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梦成真须奋起 闻鸡起舞正当时

2019-05-04齐林忠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4期

齐林忠

[摘 要] 该篇高中新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稿,讲述三位吉林籍或在吉林工作的科学家的故事,激励高中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志存高远,勤奋学习。

[关键词]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尊敬的全校教职员工、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举行2018—2019學年度上学期开学典礼。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对辛勤耕耘的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诚挚的敬意!对2018级高一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受到表彰和奖励的优秀学生及班集体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过去的一学年度,全校师生践行“育德至仁、育才至广”的校训,在“多元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在各项工作中连创佳绩。我校被评为吉林省教育学会先进单位、“吉林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吉林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荣获“吉林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学校领导班子被评为“2017年度吉林市教育局第三批‘五型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共有101人次荣获吉林市师德标兵、吉林市优秀共产党员、吉林市普通高中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先进个人、五星级教师等荣誉称号。我校2018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高考600分以上人数达70人;一本进线人数达340人;二本进线人数达772人(参加高考886人)。截止到2018年,我校高考600分以上人数、重点大学进线人数、本科率、升学率已经连续21年位居吉林市高中前列。这是化一人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硕果,化一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优质化一”这一享誉江城的教育品牌。

新学期,新起点,新气象,新发展。我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注重持续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丰富“多元教育”内涵,营造和谐向上氛围,创建平安学校、优质学校、和谐学校。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新学年新学期,教师应该以怎样的状态“教”,学生应该以怎样的状态“学”,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我们必须郑重其事回答的问题。今天,我想讲三个人的故事,希望对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有所启示。

这三个人的名字是王泽山、南仁东、黄大年。同学们知道这三个人吗?他们是我国科学家和大国巨匠的杰出代表。

一、敢于有梦,梦想的力量无穷大

我要讲的第一位科学家是王泽山。曾经有这样一所大学,他的名字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哈军工成立于1953年,第一任院长是战功卓著的陈赓大将。这所学校虽然仅有65年的办学历史,却培养了上万名军事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其中有一位学生叫王泽山,1953年从吉林市考入哈军工,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在许多人看来,火炸药专业既枯燥又危险,但王泽山却不怀疑自己的选择,他认为只要肯钻研,一样大有作为。王泽山说,火炸药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如果没有火炸药,许多武器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他打比方说,如果没有火炸药,坦克无异于拖拉机。60多年来,他甘愿坐穿冷板凳,秉持“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的信念,使得中国的火炸药研究能力和水平一次次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三次摘得国家科技一等奖,2017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而这一切都源于这样一件事,在吉林市桦皮厂镇读小学的时候,还不太懂事的王泽山回家说自己是满洲国人,父亲严肃地对他说:不对,你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是中国。王泽山院士回忆说,那个时候,连自己是中国人都不知道。没有国家就没有尊严,就要被奴役。“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挨打,国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防。”这就是王泽山院士一生的梦想和追求。王院士今年83岁了,他没有在功劳簿上安享晚年,而是仍然像年轻人一样在实验室和试验场之间奔波忙碌。他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梦想的力量无穷大,有伟大的梦想才能有伟大的成就。

二、勇于追梦,咬定青山不放松

我要讲的第二位科学家叫南仁东,他是1964年吉林省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研究工作。

这个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最大口径500米,世界第一。

1994年立项,2016年落成。历经了22年的风雨,巨型“天眼”终于向世界睁开,让中国的射电天文学一举领先世界水平10到20年。然而,就在“中国天眼”运行将满一年、首批成果即将出炉的时候,72岁的南仁东却悄然离去,这位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天眼”、被尊为“中国天眼之父”的老人,没能看到这一切。

