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科学方法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2019-05-04张国彪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

张国彪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借鉴“实践研究、社会系统研究、社会矛盾研究、社会过程研究、社会主体研究和社会评价研究”六种研究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立足实践,注重学生需求;系统化教学,强化整体意识;培养辩证思维,正视教学矛盾;依循规律,注重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合理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4-0106-0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主要包括实践研究、社會系统研究、社会矛盾研究、社会过程研究、社会主体研究和社会评价研究等研究方法。”[1]这对众多学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传播党的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如何教学才能让党的思想进入学生头脑便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思政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

一 立足实践,注重学生需求

立足实践是对实践研究方法的借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2]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实践分析问题,将所解决的问题上升为理论,最后将理论回归实践。思政课教学亦是如此,即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封闭腐朽,要从实践出发,了解学生需求,结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融于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的作用。

思政课教学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明确学生学习需求,确保课堂教学针对性。在备课时选取案例要符合学生专业特色和当前阶段接受水平,不可过易或过难。知识点过于容易,学生会不屑一顾;过难学生无法理解会产生畏难情绪,总之都易使学生萌生抗拒心理,不愿听课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课后要及时反思。思政课教师一般为两个班级连上,教授的专业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因班而异”,不宜用完全相同的讲稿。前一个班级上过课后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反思,规避失误之处,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天课结束后,反思教学效果并形成书面材料备案。同理,进行“周周反思”“月月反思”,待整个学期结束,将本学期所有个人教学反思记录加以整理,上升为理论,总结出自己教学中的所有毛病,并找出解决对策,在下学期的教学中避免再次发生,以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需求。

二 系统化教学,强化整体意识

注重系统观念是借鉴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人类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它也是一个系统性教学活动,在宏观层面可视为整体性教学、中观层面可视为专题模块化教学、微观层面可视为分主次教学。

在宏观层面思政课教学可视为整体性教学。思政课教学本身便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由“原理”课教学、“基础”课教学、“纲要”课教学、“概论”课教学、“形策”课教学等组成。这些课程既是思政课的组成部分,又是单独的整体。在中观层面思政课教学可视为专题模块化教学。思政课分为“原理”、“基础”、“纲要”、“概论”“形策”等课程,每门课程又分别突出讲述不同专题模块,清晰明了。如“基础”课分为思想教育(前四章)、道德教育(第五章)、法律基础教育(第六章)三大模块,每个模块教学又可分为课堂导入、传授新知、课堂互动交流、课后反思等环节,专题模块分明,其他课程亦是如此。在微观层面思政课教学可视为分主次教学。每一本思政课教材都有教学侧重点,“原理”课侧重理论培育、“基础”课侧重德育、“纲要”课侧重史实培育、“概论”课侧重社党史培育、“行策”课侧重时政分析,提升学生政治敏锐度。同时每一节课也应分清轻重主次,如此,方利于课程的顺利、系统化完成。

三 培养辩证思维,正视教学矛盾

辩证思维是对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借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即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矛盾,而特殊性则指在矛盾的每一个阶段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解决思政课教学矛盾时不能一刀切,要依从实际、辩证应对。

一方面,要正视思政课教学中的矛盾。由于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公共课程,受众学生专业庞多,接受能力各异,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如教学理想预判和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传授和接收之间的矛盾、教材知识体系与学生现实认知能力之间的矛盾、课堂理论与课后实践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不妥善解决就很难保证学生课堂实际获得。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解决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一是学科性质比较特殊。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为实现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努力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学科,它解决的是学生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3]的问题。所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为学生解疑释惑,多元教学、因材施教。二是高校思政课设置逐渐深入。大一新生开设“基础”课,塑造的是学生的世界观问题,有利于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开设“概论”课,塑造的是学生的人生观问题,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开设“形策”课,塑造的是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让学生了解国家面临的国内国际情况,明确国家现在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方能发挥最大效用。

四 依循规律,注重教学质量

依循规律是对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的借鉴。任何事物都会经历形成、发展、繁荣、衰退,最终灭亡的过程。当然,这个灭亡并非是事物完全消失,而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循环往复。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也是一个过程,如课程开始到结束、学期初到学期末、大一到大四等等,这些都是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按部就班的,其间难免会遇到一些“插曲”。

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状况。如学生晚点进入课堂、窃窃私语不听课、玩手机、睡觉、反对教师阐述的观点等等。如果教师不能妥善的处理好以上问题,课堂教学活动就难以顺利展开。所以,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类似“插曲”,教师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确保顺利完成教学。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是否“喧宾夺主”,夸夸其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感受,未能引起学生兴趣。如果是的话,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与学生多交心,了解学生诉求,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是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借鉴。思政课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尊重学生差异。

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教法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教师要摆正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差异,精心备课。由于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中小学所接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智力水平、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班风、学生专业不同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应注重因材施教,烘托课堂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发扬自己的优点。

六 合理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合理评价是对社会评价研究方法的借鉴。教师教授学生思政课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確的价值观,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

传统评价机制中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传统的评价主体主要以辅导员评价为主,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了解过于片面,无法做到评价的实效性。因此,一方面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辅导员、任课教师、班委、室友、其他同学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辅导员是学生在学校的“后勤保卫员”,对学生能有宏观的外在的、品德评价;任课教师主抓学生课程,主要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室友或同学长期和学生亲密接触,能对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生活评价。几个方面综合才能对学生有一个相对全面、准确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评价方式。除考试成绩外,也要多关注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要及时有效的指出学生不足之处,引导其自觉改正;善于发现学生长处,并及时有效的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委婉表达观点,以防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获得感;有利于完善教学氛围,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董振华.治国理政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刘建军.习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惑功能的全面阐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在思政课教学中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