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习作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9-04-30刘静一

文理导航 2019年1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刘静一

【摘 要】语文是情境化的生活,生活是文字化的语文,因而语文是一门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教师可以打造集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写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并适时地引导他们思考,提升其写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实践;核心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既是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要求,又是现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打造集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写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是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口语交际《父与子》,训练的是能按顺序说清图意,再把每幅图的意思连起来。教学本次口语交际时,教师可让孩子先自己说,再在小组内交流。当学生串讲到最后一幅图时,可引导孩子根据前面的内容,想象一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没想到,在一番思维碰撞之后,孩子们的脑洞大开,想象力出乎意料,汇报的内容精彩纷呈,充分彰显了学生活泼天真的个性。A:儿子打开房门一看,爸爸正趴在地上看着自己刚刚看的那本书。B:儿子推开房门,看到爸爸正坐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看着书,不时还发出笑声(因为爸爸太胖,趴着不舒服,所以坐着看)。C:儿子走进房间,看到爸爸趴在地上看书,也趴在地上和他一起看,都忘了妈妈让他来干什么。D:儿子走进房间一看,爸爸正趴着看书,自己也跟着趴在地上看起来。妈妈等了半天还是等不到人,只好自己来房间叫人。不料他看到的是父子俩都趴在地上看书,心里很好奇,这到底是什么书,让他俩这么着迷。于是,她也趴下看了看,却怎么也舍不得爬起来……紧接着,让孩子们回去后将图意讲给家长听,同时发语音到班级的微信群里。把单纯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一下小拓展,让学生学会如何交际的同时,也懂得如何把图意说清楚,而且是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获得,大大增强学生的习作興趣。

二、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写作能力既能体现学生的个人语文综合能力,又能展现他们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对学生个人生活阅历的一种展现。而写作灵感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表达,也同样源于生活阅历的积累。因而,教师可以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比如研学活动前,先定下主题,再思考通过什么方式去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有了这个方向,文章的轮廓就已经非常清晰了。比如,研究洛阳桥时,可先定下主题:洛阳桥为什么千年不倒?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研究就是在丰富文章的内容。可以通过参观洛阳桥,踏上桥面,亲身感受那巨大的石条铺成的桥身;可以观察桥墩,看看涨潮时船形桥墩如何减少洛阳江水对桥的冲击力;也会看到桥墩上满满的牡蛎敲了又长,长了又敲,生生不息。然后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研究,查查石头上长满的牡蛎有什么作用?一查便知那是一种神奇有效的“种蛎固基法”。接下来就可通过访问附近居民的方式进行研究,从居民的口中就可以了解到许多当年建桥的情景以及建桥的传说,让这千年石桥更富神秘色彩。

如此一趟研学活动下来,孩子们就不再愁无米下锅,也不用烦如何下锅,轻而易举就可完成一篇较为完整的习作。研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的语文写作提供更具有生活气息的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更具有生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设计多样化练习,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

如果想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样化的习作练习,可以算得上是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小练笔,让学生不断地训练,提升他们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更加贴切和真实地表达自己感受,从而形成学生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这也是学生将自己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不断进行内化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独特敏感力。

比如,教学四年级的《月光曲》时,教师可结合文中的联想片段,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联想的训练。一是接近联想,从时间和空间相接近的事物想起。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是相似联想,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是自由联想,就是自由放飞思绪,比如看到玫瑰,我们就会想到了爱情,看到了康乃馨,就知道它蕴含着母爱,看到了鸽子,就知道它是和平的象征。

通过这样的简单练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表达心中独特的审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更大的实践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借助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习作思维

文章思路不清,没有中心,写到哪滑到哪是现今学生习作的大问题,这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低不无关系。从作文心理学角度来看,习作时的定旨、选材、排序等属于高水平的思维加工。而许多老师经常是明知问题的症结所在,却苦于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训练。如果运用思维导图,就可破解这一难题,还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习作中的思维变得清晰可视。如指导学生写《感恩的心》时,在引导孩子们选材时,可设计形象的思维导图。

总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更要提升学生语文写作的兴趣度,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践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育苗.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实践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2015

[2]王小丽.习作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策略的运用[J].福建教育,2017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