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理解新闻标题隐喻的认知凸显构建
2019-05-04卢超
卢超
〔摘要〕 中英媒体对“一带一路”概念域认知存在差异,为理解中英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隐喻思维凸显的认知构建和映射的文化连贯性,文章选取中英代表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标题,结合具身语言认知和概念整合理论,具身对比分析新闻标题隐喻思维概念整合的认知凸显过程。新闻英语文本经验痕迹最大可能激活具身认知感知动觉,从视、听、动觉感受凸显的认知差异,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生成和使用提供充分条件,实现语言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地。
〔关键词〕 具身认知;中英媒体;新闻隐喻;概念整合;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2-0086-07
引 言
传统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对抽象符号的计算,无法解释抽象符号接地(grounding)问题[1]。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认为认知是具身的,是在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中产生,即认知产生于特殊感知运动能力的身体经验。具身认知将我们置身现实世界,即再入情景(resituating),通过心理模拟理解描写非现实世界的语言,从而对语言理解获得新创造[2]。来自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的实验数据表明,人类处理语言信息和感知动觉密切相关,这也是具身模拟的基础 [3][4]。
概念形成源于身体动态的经历和体验,即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交互[5](2-3)。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如“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用“战争”映射“争论”,才会有“你的观点无法防御”(Your argument is indefensible), “我粉碎了她的观点”(I shattered her view)这样连贯性的隐喻表达;活动和语言也是以隐喻方式建构,人类思维过程很大程度是隐喻性的[5](12)。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事务,代表两种不同的概念域,并置本体和喻体产生两种不同事物无法融合的矛盾,但两者特征间的互动使本体和喻体在一定意义中统一并获得隐喻意义。拉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是人类在感知体验基础上,用具体、已知、熟悉事物理解抽象、未知和不熟悉事物[5](11-13)。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特征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使目标域获得相关特征,此映射过程产生隐喻意义,因此隐喻义的产生是跨不同概念域进行映射之后的心理加工过程。以视、听、动、触觉和心理模拟等具身化手段理解概念隐喻既回归概念发展本源,又凸显经验基础上建立的隐喻认知差异,尤其是隐喻凸显的连贯文化框架间的差异。
福柯尼尔(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隐喻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隐喻现象可用概念整合二空间模式来解释,来源空间常为目标空间提供一定结构,目标空间结构受来源空间结构的制约和塑造,这就是不变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6](22-23)。其概念整合理论系统阐述了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及其概念整合过程,且整合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语句意义不等同于语句部分意义之和,而是整合出新概念[7](122-125)。希娜(Seana)认为概念整合过程主要包括:认知主体将不同信息或概念框架输入心理空间,通过相互匹配,构建共享类属空间,将输入空间信息与框架选择性地投射到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该整合空间不断发展,形成自身特有的曾创结构[7](51-53)。类属空间使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信息有了得以交流的基础,其本质是在不同中寻求共性内容。整合空间是概念整合结构的核心部分,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被放到曾创结构,经合成、完善、阐释实现整合,形成新的不同于任何一个输入空间汇总信息的新内容和层次,是概念整合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新元素的出现也说明人脑具有主观创造性以及抽象思维活动创造性,说明认知可以是在已有信息基础上创造出新内容。