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日常活动中法治教育存在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2019-05-04李雪丹薛春梅
李雪丹 薛春梅
摘 要: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小学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具有易割裂学生“知”和“情意行”联系的局限性。由此,以班级日常管理、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为主的小学日常活动这一法治教育实施途径进入我们视线。通过对常州市小学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小学日常活动为法治教育实施途径的必要性,发现小学日常活动中法治教育的困境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日常活动 法治教育 存在困境 解决策略
法治教育的开展与落实,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明确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1]。但是,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育目的出发,仅仅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来进行法治教育所达到的效果不佳,所以以班级日常管理、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为主的小学日常活动中的法治教育也应受到足够重视。
一、以小学日常活动为法治教育实施途径的必要性
(一)构建系统完整法治教育体系是时代要求
201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工作要求”中提出,“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法治教育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2]多途径发展法治教育已成为时代要求。小学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不能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和其他学科课程渗透,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小学日常活动是小学法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二)仅以显性课程为法治教育实施途径具有现实局限
静态的知识化的法治教育显性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法治认知,但其弊端也肉眼可见: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法治认知浮于表面且教育效果短暂而不稳定。教材刻板的学科逻辑分割了学生对生活的完整的法治感知。同时,法治观念、精神的内隐式学习和法治行为能力的实践式学习缺失,使学生的“情意行”难以得到发展。
(三)以小学日常活动为法治教育实施途径的具有独特优势
小学日常活动可与课程形成互补,构建完整系统的学校法治教育体系。小学日常活动中法治教育的优势通过其特点展现出来:
1.小学日常活动的“普遍性”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法治教育效果。小学日常活动普遍存在着,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处,如:学校管理活动、教职工言行举止、学校文化氛围等,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学生。
2.小学日常活动的“潜隐性”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课程中直接的说教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小学日常活动大多是学生自我选择和感知的、自愿接受的,极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小学日常活动的“生活性”连接了学生法治认知和法治行为间的断层。尽管课堂上法治教育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在杜威看来,这种关于法治知识的教育,其实质是智育,并非法治教育,其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课堂法治知识的教育实现了从生活中来,而小学日常活动中的法治教育实现了到生活中去,真正提供给学生完整的法治生活体验,让“知情意行”共同发展。
4.小学日常活动的“持久稳定性”确保了法治教育成效不是短暂且具有欺骗性的。小学日常活动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对人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持久地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难以改变。
二、小学日常活动中法治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在对常州市3所小学8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法治教育在小学日常活动中的实施仍存在很多现实困境。同时,小学日常活动常分为班级日常管理、校本课程、课外活动三类。每类活动中法治教育的困境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班级日常管理
1.规则执行不力
规则执行不力直接导致学生法治意识缺失。[3]法治教育实为一种规则教育,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需优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而规则是否被有效执行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据调查,規则执行不力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不遵守规则,却未受到应有惩罚,规则约束力下降;第二,教师不遵守规则,仅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却言行不一,不以身作则,如:拖堂、占课等;第三,家长不遵守规则,家校教育不能形成合力,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闯红灯、违章停车等。
2.教育不够及时
教育不够及时使学生法治行为的培养受到阻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违规行为制止和教育的不及时,导致学生法治意识降低且法治行为减少。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如下:第一,教师法律知识的缺失使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行为;第二,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关注到全体学生,难以做到防微杜渐;第三,家长对法治教育的不了解或不重视。
3.学生言行不一
学生言行不一是学校法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学生言行不一常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有法治意识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会说不做;第二,在不同场合表现不一致,如在校和在家反差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不到位。为了遵守而遵守,不明白其中的意义、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第二,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不强。规则往往按照成人思维来制定,学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低。小学生普遍自制力差、意志薄弱且行为易反复。
(二)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不当
教材编写质量是法治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所占篇幅相对较少,因此部分学校专门设立了法治教育的校本课程。据调查,关于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编写,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第二,教学内容随意。仅简单介绍法律和相关案例,内容教条,不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是法治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小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抽象的法律概念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如何教很重要。如何将枯燥的法律规章用多元的形式表现出来且教育有效,是当下教师仍需思考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当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在运用合作探究法時,教师不及时进行引导、学生不知该探究什么、生成性教学的缺失等问题使此法在实践中效果不尽人意;第二,在运用情境设置法时,一些情景教师设置得过于生硬,脱离生活实际,不具有现实参考意义;第三,在运用对话法时,教师较难掌控对话节奏,易使对话重点发生偏移;教师对于学生意料之外的回答无法做出回应,难以进行生成性教学。
(三)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内容欠妥
