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好思政课要增强“六个意识”
2019-05-04刘华香王杰
刘华香 王杰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政课建设。由此,思政课教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充满新的挑战。新时代,种好课堂这块责任田,思政课教师需要增强“六个意识”。
[关键词] 新时代;思政课;六个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4-009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多次强调要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由此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 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由此,思政课建设进入了一个大有作为的新时代,机遇难得。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改变了课堂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使用雨课堂、智慧树、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但另一方面,伴随着“00后”陆续走入高校,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早已习惯了网络世界,对手机严重依赖,习惯了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表达自我、获取各种信息知识,习惯了找度娘解决自己的各种困惑,不喜欢“填鸭式”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很多思政课教师面临着“学生不想来,来了不想听,听了也不信”的挑战。教与学的矛盾直接表现就是学生的出勤率一般、抬头率不高、点头率更少,教师口若悬河地唱“独角戏”,而台下的学生们“各自为战”,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寥寥无几的听课学生成了老师讲下去的唯一动力。因而,如何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大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打赢这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成为思政课教师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 把脉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思政课教学效果有了一定提升,但抬头率不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不够,获得感不足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根溯源,就在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仍然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供求失衡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
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但教材的更新总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如果教师一味地拘泥于教材去讲授,面面俱到,缺乏时代感和理论深度,就会给学生一种照本宣科的厌倦感,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可。这就要求思政课老师要在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要随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让最新的知识政策通过案例或专题等形式被大学生了解和接受。这样的课堂才会接地气,才会给他们带来吸引力和新鲜感。另外,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错位的问题。由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不多,对他们的了解不够,不知道他们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导致教师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教师一味地针对自己熟悉的部分大讲特讲,结果就是教学内容虽然更新了,但学生未必愿意听,而学生想听的又没有讲,导致学生的获得感不强。
(二)陈旧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敢想、敢说、敢干,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不迷信權威,渴望参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支持与关心,不喜欢被灌输说教。但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新媒体技术重视不够或心存恐惧,加之大课堂授课增加了互动的难度,所以课堂上只按自己的节奏讲,互动参与严重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接地气,缺少温度,最终会导致课堂气氛压抑,老师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的状态。可见,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诉求,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给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保守的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专业课不同,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长期以来,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仍偏重于知识点的考核,注重结果的考核。加之为了减少挂科人数,讨好学生以赢得更高的学生评教分数,教师往往在考前划重点,试题趋向简单化,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重视,期末临时突击复习,尽管可能会获得高分,但显然这部分学生是假学假懂假信,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并没有实际提高,辨识各种错误思潮、抵御不良思想文化影响的能力并没有提高。这就违背了思政课教书育人的初衷。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平时认真听课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加大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增加对其综合概括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四)僵化的教师考核机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当前的教师职称评聘主要的参考依据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这使得很多教师对科研更加关注和投入,对教学的付出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而无论是充实教学内容,还是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手段,或者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等,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当然,目前一些学校把学生评价作为职称晋升的硬杠杠,这固然反映了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提升教学质量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前提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最关键的是明确评价主体。只有认真听课的学生才有资格去评价教学质量。
三增强“六个意识”,种好课堂责任田
上好思政課,种好课堂教学这块责任田,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增强“六个意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授课内容等方面下功夫。
(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时代是出卷人,教师是答卷人,学生是阅卷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牢牢占据讲台、一讲到底的模式,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为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大胆尝试。近两年,我校概论课课堂上增设了新闻十分钟评述、好书推荐、理论热点解析等环节,把“我”的课变为了“我们”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他们有了阐明政治观点、价值信仰的舞台,而且培养了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锻炼了其理性分析问题和逻辑表达的能力。
(二)增强精准意识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抬头率”,教师必须增强精准意识。教师要学会运用供给侧思维来设计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的内容不是取决于老师会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需要什么。思政课教师要多渠道研究学生,精准的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实际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针对那些他们说不清、讲不透、听不懂的难题重点解读,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强,才能接地气,有人气。例如在讲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借助超星学习通软件中的投票功能能快速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问题的真实看法。从反馈的数据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共同富裕的目标难以实现。教师可以从我国近年来基尼系数的变化、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以及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方面着重讲解,澄清他们的一些模糊认识,增强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三)增强问题意识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要“增强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思政课教师要突出问题意识,通过系列“问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把思政课变成“思考”的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主动思考。所以,问题的设计很关键。问题一定要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在学生思想困惑点、教材重难点、社会热点的结合处提炼问题。为此,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设计。
(四)增强技术意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面对生活在新科技时代的“00后”大学生,思政课老师必须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授课方式,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当然,新媒体新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学内容才是王道。但面对新时代新的教育对象,好的内容没有好的技术手段来辅助,也难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克服自身技术恐惧的心态,高度重视并尽快学习使用这些新媒体技术。
(五)增强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绝不能搞单兵作战,必须增强共同体意识,发挥集体的优势。尤其是概论课,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外交、国防等多个领域,而且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内容更新快。讲好这门课,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高度决定了个人高度。树立共同体的意识,还要打破四门课程之间的壁垒,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找准各自的发力点。此外,还要构建由其他思政课课程组教师、各专业辅导员组成的师资共同体,发挥协同效应,让思政课的讲台不只是专职思政教师的专属。
(六)增强“教研一体”意识
好的思政课一定是有深度的,深度就要靠科研。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但长期以来,科研与教学内容是严重脱节的,科研并没有有效地促进教学。因此,很多人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做科研就要牺牲教学,搞教学就要牺牲科研。要改变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状,必须增强“教研一体”的意识。教学和科研是一体的,绝不能分割开来。思政课教师只有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学生困惑的问题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科研才能真正反哺教学,做到“以研促教”,不能为科研而科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