概念整合结构特点是该结构动态处理加工输入信息,其结构模式能对人类认知活动提供阐释平台。本文收集2018年3月到2018年10月中英代表媒体含有“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或Belt Road Initiative)的英文新闻标题,中方媒体选自Chinadaily、Peoples Daily和Xinhua News,英语类媒体选自Washington Post, CNN, BBC和Financial Times,从中英媒体分别找到隐喻36处(频次)。本研究聚焦中英新闻标题排名前四的概念隐喻,探讨所选期限内考虑“一带一路”自推行五年来,媒体由一开始新鲜好奇到较为成熟理性的对待分析,因此选取了最近的新闻标题。“一带一路”新闻标题的主要隐喻类型,分析不同隐喻类型凸显的认知异同,具身化展示媒体对“一带一路”不同的认知凸显,增强学生对此异同认知的理解和体验,为二语习得提高最优化条件。
一、 具身语言认知
(一) 具身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
具身认知核心是将感觉、记忆、运动经验痕迹构成心理模拟基础[8],因此语言理解和语言认知是将已有相关感觉、经验与当前情景发生共鸣的具身认知过程[2]。具身语言认知观认为有效语言认知是在认知主体的身体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中实现。金茨(Kintsch)研究表明语言和手部动作控制、视觉提示互相作用且引起斯特鲁普效应[9](23-24);兹万和亚克斯利(Zwaan & Yaxley)研究发现读、听单词能够激活神经感知表征,且视听动觉的整合輸入方式促进成人第二语言认知[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Comprehensible Input i+1)理论和奥斯贝尔的有意义(Meaningful Learning)理论认为有效语言学习应是输入比学习者已有知识难的语料,这样有意义语言学习才会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和观点相互作用,产生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这是具身认知观在语言习得的早期理论表征。
1 具身化对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
具身语言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为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是语言理解的一种新手段[2];其核心是连接单词与感知运动记忆印痕,构成心理模拟基础。比如“咖啡”一词的加工来自于有关咖啡的记忆印痕(如咖啡豆或咖啡粉的颜色、味道、原料、产地等)与动作印痕(读者过去对咖啡发生的动作)产生共鸣。词汇与感知运动印痕的连接反映出语言在周围环境中的接地始于词汇习得最早阶段,比如第一次和咖啡的接触。
多项研究证明具身化对词汇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苏克门 (Skmen)发现有行动模仿的语言任务会被更快完成,被试在回忆言语最初语境时可促进言语记忆[11](237-257)。库斯塔等(Kousta,etc.)提出感知运动经历和情景记忆互相交织。儿童语言生成研究发现早期名词性词汇非固体名字中只发现儿童常见食物,说明了具身化对单词学习的促进作用[12]。格林伯格(Glenberg)外语教学领域研究显示二语表达短长期记忆跟手势同时呈现,记忆会显著提高。儿童和成人学习者若在单词学习中实物或电脑模拟操控词汇,能取得更好的单词记忆效果[13](355-372)。
脑科学已有的成熟发现分析感知运动物体识别过程与学习者如何与它交互有密切关系。而大脑的注意力和记忆又是有限的,因此根据不同物体(单词)识别对应的脑神经机制和不同大脑区域做出相应的行为模仿可最大化的提高长期记忆。如大脑皮层视觉通路由通向颞叶下皮质(Inferior Temporal Cortex)负责物体和事件认知的腹侧流(ventral stream)和通向顶叶(parietal lobe)负责运动感知控制的背侧流(dorsal stream)构成。据此,相关语言词汇学习可从视觉刺激入手,而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顶下叶(Inferior Parietal Lobe)、后颞上沟(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可加强对单词感知动觉的理解[14]。
二、 隐喻的概念整合
(一) 概念整合网络
福柯尼尔(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认为,隐喻话语的意义在一个概念整合网络中,而不只在整合空间或其他输入空间中。他们把整合分为两种:单侧网络(onesided networks)和双侧网络(twosided networks)。单侧网络中,来自来源域的关系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去,并与目标域投射过来的成分结合,此映射在框架层次没有引起来源域的改变。单侧网络结构与概念隐喻结构是一致的,即来源域模式为目标域提供了关系框架和基本结构[7]。双侧网络则把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框架都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在整合空间中形成一个杂合的框架,这个框架在任何输入空间中都是不存在的。以理解A、B、C概念隐喻句为例:
