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商务类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调研与思考
2019-05-04王廖莎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商务类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商务类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留学导向模式和赛事导向模式,分析其在中外衔接、双语教学和软件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教学设置、增强师资建设、加大财政支持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商务类外向型国际化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C-0117-03
广西是我国唯一一个沿海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经过两轮职业教育攻坚和国际化探索,职业教育为广西释放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注入了新动能。5年来,广西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达3.7万多人,成为全国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较多的省区,同时也是中国派往东盟国家留学生人数较多的省区,广西的知名度在这些国家不断提升。第三届中国和东盟教育交流周提出“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在2020年之前,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以及东盟来中国的留学生都计划达到十万人左右。这就使广西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全新的前景和机遇。
在这一大环境下,广西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外向型国际化人才。所谓外向型国际化人才,是指在深谙中国国情的前提下,适应外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通外语、掌握专业,集外经、外贸、外语为一体,善管理、懂业务,不仅能按国际惯例处理对外经济事务,还能以长远的历史眼光,站在国际层面看待形势和问题,进行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化运作的人才。笔者实地走访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职院),分别与国际学院的卢海波老师和商学院的姚洁老师深入探讨,学习了解到该校不同专业在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同时结合对其他兄弟院校的调研,对广西的高职院校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这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培养模式
南职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09年成为全国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该校的专业体系紧跟广西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来构建,拥有酒店管理、应用泰语等6个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开放办学”是整个南职院所倡导的精神,然而经过深入了解,笔者发现不同专业在国际化方面有不同的培养模式。
(一)留学导向型。目前,南职院的应用泰国语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所有学生遵从“3+2”的培养方案,即“三年国内+两年国外”。学生完成国内的三年正常学习后,在泰方的合作大学中选择一个进行深造,于第三年前往泰国学习8—10个月,在泰国学习交流期间,系统地学习和训练泰语的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其中有6个月时间,还须到学校与当地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自始至终,中泰双方的课程都按照设定的教学计划来安排,实现学分互认。相对而言,泰方课程中涉及当地文化、宗教、才艺类课程较多,更多采取西方教学模式,课上安排小组讨论并布置课后作业。泰方教材使用也较为自由,大多采用资料或讲义等形式,整个教学设置和规划充分体现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基于此,应用泰语系学生的“走出去”成绩斐然。该系的整班留学已持续8年,每年约两个班共七八十名学生出国,成为一种“常态”。后期跟踪统计表明,这些留學生们中的80%都留在了国外,或升本或工作。有行政机关、也有企事业单位;有商贸旅游行业,也有汉语教学工作;还有的直接创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成熟稳定的教学与就业也得到非泰语专业学生的关注。2018年,除泰语系学生外,还有5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也将共赴泰国学习交流1年。
采用这种模式来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校不在少数,且并不局限于语言类专业和东盟国家,更不局限于高职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广西华侨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等,都有类似的做法。
(二)赛事导向型。南职院的市场营销(营销与策划方向)专业是目前广西唯一获得市场营销类和策划类高等教育国家最高荣誉—— 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专业。其师生团队每年都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连年入围总决赛并获奖,还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商科大赛DECA,成为中国唯一获得该赛项冠军的专业。
据专业带头人姚洁老师介绍,该专业首先是将市场营销大赛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参赛所需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等融入日常教学课程,纳入正式学分。学生一入学即进入备赛状态,自下而上完成组队,在3年时间里相互学习探讨、配合支持。
外向型国际化的培养特征,典型表现为:从大二开始,整个年级执行开始长达8个月的日常培训及3个月的集中封闭训练。在这一阶段,培训的内容除专业知识外,更侧重于应对国际比赛所需要的思想教育和语言能力。思想教育包括国家意识、抗压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语言能力则通过开设日常口语和专业英语两门课完成:在日常口语课堂上,中教负责词汇、句型和语法,外教负责日常交流;专业英语课堂上,中教负责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和语言表达,专业外教负责演讲英语。课后学生则通过“流利说”“英语听力”“百词斩”等软件进行强化练习。整个过程均在国内,却做到了外语的沉浸式教学;融入日常的中外交流,促进了学生国际化思维方式的形成。
当然,能够参加国际级比赛的学校和专业为数不多,更多广西的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国内赛事,特别是教育部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中的互联网+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导游服务等赛项,均涉及国际经贸知识和外语技能。笔者所在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区赛的主要承办校之一,就会在每年10—12月先行于校内开展一系列的技能比赛,在相关专业物色和选拔优秀人才,从第二年年初开始正式组建参赛师生团队并集中培训,于3月和5月分别参加区赛及国赛。
二、主要问题
(一)中外衔接方面的问题。中外合作的留学导向模式中,中方和外方的教学衔接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商务类专业的问题更为突出。广西财经学院的黄俊林老师根据本校实践经验指出:一方面,国内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以中文为载体,采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满堂灌,考核时也大都采用书面试卷来衡量学生成绩。而在泰国的课程教学中,泰方教师大量转换教学场地,泰语英语齐上阵,倡导深入企业公司实践与校内理论讲授相结合,广泛使用案例、座谈、沙龙等手段和形式,大量采用实践论文与理论测试作为课程考核手段。学生在国内的3年里已经适应了中方传统模式,突然转换为具有巨大差异的国外教学模式与方法,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并接受。另一方面,国内外语教师只讲外语、会计教师只讲会计专业知识,这种教学分割导致学生在面对以外语表述的会计专业知识时不知所云,教学质量与效果不高,也难以形成具有东南亚特色的会计知识认知,学生就业于东盟国家时难以适应当地企业的会计体系。