课外活动内容欠妥是学校法治教育在小学日常活动中实施不利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常州市小学参观宣传图板展览、开设讲座等法治活动的开设率为100%,但由于活动内容枯燥乏味、偏成人化,学生的喜爱度只达23.5%。以下三个原因导致课外活动内容欠妥:第一,教师教学理念守旧。教师仍固守教师为主的教育理念,不以学生为中心,只讲自己想讲,不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活动内容;第二,教师经验不足。教师举办过的活动少,对学生不了解;第三,教师态度敷衍。教师举办活动依葫芦画瓢,照着模板走流程。
2.课外活动宣传不力
活动宣传不力是学校法治教育活动开展不顺的直接原因。学校精心准备并宣传的各类活动得不到家长与学生的大力支持与响应,如:荆川小学的微信公众号推出法治教育专栏,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有趣,但阅读量却不过半百。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如下:第一,学校重视度不够。所谓的宣传只是学生转达,而小学生表达能力弱,往往无法胜任此工作;第二,家长认同度低。国民法治教育的缺失再加上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并不理解法治活动的意义所在;第三,学生应试压力大。优秀初中的门槛越来越高,学生除了完成课业,在“素质教育”下还得培养各种兴趣,没有精力再去回应老师的宣传,参加课外法治活动。
3.课外活动范围狭窄
活动范围狭窄让学校法治教育浮于表面。法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这绝不仅在于增加学生法治知识,更在于培育学生法治践行能力。而法治活动范围局限于学校内,不利于学生法治践行能力的培养。导致活动范围狭窄的原因如下:第一,法治教育实训基地少。法治教育刚刚起步,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第二,未利用好家长资源。如:家长在法院工作,学校就可联系家长,组织带领学生去法庭旁听,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第三,未充分联系社区。学生所学法治知识和技能几乎没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操练。
三、提升小学日常活动中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现阶段小学法治教育的主力军,但全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课教师几乎皆为兼职教师,教师自身法治素养得不到保证,且未受过系统的法治教育培训。基于此现状,开展针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势在必行,提高教师法治素养也刻不容缓。因此,具体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革新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主体。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调查其兴趣所在,据此组织活动,发挥法治教育最大效用。如调查显示:常州市小学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学生喜爱度高达68%,教师举办这类活动时,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表现,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全程反思,注重生成性教学;
第二,开展U-S合作。短期促进高校和小学的交流互动:高校充当小学的法律顾问,小学向高校反馈一线教育实况,合力探讨教育方案。长期构建小学法治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方案,增加高校对应专业;
第三,组织地区培训,举办定期研讨。政府组织开展针对各学校教师代表的法治教育培训,各学校教师代表培训完,自行组织各学校校本培训。以少带多,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同时,定期举办法治教师的教学研讨会,邀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分享先进理念与优秀教法;征集法治教育的教育实践问题,群策群力探讨解决撤策略。
(二)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属于法治教育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着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内隐式熏陶。教育依托于文化,营造校园法治文化环境有利于开展稳定持久的学校法治教育,并以此带动家庭法治教育的实施。在此,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建立公正平等、责权明确的学校教育机制。将法治融入学校行政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我管理中,成人以身作则,以日常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模仿实践,形成浓厚法治氛围;
第二,定期举办各类法治活动,并以法治实践活动为主。如:设立法治教育月、开展模拟法庭、进法治教育实训基地、参观监狱等活动;
第三,建立责权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在班级管理中自身拥有的权利,同时促进学生履行相应的责任,将法治融入班级管理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法治责权主体。
(三)建立学校监督机制
法治教育包含“知情意行”四方面,只有四方面和谐发展,才能教育出言行一致,真正具有法治素养的学生。课程式教育增加了学生的法治知识,而建立学校监督机制可发展学生的“情意行”。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公开表彰,培养学生的法治情谊。如:学校可在每周国旗下讲话时表彰一名法治小标兵,激发学生的法治自豪感并引起争先效仿的风潮;
第二,定时谈心,坚定学生的法治意志。小学生有意志薄弱和自制力差的特点,教师应密切关注每位学生,定时谈心,防微杜渐,拨乱扶正,坚定学生的法治意志;
第三,适当奖惩,规范学生的法治行为。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违规要付出代价、守法可以获得奖励,才能有效规范学生行为。
(四)促进家校社一体化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拓宽活动范围,形成法治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4]具体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树立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观。教师应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提高思想认识。同时,教师作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纽带,需发展教育教学的交往能力;
第二,组建家长委员会。吸收优秀家长代表组建家长委员会,此举在协调社会资源参与学校法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家长的法治素养与家庭教育的水平;
第三,成立社会工作联席会。统筹协调社会教育活动,整合各类社会场所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5]
(五)創建开放性资源平台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6],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我国法治教育建设事业刚刚起步,开放现有资源、共享经验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具体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构建学术研讨圈。在该板块分享法治教育的最新学术成果、历年优秀论文等,并通过读者评价、作者回复环节的设置,构建动态学术研讨圈,促进交流、反思与创新。
第二,建立教师技能库。在该板块分享法治教育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课实录等。可收集整理各地区相关比赛获奖文案与视频,上传平台;建立平台专项资金与资源评审机制,吸引优秀法治教师分享资源;
第三,创设活动资讯站。在该板块分享法治教育的最新政策文件、地区教育基地建设、各校特色校本课程微课视频、独家教材与课外活动策划文案、活动反思等。
参考文献
[1] 何流明.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司法,2015(2).
[2] 王洪飞.陕西省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6.
[3] 唐晓阳.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D].思想政治教育,2016.
[4] 郑立巍.浅谈依法治校发展技工教育[J].劳动保障世界,2016(31).
[5] 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1).
[6] 2016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政策摘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23).
*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8年省级重点项目(编号:201811463015Z)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雪丹(1997),女,回族,江苏扬州,江苏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15级学生;薛春梅(1997),女,汉族,江苏盐城,江苏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15级学生。
指导教师: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郑晓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