A. My job is a jail.
B. The surgeon is a butcher.
C. Brett Kavanaugh is a guy who was born on third base and thinks he hit a triple.(CNN, 2018/11)
A、B句概念整合理解利用概念整合单侧网络,来源域分别是“监狱”(jail)和“屠夫”(butcher), 映射相应目标域为“工作”(job)和“外科医生”(surgeon), 来源域基本特征在类属空间进行信息整合,构建目标域相关特征,通过视觉图片、听觉音频等具身化手段实现A、B概念隐喻句的认知构建。
而C句概念整合理解利用概念整合双侧网络,有两个输入空间。 输入空间1是 “布雷特背景”(Bretts background), 输入空间2是“棒球场” (baseball field),两个输入空间框架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一个不同于两个输入空间的曾创空间,创造出与两个输入空间叠加意义不同的创造性意义。对于熟悉棒球场规则的读者来说,创造性整合本句概念是自动生动过程,即在类属空间结合输入空间两个概念框架,整合双侧通道,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曾创框架。具体概念分析如下:首先将“布雷特”(Brett)比作“棒球赛场中的三垒手棒球赛中一个很重要也很容易出成绩的位置。”(born on third base),暗指“布雷特”出身优越。但是用“布雷特以为自己击出了个三垒球”(...thinks he hit a triple), 来隐喻布雷特硬把自己看作技艺高超的棒球手。最后生成此句概念隐喻的整合创造性理解,即“布雷特明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却认为自己的成绩是靠努力得来的”。所以,C句欲表达的真实概念域是讽刺“布雷特故意弱化自己的优越出身,而强化自身的能力”。
汉语母语者理解C句这样的概念隐喻有一定难度,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强化记忆C句一类的概念隐喻,可借助棒球赛视频、图片、课堂角色表演、阐释棒球赛规则及延伸出来的棒球文化连贯性等激发学生感知动觉整合,具身引导学生形象化、活动化、体验化理解新闻隐喻概念,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 概念隐喻与文化的连贯性
文化中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与该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以“上-下”空间隐喻一致性为例[5],如“更多为更好”(More is better)、“更多为上”(More is up)、“好为上”(Good is up)一致。而“更少为更好”(Less is better) 就与之不符。“你的地位在不久的未来会步步高升”(Your status will rise/go up in the near future)是追名逐利的代言词,与我们现在的空间隐喻相符。总之,“更多为上”具有最高优先权。
哪种价值观被赋予优先权部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亚文化,另外一部分取决于个人价值观[5]。某主流文化中各种亚文化共享基本价值觀,但是这些基本价值观被赋予不同优先权。如有的文化里不为未来担忧,因此“房子越大越好”(The bigger house is better)、“道路越宽越好”(The wider road is better),为大房子和大排量车透支未来的收入。而有的文化里“道德为上”(Morals are up),“节约是美德”(Economy is a virtue)优先于“更大更多更好”的观念。
新闻标题隐喻概念帮助读者理解中英主流文化差异。此外,隐喻文化连贯性是复杂的,如汉语表达“上厕所”和“下厨房”,是不是打破了“Good is up”隐喻思维的连贯性?这又和中国五行中五个方位相关。古代厕所建在北面偏东位置,厨房建在南面偏东。去南方时,习惯说南下(皇帝下江南);去北方时,习惯说北上(北上抗日)[15]23-25。去厕所要去院子北面,所以说“上厕所”;去厨房要去院子南面,所以说“下厨房”,这和“好为上”“坏为下”的隐喻概念依然是一致的。
三、 “一带一路”新闻标题隐喻认知凸显
新闻媒体报道有大量隐喻概念,新闻标题中隐喻使用尤其多,如“GM set for collision with Tokyo” (Financial Times,Nov 2018)或由同一始源域的隐喻表达聚类等[16]。新闻报道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语域[17],比如,新闻报道和其他高度信息性的文本如学术文本较多使用名词、介词或形容词,更倾向典型的非正式会话语[18]。
要研究媒体文本中的隐喻现象、描述隐喻的形式和功能、隐喻的内在映射及其对它进行加工的影响,首先需要可靠、系统地识别隐喻,为分析创造坚实的基础。考勒(Koller)认为在语篇中有两种识别隐喻的主要方法。首先,是自上而下处理,即从概念隐喻开始,然后寻找与该映射兼容的语言表达。其次,从下而上搜索隐喻性词语,即无需假设一个特定概念隐喻[18]。
