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要抓住三个关键
2019-05-04刘云龙
刘云龙
[摘 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血液和发展进步的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隐性课程和维系学校持续发展的底蕴和不竭动力。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性、系统性和磁性,是校园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校园文化;关键;传承性;系统性;磁性
学校是一个特别重视文化积淀的地方,文化建设厚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校机体的运转状况。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力量,有极强的穿透力。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突出三个关键:
一是传承性。曾经去过北大、清华、山大等百年名校,它们非常注重文化传承,花草树木、亭台轩榭、楼宇建筑等犹如“活化石”,在历史老建筑基础上一脉相传,见证了一所学校发展壮大的历程,为校友留住了浓浓的“乡愁记忆”。笔者曾参加过寿光中学70周年校庆活动,一些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老校友在校园里寻找当年栽种的“梧桐”“柳树”等和校舍,重温在母校生活学习的青葱岁月,从那老泪纵横的神情便可看出他们沉浸于泛黄的记忆之中了。很多老校整体搬迁、一次性规划,高楼大厦、先进设备倒是很超前,但老校友们却对新校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们找不到曾经同窗苦读的感觉。实际上,传承校园文化,贵在将校风校训等融化在学生血液骨子里,体现在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是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吸收、敬仰,是精神的延续和演绎。现在,很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基因”缺乏科学正确认识,惯常中往往是新建搬迁、兜底翻,成为一刀切、齐步走等翻版,一味标新、求异,破坏了校园文化的积淀传承。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校园文化传承,不断厚植文化底蕴。如此一来,我们的校园才有厚重的文化味道,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便被打上了文化烙印。近来,我市大力倡导“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很多中小学基于自己的文化优势找准了鲜明的“特色”,体现了特色文化的“传承性”,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好事,对于拉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系统性。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校园文化是个开放的系统,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必须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的文化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是循序渐进、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体现发展性原则,不断进化、优化和强化;要体现内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中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打比方说,学校文化犹如一篇散文,要有“校风”“校训”“教风”等作统领线索,各方位各地域的文化都是对其进行的诠释和演绎,切实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再如,炮制学校文化应“量体裁衣”,只有按尺寸将裁剪好的袖子、领子、腰围等连缀起来,才是一件漂亮、适合的好衣服。如,有的学校侧重国学素养,有的侧重写字育人,有的侧重创意美术,有的幼儿园侧重游戏文化,有的与地域风情、特色结合起来,非常新颖、非常接地气,层次清晰,系统完备。但也有不少学校,出于功利之心,有哗众取宠之嫌,多缺乏科学规划,造成了杂乱无章的乱象。正如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或旨意,没有内在的逻辑构造,只是华丽辞藻的无序堆砌,怎能成为一篇好的文章?
三是有磁性。环境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曾说,“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学校文化,我认为应立足于学校和地域实际,根植于师生自己,确实让文化转化为潜在生产力和隐性的校本课程。最近,笔者看到一文说“建筑即教育”,就是把建筑文化当成了课程资源。笔者在一线当班主任时,精心炮制宿舍文化和班级文化,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在制作过程中凝聚人心,在维护中增强集體荣誉感。说到底,当时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服务、影响、发展“学生”这个中心,而非为了班级量化评比,结果班级文化味浓,宿舍文化积分级部第一。有的小学让孩子们用种子粘贴“十二生肖”,有的精心炮制了“棋文化”,让孩子们在玩其中有所乐、有所得,效果很好。有一所幼儿园的走廊作品几乎都是师生自己制作的,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但也有的校园,找文化设计公司设计,没有对本学校实际进行学分析,没有与各自优势渗透融合,以至于校园文化游离于育人核心,何谈文化力?优秀的校园文化,应重内容轻形式,应展示师生原汁原味的作品,对师生起到正强化作用。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