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30马晓梅
摘 要: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陕西在近现代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红色资源,具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如何把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是值得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关注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从宏观角度讲述中国的发展进程,自然较少兼顾各地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方性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豐富的资料和信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要论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指明了方向。因此,除了按照教材脉络介绍中国发展的过程之外,结合红色资源进行补充教学,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有裨益。
一、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 增强课程的导向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使命感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对学生来说,爱国是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地方红色资源中的革命遗址、革命人物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最好的教材。学生了解了地方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人物,在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中,自然而然产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并把这种感情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责任。因此,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推动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让“高大上”的思政课“接地气”,既有魅力又有亲和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国各地的红色资源,是和学生一起成长和生活的“活”的教材。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引入当地红色资源,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心理上极易认同和接受,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认同和喜欢是检验课程效果的标准。如果单靠理论说教、知识传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隔离,则达不到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共鸣。在教学中通过红色资源的运用,使学生走入历史,走近生活,亲自了解和感受中国革命传统,把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社会问题作总体认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能理解、领会和接受教材所反映的客观规律。
二、
陕西红色资源的特点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近现代历史上陕西人民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有着悠久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大量资料和史迹,红色资源极为丰富。
(一) 内容丰富
陕西红色资源丰富翔实,包含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层面的内容。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适当运用这些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史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更加有说服力。
物质层面。陕西拥有丰厚的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纪念馆、旧址、旧居遍布全省。仅延安市就有革命旧址360处。陕西省会西安同样保留着一批历史纪念馆和旧址,如西安事变旧址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此外还有渭南的渭华起义纪念馆,铜川照金革命纪念馆等。这些真实、生动的史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无言地再现了历史,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好的阐释和说明。
精神层面。延安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弥足珍贵精神财富,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延安精神,可以帮助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二) 涵盖面广
陕西红色资源涵盖了整个近现代史的全过程,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把握中国发展的主线,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早在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中,陕西就以西安反围城斗争而名载史册,这场斗争支持和配合了广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加速了北洋军阀的灭亡,同时保卫了国民革命军的西北根据地。
1928年的渭华起义是在全国大革命陷入低谷时,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虽然起义失败,但它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领导人物,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并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后成立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影响巨大
由于特殊的历史机遇,陕西在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大学生了解国情和国史,具有很大的帮助,体现出陕西红色资源极高的层次。
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运筹帷幄,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日益走向成熟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决定和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陕西近现代史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被毛泽东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高举革命大旗,为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先后在陕西进行革命斗争。
三、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抓好三个“结合”
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大量的红色资源为学生课内学习提供了真实、丰富的材料,又是课外学习的优势。因此,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本着拓展课内教学内容,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抓好三个“结合”,利用红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 课堂讲授内容与红色资源紧密结合,打造特色课堂
红色资源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挖掘真实的历史,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
1. 有机结合式教学。
各地都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教师在清理出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地方史资料,通过拉近时空距离增加历史的亲切感,达到教材与红色资源的有机结合。比如讲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节时,可以将渭华起义融入此部分内容的讲述中,使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2. 专题式教学。
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不同的专题,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比如“中国共产党与延安”,主要讲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的奋斗历程。“陕甘宁边区”,主要讲述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转战陕北”主要讲述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 参与式教学。
即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演讲、课堂展示等各种形式介绍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拓展深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增强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这就需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一是形成红色资源育人的大格局,打造红色资源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体验式教学;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分组参观相关的历史纪念场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在现场体验式教学和学生参观学习前,教师要为学生介绍红色资源的相关情况,确定学习和参观的主题。学生在学习和参观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搜集资料,结束后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用进行讨论、撰写参观考察报告等多种形式汇报个人学习心得,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
(三) 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教师活力
红色资源作为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互动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红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必定会对熟悉的理论作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这一思考过程就促进了理论的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同时,教师通过对红色资源的科研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教学讲课才能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由于红色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如果合理利用,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在使用中要注意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内容与红色资源的关系,对红色资源进行选择和整合,使其起到服务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洪生.地方历史文献与区域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秦晖.陕西通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马晓梅,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