由Pragglejaz Group (2007)推出的“隐喻识别程序”(MIP,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假定隐喻性词语在语篇中引入一个陌生概念域,破坏了语义连贯性[19](34-35)。MIP核心是比较词汇的上下文意义(context meaning)和基本意义(basic meaning)。如果意义可比较,比较又可帮助理解,那么这个单位就使用了隐喻。 MIP核心为基本意义,常常更具体、更精确,常与身体动作相关(Pragglejaz Group,2007,p3)。
随着2013年9—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概念在中英媒体上引起越来越多关注。为比较中英媒体对“一带一路”认知构建过程尤其是认知凸显特征,通过关键词“One Belt One Road”“BRI”从中英权威报纸和媒体中节选了2018年3月到2018年10月期间相关的新闻标题。根据MIP自下而上对比分析基本义和上下文义,最后梳理出带有关键词的中英媒体隐喻新闻标题各36频次,新闻标题具体来源如表1所示。其中中方媒体本时间段含“一带一路”关键词的新闻标题数量多于英语媒体,因此选择具体新闻
标题时,剔除中方媒体类似表达且属于同一隐喻类型标题。所选时间段内中英代表媒体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类型和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本文选取中英媒体隐喻排列的前四类,其中都含“空间隐喻”和“未来隐喻”。“未来隐喻”在中方媒体位列第二,英语媒体第三,说明中英媒体对“一带一路”概念域的未来构想和设计都创建了一定认知,都认可“一带一路”是一个时空上可延续且对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概念域。比如,中方媒体未来发展的小句“a ray of hope for Pakistan”,激发了“希望光线”的概念域,在其两个输入空间“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和 “a ray of hope”形成了两个心理空间,投射到类属空间
的概念整合成为中方媒体欲表达的曾创空间创新性概念域“一带一路带来希望光明”。因此此标题“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ray of hope for Pakistan(Chinadaily, Aug 2018)”是对“一带一路”概念的正面认知构建。小句“a ray of hope”实现了从自然域到政治域的映射,用“自然光”映射“一带一路”,是一个比较新奇的隐喻表达,被标记为“未来希望”隐喻。英语媒体的“未来隐喻”也有类似的正面认知构建,如“revive the Silk Road”和“green”。但上述正面积极的概念域是以问句的形式映射概念(Will Chinas new Silk Road be green? (Financial Times, 2018/8);Why Does China Want to Revive the Silk Road? (BBC,2018/9)),给读者形成不确定认知构建,被标记为“未来不定”隐喻。
表1 中英媒体新闻标题来源
中方媒体
英方媒体
来源
标题数
来源
标题数
Chinadaily
20
Washington Post
8
Peoples Daily
10
CNN
12
Xinhua News
6
BBC
10
Financial Times
6
總计
36
36
中方媒体排名第一的“空间隐喻”表达中的词汇如“up”“bigger ”“upgrade”“inclusive”“forefront”“boost”“higher”“upbeat” 等激发了“更多更好为上”的空间隐喻概念域,而英语媒体的“空间隐喻”表达词汇如“heart”“network”“near”“mega”“rise”“up” “bring the World to China”, “leap outward”等,尤其是CNN的“To remake the map of the global economy with China at its heart”里传达的空间位置概念是“China at its heart”,易误导读者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印象,而此类“空间隐喻”在英语媒体并不新奇,易导致读者带着原有的陈旧概念认知框架看待新生的“一带一路”,用静态、僵化的视角看待新鲜事物,有失全面、客观。
① XN 代表Xinhua News.
② CD 代表Chinadaily.
③ PD 代表 Peoples Daily.
④ FT 代表 Financial Times.
⑤ WP 代表Washington Post.
表2 中英媒体新闻标题主要隐喻分布
中方(36)
英方(36)
隐喻种类
数量
比例
来源分布
隐喻种类
数量
比例
来源分布
空間
10
278%
XN① (4);CD② (3);PD③
(3).
危险
15
417%
CNN (8);FT④(3);WP⑤
(2);BBC (2).
未来
7
194%
CD (5) ;PD (2).
空间
10
278%
BBC (4); CNN (3); WP (2);FT(1) .
旅程
6
167%
CD (6) .
未来
5
138%
BBC (3); CNN (1); FT (1) .
