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非编教师共事的若干思考

2019-05-04何斌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帮助管理

何斌

[摘 要]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生育政策也有改变,很多城市学校都面临着严峻的师资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聘用了大量的非编教师。这是个特殊群体,身份虽然不同,但他们同样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关心、帮助、管理这一群体,成了很多学校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非编教师;管理;帮助

近几年,伴随着生源的激增和越来越多的女教师选择生育二胎,很多城市学校都面临着严峻的师资压力。为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很多学校都外聘了很多教师,以缓解师资压力。少则六七个,多则五六十。外聘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根据生源摸排,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会一直存在。

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有的区域采用了集中招聘,同工、同酬、非编但统一管理的机制。但也有很多学校,依据自身需求自主招聘,根据自身财力确定薪资待遇。招聘到校的,既有毕业新生,也有转战多年、多校,一直行走在“考编”之路上的往届生。还有一部分是完成结婚生子这一大事后,重新找工作的年轻妈妈。从学历及毕业学校来看,更是情况不一。从专科到研究生,从普通院校到传统重点高校,这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教师招录体制,为很多人的教师梦打开了一扇宽敞但拥挤异常的大门。

非编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身份不同,职责与在编教师却无二异。他们和我们一起行走在教书育人的大路上,承担着一点不比我们少的任务。因此,关注并关心这一群体的成长,就成了很多学校都要考虑的问题。

近几年,我身边也多了很多类似的新同事。在和他们长期共事的过程中,对这一群体的喜怒哀乐,也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一、学校应高度重视并关爱这一群体

说这是个特殊群体,首先就在于他们高度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一个学期结束后,经常就会有人离开,或是因为考上了在编教师,或是因为有条件更优越的学校在召唤,或是学校这一岗位不再缺人手。但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又会有一批新面孔加入这个战队。因此,学校每年都要花费很多精力招聘、培养他们,走了再招,再培养,就成了很多学校工作的新常态。

当然,也有部分同事因没有更好的去处,或者是习惯了,就一直和我们战斗在一起。

虽然他们身上都贴着一个无形的标签——外聘或非编教师。但当铃声响起时,在孩子眼里,他们就是班主任,就是英语王老师、数学李老师。他们承担的工作任务可没有什么在编、非编之分。因此,他们能否尽快适应学校工作的需要,顺利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毕竟,学生的成长耽误不起,他们的专业成长也耽误不起。

我们要摒弃那种“临时买卖”的短期思想。因为,身边就曾有同事提出过:他们下学期还不知道在哪里,是否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花费这么多力气?

我想,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学校而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即便将来离开了,也能为接班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从更大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在为教师大家庭培养接班人,是为教育发展做出的更大贡献!所以,即便同事一个月,也有必要为他们的成长付出我们的努力。不仅为他们、为学生,更是为了我们一生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二、了解需求才能给予他们更有效的帮助

通过和一个共事多年的同事交流(她曾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历经几年奋斗,最终考入我校,成为一名在编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因为非正式在编,加上刚刚参加工作,人生地不熟,他们处处谨小慎微,就像刚刚嫁入婆家的新媳妇一般,往往都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加上刚刚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压力、初登讲台的压力、协调人际关系的压力、奋力“考编”的压力,一股脑压到他们肩上,足可想见,他们有多么不易。

我们一定要让这些怀揣教育梦想的年轻人从情感上感受到我们的尊重与关爱;从管理上感受到公平与平等;从待遇上我们要努力实现同工同酬。这样才能让他们坚定职业信念,更加热爱并努力做好当下的工作。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考编”是他们的核心利益,是他们当下最大的追求。因此,学校理应在这件事上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绝不能单纯地通过制度,例如扣押相关证件、工资待遇上的制裁等方式去限制他们。否则,很多教师就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既耽误学校工作,又耽误自身发展。

与其一味地堵,不如施以热情的援手。如,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复习备考的路上抱团取暖。共同的訴求,很容易让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备考资源,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在备考时间和场所上,也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备考地点,这是学校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再就是教会他们统筹兼顾,让他们能协调好学校工作和个人私事之间的关系。学会重要紧急的事优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有规划的做,紧急不重要的事看情况委托他人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有选择地做。

我想,这会让他们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能更主动地去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学校聘用他们,是要他们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是学校的最大利益。虽然他们在读书期间,以及备考、四处应聘过程中,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也都有或长或短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一旦承担起一个或多个班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往往就会发现:所学的书本知识和过往的有限经验,同实际教学要求有着太大的差距。他们太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上一学期,我同学校每一位外聘教师都进行了长谈,再次印证了上述观点。

