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典咏流传》与中职语文诗词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9-04-30王利欧肖萍
王利?欧肖萍
【摘要】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作为诗词教学的重要阵地,通过借鉴央视诗词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 传》在题材选择的“经典性”、表现形式的“音乐性”、技术手段的“现代性”等方面做出大胆尝试,这对革新中职语文诗词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将会起到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中职语文;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经典咏流传》作为中央电视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凭借精致有创造力的“央视气质”将诗、乐、歌甚至舞的形式完美结合,将古典诗歌与现代文化相碰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作了一个传承诗歌文化、改革诗歌形式的全新尝试。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作为诗词教学的重要阵地,通过借鉴《经典咏流传》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做出的较好尝试,为我们更好地革新中职语文诗词教学、改善教学成效起到有益的启发。
一、题材选择的“经典性”
《经典咏流传》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重在经典,再现经典。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节目选择的经典诗词,粗略分类有我们小时候启蒙吟唱的《春晓》《静夜思》等简单唐诗,有诗骚汉魏古诗《诗经》《古诗十九首》等名篇,更有南北朝经典民歌《敕勒歌》《木兰诗》《江南》等,有让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李白、白居易、王维、张九龄的经典唐诗,更有李煜、秦观、苏轼、辛弃疾的经典宋词,明清近代名篇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仓央嘉措的《在那东山顶上》、曹雪芹的《枉凝眉》、李叔同的《送别》、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经典古文刘禹锡的《陋室铭》、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有国学经典《三字经》《声律启蒙》等大约60首古诗经典,涵盖了历朝历代最经典的古典诗词文,让更多的经典诗词走出历史,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和人生。
對比当下的中职语文教学,选用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大约开设三个学期课程,选择古典经典诗词不足十首,数量远远不够,甚至严重欠缺。2017年中小学新教材的语文改革风向标已经明确了今后的语文学习方向,增加古诗词,现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古诗词69篇,新的语文教材增加到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2018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教材改革无不揭示着今后的中国学生已经不是“学好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是没“文”化,真可怕!而诗词和古文恰恰是孩子感受中华语言文字之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捷径,而其中的唐诗宋词更是捷径中的捷径。对于中职语文学习来说,也要适应国家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推行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诗词的教育导向,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文化基础扎实、有中国本土气质的一线技术性人才。而弥补现代中职语文诗词教育短板的有效手段就是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浩如烟海的诗词经典详细抽出,告诉学生哪些是经典需要精读,学生心中就会建立经典意识、诗词意识,唤醒学生心中的诗词精神,无疑《经典咏流传》在诗词经典题材选择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二、表现形式的“音乐性”
《经典咏流传》是中国首档诗词文化音乐节目,以传统文化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结合为创意,为“旧诗作”谱上“新旋律”,“和诗以歌”,让观众在流行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在鉴赏团的精彩点评下,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不忘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实现知情意的三位一体表达,古诗词和音乐相伴,古典文化和现代谱曲结合。《经典咏流传》由撒贝宁主持并朗诵诗词,以杨洪基、孙杨等为代表的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以袁枚的励志小诗《苔》为例:“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孩子们一起上台唱歌的时候,瞬间泪崩。小梁老师说,自己就像潮湿的角落里那些苔藓一样,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被显微镜放大出来,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比外表更重要。“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你太阳照不到我,不要紧,我依然自在地开放。小梁老师用唱歌的形式,教会孩子们一首首古诗词,总共有一百多曲。最主要的是,还教会孩子们这些诗词背后的情感。这首《苔》,不管是对于孩子们,还是对于小梁老师,还是对于我们,都是珍贵的。一些诗词,也许从小就能懂得它的珍贵;但还有一些,是必须有一定的阅历,才能明白它的好 。
今天的诗词学习仅仅是诗词文本的学习,较之古代的诗词学习已经缺失了太多的内容,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
(1)诗乐文化体系的缺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乐一体的文化传统,古代诗歌均是和着音乐旋律唱出来才有味道。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开设的“六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包含“乐”。在教学中,孔子以击磬、鼓瑟、弹琴、唱歌等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诗经》,可诵、可弦、可歌、可舞的《诗三百》,当更成为孔子最直接的音乐教科书,做到了诗乐教育的完美典范。(2)“吟诵”读书方法已经缺失。吟诵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古代的吟诵读书法是“念、诵、吟、唱”,通过依字行腔、入顿韵长、平长仄短等方法读书。有格律者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汉语的诗词文赋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今天的读书读诗方法是采用朗诵的方法,与古代吟诵法截然不同,让诗文丧失了古声、古韵之美,让学生体会不到经典诗词的最精妙之处。《经典咏流传》在古诗词、现代流行乐、经典音乐人传唱等方面做到了有益的探索和新的结合,不啻为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改善走出一条新路,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
三、技术手段的“现代性”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节目开场创意独特,易形成全场共鸣。每场比赛在精心布置的舞台上精彩呈现,现代化的声光电色给人美轮美奂的感觉。节目最出彩的是京剧名家王珮瑜和一个科技的产物二次元卡通角色歌手洛天依跨界演绎《但愿人长久》,上演了一场“破次元”的经典共鸣,惊艳全场。洛天依是Yamaha公司的VOCALOID语音合成引擎中诞生的,她也是全世界第一款VOCALOID中文声库和虚拟形象,灰发、绿瞳、发饰碧玉、腰坠中国结、身着汉服,具有浓郁的中国气质。整个节目中,舞台背景变幻万千,勾勒出苏轼笔下的“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瞬间让全场观众坠入仙境。洛天依踩着七彩祥云空降舞台,挥动水袖“起舞弄清影”。撒贝宁叹为观止说,“那个画面真的是非常唯美,就像一幅有生命的水墨画一样”。还有,《苔》一夜刷屏,微信推文的单篇阅读量高达300万,梁俊和孩子们的演唱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5000万。巫漪丽是新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也是《梁祝》首位钢琴伴奏缩谱编写者与表演者,由于老人的身体原因,节目组匠心独运地以“跨国联动准直播演唱会”的方式跨时空致敬经典,实现了“纪实性、新闻性和综艺性的三者统一”。随着新兴媒体平台的发展成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网络资源,如慕课、微视频、微信、网络直播、看豆瓣、朋友圈转发等新方式,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经典咏流传》的成功尝试,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把文、史、哲、美四个领域全部打通,共生共融,并走到更为广袤的世界舞台上,让传承走向世界,这对当下语文诗词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启示。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经典咏流传》无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今天的中职语文教学也要在这个思想的指引和模式的引导下,经过不断探索,也会推陈出新,用曾经的经典文化拥抱今天的语文课堂,实现经典诗词语文课堂学习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简介:王利,1979年生,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语文讲师;欧肖萍,1985年生,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语文讲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