舞台
4
111%
CD (3) ; XN(1).
力量
3
83%
WP (2);BBC (1) .
情感
4
111%
CD(2) ; XN(1); PD (1).
情感
1
28%
FT (1) .
战争
3
83%
CD (1); PD (1).
旅程
1
28%
WP(1) .
建筑
2
56%
PD (1);XN(1).
战争
1
28%
WP(1).
总计
36
100&
总计
36
100%
想真正理解空间隐喻映射的真实概念,以“To remake the map of the global economy with China at its heart”为例,首先得明确其动态的空间位移轨迹。“remake”凸显明显动态认知,理解此隐喻的动态认知构建过程时,可借助小动画制作软件搭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动觉整合模态让学习者具身感受“其他国家以中国为中心”的运动轨迹,更好、更长久搭建“remake the map...at its heart”的动态认知构建。
中方媒体排名第三的“旅程隐喻”里激发“旅程”的概念框架表达如下:
1 Belt and Road a vehicle to realize common growth: China Daily editorial (China Daily, 2018/5)
2 Powering BRI economies relentlessly (China Daily, 2018/5)
3 BRI brings the dream one step forward. (China Daily, 2018/6)
4 The pioneers marching on One Belt One Road.(China Daily, 2018/6)
5 Navigate One Belt One Road towards the shared hope.(China Daily,2018/10)
6 The tales following the One Belt One Road (China Daily,2018/5)
其中“vehicle” “power”“one step forward”“march”“navigate”“follow”共同激活了“旅程”概念框架,基于读者对旅程的认知,上述词汇充实了此概念框架,形成了“旅程”心理空间。而标题其他成分“BRI”, “One Belt One Road”等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空间,两个心理空间基本特征投射到曾创空间,创造出全新意义,即“一带一路如一段旅程,需要动力和调控” 。位列中方媒体第四的“舞台隐喻”也表达和“旅程隐喻”类似信息,如“BRI, a chorus, not a monologue”借助“合唱”引出了“舞台隐喻”概念框架内的“合作”共识。
英语媒体中排名第一的“危险隐喻”新闻标题具体表达如下(选取其中五句为例):
7 The Risks of One Belt, One Road for Chinas Neighbors | The Diplomat (Washington Post, 2018/6)
8 The Trouble With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CNN, 2018/10)
9 The “Chinese Marshall Plan” (CNN, 2018/7)
10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Economic initiative or neoimperialism (Financial Times, 2018/8)
11 China Deepens Militarization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CNN, 2018/6)
以选取时间段的新闻标题来看,“危险隐喻”占英语媒体417%,是其对“一带一路”概念域构建中的凸显概念,通过小句 “the risk of”“Chinese Marshall Plan”“neoimperialism”等搭建了“危险隐喻”相关概念因素网,整个隐喻框架凸显了英语新闻报道中将相关元素选择性地投射到整合空间,通过组合认知过程,凸显选择性的概念框架,即对“一带一路”的“怀疑、否定态度”。同时,选择性隐藏“一带一路”寻求合作和实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域。以上认知差异既反应了不同文化语境下对“一带一路”新生概念不同的认知构建凸显,也反映了英语媒体的选择性、静态、固化地认识“一带一路”新概念的态度。而隐喻连贯性与所属语言的文化主流价值是一致的。
四、 结 语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语言理解新手段为心理模拟和情景模拟,将感觉、记忆、运动经验构建心理模拟基础,连接语言学习与感知运动的记忆印痕,可加快完成行动模拟下的语言任务,且在回忆言语最初语境时可促进学习者言语记忆。此外,认知概念形成于身体与周边环境不断的经历和经验,语言信息处理过程和感知和行动密切相关。隐喻框架的人类思维将环境分别代表两个不同事物及其两种不同概念域,通过跨不同概念域进行映射之后形成心理模拟和心理加工。
具身化理解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映射,将抽象概念“一带一路”认知构建过程感知动觉化;培养学习者心理模拟意识,激活其已有认知和记忆中的心理词汇;整合感知动觉等具身手段创建新认知和概念体系,将抽象概念的构建与学生的经验、体验以实物模拟、心理模拟、电脑模拟等形式关联起来,在概念凸显的具身认知构建过程中,建立具身概念整合过程。
“一带一路”新生概念域的新闻标题凸显了新闻语篇的语言优势,让学习者接触大量词汇,借新闻文本、图片、视频阐释新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动态词义。为词汇理解和使用提供有意义语境,在新闻讨论中既可学会新词发音和词义,又能实际使用[20] 。新闻阅读让学习者实现已有词汇知识和新词汇知识通达。隐喻思维下的新闻语料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媒体意识、又提高学生跨文化思辨理解能力。
实际教学中整合视觉、听觉、动觉、触觉、感知等通道,利用MOOC及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圖片、音乐、视频、角色模拟、小动画设计等多模态学习方式,模拟语言出现的可能情景,引导学生实物操控、电脑操控或心理操控从视、听、动、触觉等具身手段对比分析中英媒体新闻标题“一带一路”概念的熟悉度、相应语言的熟悉度及其概念背后的文化连贯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empathy)、媒体意识(media literacy)、客观理性看待异同,优化英语高级阶段学习的教学、教法,创建科学学习环境,使之更符合全脑学习规律。研究证明身体参与的语言学习提高学习者表现,因此融合动作感应技术和具身认知理论的全身反应法, 既延长学习者长时记忆,又改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20] 。选择恰当的教学语料和操作原则,结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形成知识陈述性内化记忆、过程性中长期记忆,最终实现语言自动自主生成,促进左右脑协同活动,达到1+1≥5事半功倍作用[21] 。
