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指导文本解读

2019-04-30唐磊

课外语文·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唐磊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学生缺乏阅读技巧的问题,指导学生找到阅读的突破口。寻觅展现人物形象的词汇,抓住承载重要信息的段落,体会作品独特的叙事风格,体会作品展现的人生境界。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把握住文本解读的重要“钥匙”,进而促使学生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然而值得思考的是,不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显得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展开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找到打开文本之门的钥匙。我指导学生从挖掘文章的词汇开始,逐步过渡到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风格,感受文本的内蕴,促使学生一步步找到阅读文本的钥匙,进而更好地展开多元对话,提高阅读能力。

一、觅得一词,分析人物形象

学者叶圣陶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字一句都不能忽略,这些词句可能就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能帮助学生打开感受人物形象的大门。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体现人物形象的重要词语,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分析,探究该词汇为何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現人物的心理,思考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展现该人物形象的。这样就能让学生从一个词语入手,找到阅读的突破口,进而提升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孤独之旅》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尝试抓住文章的文眼展开分析,探究“孤独”两字在人物形象上的体现。我首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文章的题目用了‘孤独一词,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人物的吗?该人物身上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其‘孤独呢?”学生首先结合文章的情境,分析了人物的无奈和茫然。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从这里能看出主人公被迫去养鸭子,能看出其家道中落后的无奈和茫然。我引导学生讨论:“人物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杜小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此外,还有学生找出了文章中“我要回家”等句子,认识到从这些句子上也都能看出人物的心理。我最后鼓励学生探究:“人物的内心一直都是孤独的吗?随着生活的变化,他的内心是否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人物形象都具有典型性,作者在文章中可能会用一些词句展现出该人物的典型性格。如果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抓住这些地方展开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生能体会到“这一人”的特点,在阅读其他作品的时候,学生就会举一反三,利用相似的方法挖掘关键词,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抓住一段,挖掘负载信息

“文学即人学”,要想读懂文章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文章情节的铺陈,则还要尝试利用已有的言语经验展开挖掘,尝试把握住文章中的重要段落,挖掘文章所承载的信息,体会文章的深意。我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高潮段落,然后展开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说说从作品中能体会到什么。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阅读“但是我没有摘”到“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一段的内容,鼓励学生先说说这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发现,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于紫藤萝的欣赏过渡到了对于人生的感悟,因此可以知道,这一段的文字在文章中十分重要。此时我抓住了这一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构思特点和艺术特色,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不只是单纯写景,而是为了借助景物来写对于人生的感悟。作者从看花过渡到了思考花给人启迪。”此后我又鼓励学生探究这一段文字中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信息,学生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信息,认识到“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悟,感受到了生命的长久和永恒”,这样学生就挖掘出了文章中负载的信息。

在挖掘文章高潮段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文章承载的意蕴,此时可以鼓励学生拓展到整篇文章,说说文章如何一步步体现出作品的内核。如果学生能抓住关键段落不放,深入挖掘下去,则学生就能还原“这一时”,体会到作品的奥秘。

三、依据一体,体味叙事风格

学者朱光潜认为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学问和经验,文章中要展现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有了这个基础,他就能将自己所感触的内容用文字展现出来,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会一味地模仿他人。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将文章的体式风格作为挖掘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作者在叙事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故乡》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将文章的叙事风格作为探究的“钥匙”,深入阅读下去。我提出:“不同的作者都有自己偏好的叙事人称,那么,在《故乡》中又运用了怎样的叙事人称呢?”学生发现,作者十分喜欢使用第一人称,而《故乡》一文使用的也是第一人称叙事。我又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将《故乡》作为范例,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学生发现:“第一人称就好像是一个摄像头一样,能更好地让人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尤其是能够通过‘我的内心感受,将闰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这样就能更好地起到对比的效果。”在探究作品叙事风格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鲁迅作品的独特之处。

不少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体现在文章中,就能感受到作品的语言有作者的独特风格,行文结构也与众不同。我鼓励学生探究作品的言语形式,思考作品的结构特点,从而让学生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体会作品的独特性。

四、思考一情,升华人生境界

精彩的文学作品都不是就事论事的,都往往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体现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我在鼓励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鼓励学生进行感悟,说说作品如何体现出作者的人生境界,自己在阅读该作品后,对于人生境界是否有什么新的感悟。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尝试挖掘其中的情感,体会人生境界。我首先鼓励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作者仅仅只是为了介绍一家人散步的情景吗?”学生认识到“作者是借助散步这个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孝顺长者和关爱孩子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大家是否曾经有过散步的经历 呢?在散步的过程中,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还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展开思考。学生发现,作者的母亲处于丧偶综合征中,需要更多子女的关爱,而作者就是在陪伴母亲的时候体会到了对“孝”的认识,因此才会写出这样一篇充满了真情的文章。

有的时候,要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人生境界,不能只是阅读课文本身,还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一下作者的人生境遇。我此时就会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生可以尝试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思考在这种境况下自己会有怎样的感悟,然后回头看看文章中是否也展现出了这样的情感,体现出了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指导初中学生展开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基于文章的特质展开阅读,找到打开文本的钥匙。通过挖掘词汇,感悟重要段落,了解作品结构和风格,体会作品情感和主旨等方法都能让学生深挖文章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