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5-05张国梅宗义湘
张国梅,宗义湘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0 引言
随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农产品贸易已成为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砖国家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在优化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保障供给安全的同时,探寻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源泉与症结,明确在金砖国家市场上具有优势和潜力的农产品出口种类,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促进国内农业产业的发展。
关于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与单个金砖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研究,内容表现在贸易现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产业内贸易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鉴于此,本文将其他金砖四国作为一个整体,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研究影响中国对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并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量化分析不同时间段各项因素的作用强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而确定了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大类,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研究领域。
1CMS模型的设定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简称CMS模型)已成为研究对外贸易波动与出口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的重要模型,用于解释贸易增长的源泉及影响因素,对于一国贸易政策特别是出口贸易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假定金砖国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由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组成,不考虑金砖国家之外的农产品贸易情况,这样能更清晰地看出中国在该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CMS的最基本的模型形式,即仅考虑一种商品出口到一个目的国:
(1)当考虑i种商品j个目的国时,模型为:
第一层次分解:
第二层次分解
模型的结构效应可分解为需求增长效应、市场效应、商品效应和结构交互效应;竞争力效应分为综合竞争力效应(整体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具体竞争力效应);二阶效应分解为纯二阶效应和动态结构效应,公式如下:
(2)仅考虑第i种商品或第i个目的国时,模型可简化为:
第一层次分解:
第二层次分解:
上标0、t分别表示基期和报告期;下标i代表农产品各大类,下标j代表其他金砖各国;Δq表示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变化量;S0表示基期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在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ΔS表示t期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在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口总额中的变化量;Q表示金砖国家农产品的进口总额;ΔQ表示t期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变化量。
2 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增长的CMS分解
根据2001—2016年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波动趋势,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2001—2004年为缓慢增长阶段;2004—2008年为快速增长阶段;2008—2009年为急剧下降阶段;2009—2012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12—2016年为震荡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的分解是以年度为单位,某一年既是上一次分解的结束又是下一次分解的开始,各年度分解结果的简单算术平均就代表某一个子时期的分解结果,有助于消除贸易年际波动,保证数据相对平稳。
2.1 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变动的CMS分解
2.1.1 CMS第一层次分解
2001—2016年其他金砖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基本呈增长态势,2016年相对于2001年增加了27.9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0%。根据CMS模型第一层次分解结果如表1所示。
(1)结构效应
2001—2016年间,结构效应平均每年使出口增加2.31亿美元,占到中国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变化的122.69%,结构效应在出口贸易额增长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反映了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主要来自金砖国家市场进口需求的增长。
表1 2001—2016年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变动的CMS分解的年度平均结果 (单位:亿美元;%)
分阶段来看,除2012—2016年外,其他阶段的结构效应均为正值;2004—2008年,结构效应平均每年使出口增加达到4.7亿美元,贡献率为116.7%,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额的增长;2008—2009年尽管结构效应的值为正值,但是却产生了4.85%的负面贡献。
(2)竞争力效应