(二)双语教学方面的问题。双语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不可否认,无论是商务类还是语言类专业,无论是留学导向还是赛事导向,在国内尽可能多地使用双语教学,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但不同学校的师生质量不同,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师生素质也有差异,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仍然只是“看上去很美”的状态。
黄勇荣老师总结道,一些学校的专业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模式,但因为缺少合适的师资而效果不佳;卢海波老师认为,泰语系的老师都能胜任“双语教学”,但本校学生能力不够,无法实施。广西民族大学或者广西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虽然可以接受“双语教学”,林霜老师却提到,(广西民族大学)过度重视语言的提升,而忽略国家交往技巧、商贸、法律等规范性知识的传授,导致人才很难适应国际化竞争氛围;或者要么只注重东盟国家语言文化的练习,要么只注重商贸、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将语言文化、国际交往技能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姚洁老师则直接指出,高职学生无法实行“双语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更重要的应该是国际化的教学手段和思维模式。她所带领的参加国际比赛的学生都是单招,分数低,英语几乎零基础。但赴美参赛的全部手续流程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比精通语言更有价值,真正实现了“外向型国际化”人才的职业素养,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语言能力。
(三)软件工具方面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工具是以课本教材为主,资料讲义为辅;现代教学工具则包括各种在线离线的教学和实训软件、网络课程、移动终端APP等。卢海波老师承认,目前中泰双方的教材体系是独立的,虽然各自专业都很成熟,但从合作办学的角度出发,实在有必要双边合作,共同开发一套中外融合的教材。但这需要和泰方的3所院校沟通协调、综合统筹,将是一个相当困难和艰巨的工程。同时,小语种相关学习软件较少,网络课程资源也比较欠缺,学生无法更有效地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多渠道的语言及专业练习。制作适合本校教学的语言类学习软件或在线课程,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总结反思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出国留学主要集中在应用外语系,国际贸易系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属于赛事导向型。但最近这一现象有所改变,2018年就有19名国际贸易系的学生将赴泰国继续商务类专业的学习,其中有7名参加了技能大赛并获奖。因此,南职院以及兄弟院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对我们今后的实践道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设置。无论留学导向还是赛事导向,国际化人才培养都应从学生刚入学就积极推进,这就要求学校和系部提前做好教学设置和安排。例如,通过入学测试,选拔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学生,组建实验班或英才班;在常规课程中融入更多的外国尤其是东盟文化相关内容,如各国国情概况、民俗风情文化、商贸文化、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等,向学生渗透外国文化,提高其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选用合适的教材、软件,充分利用精品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如果现有资源无法满足本校本专业的需要,则应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开发,搭建自己的国际化教学体系。这些工作前期建设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且困难重重,然而一旦建立,就能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国际化的适合自己的应用渠道,后期的完善和跟进也会相对更加通畅和顺利。
(二)师资建设。师资建设,一方面应“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确保教师的国际化素质。以不同的方式与国内外院校或者教育机构建立联系,通过培训计划、合作项目等开阔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先进国际教育理念和方法。国商院近期先后派遣几批教师前往英国等国家学习,正是在践行国际化道路,值得继续推广。另一方面要“引进来”。让学生在出国前就熟知国外的教学方式,完成中外教学的平稳衔接和过渡,需要邀请外国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来广西任教与讲学。这在语言类专业中较为常见,但商务类专业还比较欠缺。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邀请国外专家到校执教、定期开展国外远程视频教学、不定期开设专业知识讲座等,引导学生及早适应国内外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合。在赛事方面,也可以参考南职院的做法,专业内容和语言能力的培训由外聘教师负责,本校教师进行日常沟通协调和管理。
(三)财政支持。任何活动项目尤其是重要战略改革,必须有财政的保证才能走得更好更远,否则只会进一步退三步。据悉有一位前期沟通联系非常顺利,也非常愿意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讲座的外国专家,最终因为个别条件没有谈妥,只能遗憾放弃。姚洁老师就强调,参加国际比赛的经费投入很大。师生们之所以能心无旁骛专心备赛,离不开学校在财务方面的大力支持。可见,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结合自身情况的条件下,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与本校水平相匹配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给予一定的财政和税收补贴,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有效提高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除将本校学生送往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继续深造外,也在近3年吸引了几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语言和专业课,其中3位留学生还参加了2018年的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抓住高职教育国际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难得机遇,坚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在留学和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扬长补短,探索发展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西高职院校需要专注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黄俊霖.东盟国际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7(12)
[1]黄勇荣,周琼,韦金凌.广西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5)
[3]林霜.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广西国际化人才区域性培养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2017(9)
[4]黃勇荣,何亨瑜,丁丽丽.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广西培养区域性国际化人才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2)
【基金项目】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于外贸技能竞赛平台的商务类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GSJG2015019)
【作者简介】王廖莎(1982— ),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