硼替佐米可选择性地与蛋白酶体活性位点苏氨酸结合,对蛋白酶体20s亚单位糜蛋白酶和或胰蛋白酶活性产生有效抑制。目前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临床试验发现在皮下T 细胞淋巴瘤及滤泡淋巴瘤中有良好的效果。硼替佐米可抑制NF-KB活性,大大增强IKBa磷酸化[4-5]。因此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硼替佐米时,其治疗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较低。因此,针对此类疾病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经积极有效治疗和护理,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疗效,降低或缓解药物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