2001—2016年竞争力效应平均每年使出口增加0.55亿美元,占到中国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变化的29.45%,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那些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或市场上。
纵观各阶段,除了2012—2016年外,其他阶段的竞争力效益均为正值,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贡献值较低,且贡献率波动幅度大,表明我国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缺乏持续性。
(3)二阶交叉效应
二阶交叉效应在各个阶段均为负值,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具有抵消作用。例如2008—2009年,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均为正值,但是二阶交叉效应为-2.4亿美元,完全抵消了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导致该阶段平均每年出口减少1.03亿美元。
2.1.2 CMS第二层次分解
(1)需求增长效应
2001—2016年总效用的构成中,需求增长效应的贡献最大,平均每年使出口增加2.27亿美元,占到中国向金砖国家出口增加值的120.75%。2008—2009年和2012—2016年两个时期需求增长效应为负值,表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口需求的萎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对其出口;其他时期均为正值,体现了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随着金砖国家市场进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2)市场效应
2001—2016年市场效应使中国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平均每年增加0.08亿美元,仅占中国向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的4.46%,贡献值和贡献率都比较低,说明市场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地位不突出。2001—2004年和2009—2012年这两个时期的市场效应为负值,表明中国集中地向进口需求增长较慢的市场出口;其他时期为正值,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各个阶段的贡献率多数为负值,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起到了负面贡献。
(3)商品效应
2001—2016年,多数农产品大类的商品效应为正值,表明金砖国家需求增速较快的农产品种类多为我国集中出口的种类,但是商品效应的贡献值较低,如2012—2016年商品效应使中国向金砖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平均每年仅增加0.03亿美元,即进口需求与出口结构的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结构交互效应
结构交互效应的贡献值除2008—2009年外均为负值,表明市场效应和商品效应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
(5)综合竞争力效应
2001—2016年综合竞争力效应平均每年使出口减少0.35亿美元,产生了18.66%的负面贡献,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特别是2012—2016年大幅下降,平均每年使出口减少达到1.52亿美元,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国内成本不断攀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方面。
(6)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值,表明中国对金砖国家更集中地出口本国增速较快的特定农产品,从而有利于出口的增长。2009—2012年,产品竞争力平均每年使出口增加2.45亿美元,占到中国向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的46.16%,成为除需求增长效应之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7)纯二阶效应
纯二阶效应的贡献值和贡献率都比较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影响也较小。除2008—2009年外,纯二阶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值,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动基本适应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口规模的变动。
(8)动态结构效应
动态结构效应在各阶段均为负值,表明中国出口金砖国家的农产品种类与金砖国家需求增速较快的种类不相符,不过我国的出口结构不断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2016年动态结构效应平均每年使出口减少0.53亿美元,相对于2009—2012年减少的1.57亿美元,增加了1亿美元之多,对出口的抑制程度大大降低。
2.2 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具体农产品层面的CMS分解
结合国家统计局和海关采用的HS分类标准,选择HS产品加上水产品作为统计口径,将农产品分为水果、蔬菜、畜产品等20大类,进行具体农产品层面分区间段的CMS分解。本文图中数据均是根据UN COMTRAD数据库计算整理所得。
2.2.1 具体农产品层面的CMS第一层次分解
各大类农产品的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和二阶交叉效应的贡献量对比图,如图1至图5所示,即为第一层次的分解。
图1 2001—2004年
图2 2004—2008年
图3 2008—2009年
图4 2009—20012年
图5 2012—2016年
从图1至图5可以看出,2001—2004年、2004—2008年,2009—2012年结构效应的贡献值远高于竞争力效应的贡献值,成为这三个时间段中国对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畜产品、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功不可没,2001—2004年结构效应贡献值分别为0.34亿美元、0.28亿美元、0.20亿美元和0.11亿美元,占结构效应带动出口增长部分的29.55%、23.74%、16.85%和9.56%,总计占比达到近80%;2004—2008年期间这四类农产品总的贡献值为2.66亿美元,比2001—2004年增加了1.73亿美元,是2001—2004年结构效应带动出口增长的3倍多;2009—2012年这四类农产品总的贡献值为2.16亿美元,占到结构效应带动出口增长的近一半。除此之外,2008—2009年和2012—2016年,受到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金砖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减少了进口,导致多数农产品大类的结构效应贡献值的波动幅度较大且为负值。