〔参考文献〕
[1] John, S.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0,3 (3):417-424.
[2] 官群.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心理模拟: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 [J] .心理科学,2007,30(5):1252-1256.
[3] 雷卿. 语言表征的感知基础—心智哲学视角 [J] .现代外语,2012,35(4):346-352,436.
[4] 尚国文.语言理解的感知基础 [J] .外语学刊,2011,(4):8-14.
[5] Lakoff , G. & Johnson, M. The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6] Tomasello, M. & Vaish, A. Origins of human cooperation and morality [J] .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3,64:231-255.
[7] Coulson, S. 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8] Anderson,M. L. Embodied cognition: a field guide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3. 149(1):91-130.
[9] Kintsch, W.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M]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0] Zwaan, R. A., Stanfield, R. A. & Yaxley, R. H. Language comprehenders mentally represent the shapes of objects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 13(2): 168-171.
[11] Skmen, J. Current trends in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 In Schmitt, N. & McCarthy, M. (eds.). Vocabulary: 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 [M] .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2] Kousta, S. T., Vigliocco, G., Vinson, D. P., Andrews, M. & Del Campo, E. The representation of abstract words: why emotion matter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1, 140(1):14-34.
[13] Glenberg, A. M. Embodiment for education[A]. In Calvo P. & Gomila A. (eds.). Handbook of Cognitive Science: An Embodied Approach [M]. Elsevier: Amsterdam,2008.
[14] Bi, Y., Wei,T., Chenxing,W., Zaizhu, H., Jiang,T. & Caramazza, A. The Role of the let anterior temporal lobe in language processing revisited: evidence from an individual with ATL resection [J]. Cortex,2011, 47(5):575-587.
[15] 錢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6] 张金苹.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认知解读[D] .山东:中国石油大学,2013.
[17] Wasik, B. A., Hindman, A. H. & Snell, E. K. Book reading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review[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6,37: 39-57.
[18] Koller, V.“A shotgun wedding”: cooccurrence of war and marriage metaphor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discourse [J]. Metaphor and Symbol,2002,17(3):179-203.
[19] 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d Analysis[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20] Kuo, R., Hsu, C., Fang, W.C. & Chen, N.S. The effects of embodimentbased TRP approach on student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achievement, retention and acceptance [J]. Journal of King Saud University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4, 26(1): 63-70.
[21] 官群,赵建蓉,刘梅娟.字形输入能促进二语词汇的统计学习吗?-来自5岁儿童与成人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特殊教育,2017,(7):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