同事们都说,FAST是他用生命换来的。长时间的巨大压力,压垮了身体的免疫系统,令南仁东原本健壮的身体不堪重负。

20多年来,他始终以超强的责任感来应对超负荷的工作量,癌症发病后仍然坚持工作。这是一种不惜“以命相搏”的悲壮。

他“忠”:祖国需要,我就回去。

他“痴”:为“天眼”穿越一生。

他“狂”: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他“野”:永远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他“轴”:想干的事就一定要干成。

三、勤于圆梦,爱拼才会赢

我要讲的第三位科学家是黄大年。他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曾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的回国,让某国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一百海里;他的回国,加速推动中国深探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年仅58岁。

我们为黄大年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优厚待遇和优裕生活回到祖国的举动感叹不已,我们为黄大年取得的科研成就惊叹不已,我们为黄大年英年早逝心痛不已。今天我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他是怎样高考的。

上高中时,黄大年随父母下放到了广西贵县。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到地质队参加工作。被挑选为物探操作员。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然而,当时信息并不发达,黄大年知道消息时,距高考仅剩3个月。但他没有抱怨,而是选择拼命读书、复习。他从小形成的快速学习能力派上了大用处,两本300页的政治、史地复习书,临考前3天全部背完。那段时间里,黄大年的生活里没有了昼夜的概念。白天翻山越岭忙勘探工作,晚上点灯熬油备战高考,酷热难耐、蚊虫叮咬和饥肠辘辘,在体能和心理的极限上不懈地坚持着,因为他的心中燃烧着“上大学”的梦想。

在赶往大山深处的高考考点那一整天的山路上,他仍在复习。在30多人的社会人员考场中,黄大年是年龄最小的考生。起初,大家都很兴奋,但一开考很多人都傻眼了,考到最后一科的时候,考场已经剩下不到10人。

考场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戴着深度眼镜、很清瘦的监考老师,经常走到黄大年身边,默默地看他答的试卷。考完试之后,这位老师握着黄大年的手说,你一定是整个考场最好的考生。被这位老先生言中,黄大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一段时光。

三位科学家的故事讲完了,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他们的事迹感人、成就惊人,但太高大上了,我们只能高山仰止,根本无法企及。其实不然,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较:我们和三位科学家的相同点至少有三:第一,他们也曾经是高中生;第二,他们也在高中课堂上过课;第三,他们也参加过高考。不同点至少也有三:第一,当时的生活条件比我们艰苦得多;第二,當时的学习条件比我们差很多;第三,当时的高考录取率比现在低得多。据统计,1961—1965年高考平均录取率36%。“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中断,1977年冬季,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恢复,全国570万考生赴考,27万人被录取,录取率4.8%,创史上最低,是真正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我们现在高考的录取率是多少呢?90%以上。也就是说,基本都能考上大学,关键是考上什么层次的大学。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突破800万,就业形势是:用人单位首选985、211,一般院校毕业生满街漂。其实过去也一样,高水平高质量、专业有特色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又多又好,还以三位科学家为例,王泽山院士上的是哈军工,你知道哈军工有多牛吗?一件事就能证明,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前身就是哈军工。南仁东就读的清华大学是龙头学校,胡锦涛、习近平都是清华的毕业生。黄大年就读的长春地质学院的特色专业也是赫赫有名。综上所述,同学们应该以考什么样的大学为目标,并为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怎样奋力拼搏,就能给出答案了吧。

我今天讲的三位科学家堪称民族脊梁、国家栋梁、吉林骄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王泽山是“火炸药之王”,南仁东是“中国天眼之父”,黄大年是为地球做CT和核磁的,让地下两公里甚至更深都变得“透明”。我们呢,我们是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是接班人和预备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否建成,取决于我们当中能否产生更多的王泽山、南仁东、黄大年。

一位哲学家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新的学年开始了,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向三位科学家学习,不负父母,不负老师,不负青春,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个人梦”融入“民族梦”,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立鸿鹄之志,发洪荒之力,向着既定目标进发。

祝愿全校教职员工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希望同学们人人好好学习,个个天天向上!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