绝大多数农产品的竞争力效应贡献值为正值,但各阶段的数值较低且波动性较大,表明我国农产品仍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来看不利于农产品出口额的持续稳定增长。相对而言,糖类和饮品类的竞争力效应较大,2004—2008年分别为0.54亿美元和0.34亿美元,占竞争力效应带动出口增长部分的55.19%和35.19%,这两类农产品在金砖国家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阶交叉效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且绝大多数农产品大类的二阶交叉效应为负值,说明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的农产品竞争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金砖国家对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变化,从而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具有抵消作用。
2.2.2 具体农产品层面的CMS第二层次分解
由于对农产品的分类非常具体,研究涉及到每一类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动分析,故第二层次的分解采取了CMS模型简化形式。
从图6至图10可以看出,2001—2004年、2004—2008年、2009—2012年各类农产品的需求效应曲线明显高于其他曲线,说明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口的增加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需求效应最大的农产品大类,2001—2004年的畜产品、2004—2008年的蔬菜和2009—2012年的棉麻丝,平均每年使出口增加0.51亿美元、0.92亿美元和1.80亿美元,分别占结构效应带动出口增长部分的33.89%、22.58%和28.89%,成为各个阶段金砖国家进口需求最大的农产品大类。
图6 2001—2004年
图7 2004—2008年
图8 2008—2009年
图9 2009—2012年
图10 2012—2016年
各类农产品商品效应的贡献值一半以上为负值,表明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多为金砖国家需求增长缓慢的产品。例如,棉麻丝的商品效应贡献值在2001—2004年、2004—2008年、2009—2012年这三个阶段都是最低的,说明金砖国家对棉麻丝的进口需求增长最为缓慢;而商品效应值最高的2008—2009年的糖类、2012—2016年的油籽均为正值,表明这两类农产品分别在这两个阶段成为金砖国家需求增速较快的农产品。
综合竞争力效应各阶段为负值的农产品大类数量较多,而且各类产品的波动性较大。2001—2004年、2004—2008年、2009—2012年这三个阶段水产品竞争力最大,贡献值分别为0.06亿美元、0.75亿美元和0.46亿美元;2008—2009年和2012—2016年棉麻丝的竞争力最大,分别为1.18亿美元和0.81亿美元;从两类产品的贡献值上可以看出波动较大,都不具备长久持续的稳定性,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
从产品竞争力效应方面来看,多数农产品大类为正值,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朝着对出口增长有利的方向发展。各大类具体农产品品种的调整,例如糖类,第一阶段的糖类以食糖的出口为主,之后阶段食糖的出口量逐渐下降,果糖和葡萄糖的出口增加,特别是加大了葡萄糖的出口比重;棉麻丝的出口逐渐减少了棉花的出口,增加了蚕茧、丝以及麻类的出口。各大类之间的调整,逐步减少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如谷物等,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如饮品类、水果、畜产品等,以更好地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
纯二阶效应的值较小而且近一半的农产品大类贡献值为负值,例如畜产品各个阶段的贡献值分别为-0.04亿美元、-0.09亿美元、-0.002亿美元、-0.01亿美元和0.03亿美元,前四个阶段均为负值,可见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的速度之慢,远不能与金砖国家的需求结构相匹配。
各类农产品动态结构效应的贡献值以负值偏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金砖国家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农产品种类上中国出口份额增长缓慢。但是从金砖国家主要的进口种类上来看,动态结构效应的负值在缩小,甚至由负变为正。例如水果前两个阶段的贡献值均为负值,后三个阶段为正值,尽管数值极小,但对出口的抑制程度大大降低。
3 结论
本文运用修正的CMS模型分阶段对2001—2016年中国出口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需求增长效应无论是贡献值还是贡献率,都在CMS模型分解的效应中最高,成为影响中国对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最重要因素,即金砖国家的进口需求是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最主要动因。
(2)竞争力因素是影响出口额增长的第二重要因素,但竞争力效应在各阶段存在明显的波动性,表明我国农产品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不显著,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3)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金砖国家进口需求的匹配性不高,这体现为二阶交叉效应为负值,反映出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调整跟不上金砖国家进口份额的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出口贸易额的变动主要来自金砖国家对畜产品、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的需求,而这四类产品恰恰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大类,要进一步丰富我国农产品出口种类,特别是加工类农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