三、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真是个问题

好的食材,只有经过厨师的精心烹制后,才能变为美味佳肴。教学本身就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初登讲台的他们,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经常感到困惑。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经常出现重点知识一带而过,非重点知识则用力过多的问题,这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处理上出现了问题;在教学形式上,往往更专注于照本宣科,不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参与度不高,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对新教师的培训上,我们非常有必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从理念到具体操作,进行系统、跟进式的指导。教会他们该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会他们如何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设计。在这个问题上,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指导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

教书一生,每教一课,都还是要花大力气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并要进一步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而后者远比前者更重要。

这些理念或许他们都懂,但一遇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没有太多的操作经验,所以他们往往会先考虑该教什么,至于怎么教特别是学生怎么学,往往考虑不多。

我们要引导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面对既定的教学内容,先想想:学生现在在哪里(学情和教学现状分析)——我们要带领他们往哪里去(课时目标和学段目标分析)——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到达那里(过程、方法、手段分析)。有录播教室的学校,可以让教师把课录下来,用这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他们照照镜子,引导他们进行教学反思,这不仅是对年轻教师,也能促进老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学会和学生打交道很重要

初登讲台,相似的年纪,年轻教师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物极必反,新教师的课堂上,也会出现以下问题:因为很亲近,学生对教师失去了必要的畏惧心理,一些教师的课堂上,甚至会出现学生故意惹怒教师,教师气得七窍生烟,学生看热闹的情况,更别谈教学设计落实了。因此,教会他们和学生打交道,有些时候甚至比研究一节课该怎样上更重要。因为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落地。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著作《白说》中就曾经说过:课堂纪律的好坏绝不取决于学生,而取决于老师。一是看老师讲的内容抓不抓人,二是看老师会不会讲。内容抓人,纪律自然就好;内容很好,但如果老师不会讲,还是不抓人。这就告诉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很多时候,学生确实是因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才故意捣乱的。

从第一堂课开始,新教师就要给学生建章立制。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逐步构建自己期待的课堂秩序。因为没有规则,就不会有良好的秩序。教师还应针对课上的各种违纪现象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不能问题出现了,自己无计可施。也不能让学生摸清自己的套路,否则,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地钻空子。年轻女教师,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管理魅力,因为,她们最容易成为调皮男生欺负的对象。我身边就有同事,学生一不听话,她就拿板擦敲讲桌。不砸还好,越砸越乱,就是进入了这个怪圈。

和学生打交道,必须先学会批评和惩罚。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一定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怎样做,则直接体现了教育水平的高下。对于该怎么实施批评和惩罚这个问题,再高明的老师,也很难给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一些基本原则,在实践中还是非常适用的。例如,切忌不分青红皂白,没弄清原委,就毫无原则的乱罚一气。批评是首选,惩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撤手锏。孩子犯了错,要先问问原因,不要怕他们找出一千个理由搪塞你,自我保护是每一个人的本能,我们应鼓励孩子说真话。再者,批评和惩罚孩子之前,一定先想想这样做的目的。我很赞同有学校让受到批评的学生,真诚地对老师说声谢谢之后,再离开办公室。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高明的老师,绝不会单纯地让学生怕自己,而是要使学生能在敬畏之余,更多地感受到老师的爱!我们绝不能以“这是对你好”的名义,用惩罚在学生心中播撒下恨的种子。真要这样,还不如不罚。批(罚)得心服口服,批(罚)出自责与内疚,批(罚)出感激和动力,这才是批评和惩罚的最高境界。当孩子能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好的时候,任何惩罚就都会变得没有必要。因为,光他们内心的自责就够他们难过好一阵子了。哪里还用得着我们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惩罚他们?但是,让学生真心感受到我们的好,绝非一时之功,也绝非动动嘴就能够达到。

回头看看这些年所走过的路,今天这些年轻同事遇到的问题,很多不就是过去我们所困惑、所苦惱的吗?当年,我们是多么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领导和同事。或许就是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提醒,让我们豁然开朗,有了做好工作的勇气和信心。我们真的有必要,像过去同事们帮助我们一样,去帮助这些未来民族教育的栋梁。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帮助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做个“用心”的班主任
给予初中后进生更多的爱
现代教育技术与图书馆的关系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