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2019-04-30韩一凡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中西文化之间开始出现碰撞和融合。其中,西方教育文化和我国教育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为了更好地进行中西方教育之间的交流,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这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关键词:文化;教育;差异
总的来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不同的是,无论是什么文化,都需要通过长时间地积累和沉淀,因此,文化也称得上是一种历史现象。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整体性与个体性差异、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差异、社会礼仪差异、社会习俗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李家宏在《中西方社会及其文化差异》中指出探求社会文化的差异的目的,在于自觉于自己本能、自身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在于利用自己本能、自己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改造自己生活、改造自己社会、做自己社会的主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自然界与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在于服务于人类由作为自己本能、自身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顺从奴仆”的“社会动物”的生存生活状态向成为自己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自然界与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的“人”的生存生活状态的跃进。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教育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作为父母都会悉心照料他们,但做法会有差别。在中国的教育文化中,孩子摔倒了,中国父母立马会将孩子扶起来并安慰,给予孩子宽慰与温暖;但是在英国的教育文化中,通常不会将心思放在这么细小的地方,更多的父母会更乐意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孩子随意地在地上玩耍,即使孩子不小心跌倒了,也不会着急地把孩子抱起来安慰,反而是在旁边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站起来。在他们的观念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都不能全依赖父母生活,而应该靠自己。
在教育孩子学习方面,中国人普遍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也正是因此,有些孩子很小就被要求学唐诗、习古训,一旦孩子能够背诵一些唐诗古训,就会被大肆赞扬,有的还会时常被要求表演一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理解这些唐诗古训的意义,也不见得能够真正将这些唐诗古训消化、吸收,这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困难。与之相反的是,美国人并不会压抑小孩子爱玩的天性,他们善于满足孩子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好奇心,鼓励儿童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感知世界的温度。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习知识、探索周围的过程,结果能不能够获得正确答案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
中西方教育观念上的差异还反映在教育理念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说这句话是对中国教师最好的诠释,因为中国教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实则这句话中更多的是强调了教师在孩子学习上的作用。不同的是,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爱迪生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但是有趣的是,他们在孩童时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甚至都没有受到教师的喜爱,但是他们依然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中国人更强调的是听话懂事,按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去做,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似乎不大提倡不同的见解和做法,因各种原因,在教育上不大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
这些不同做法看似是育儿做法与理念的矛盾,其实却牵连着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论差别背后之原因,一方面是历史传统带来的不同观念的根深蒂固。西方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强调个人至上,生活中崇拜强者和英雄;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只有强者才能胜出,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逐利观让社会变成了“丛林”,弱肉强食变成了“法则”,个人奋斗的价值更加被重视。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此相伴的农业经济,孕育出重血缘重集体的文化传统,家庭是国家最基础的组成单位,“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等文化传统道德早已浸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就使得中国父母处理孩子问题更加仁爱平和。
另一方面是现实社会的影响。西方国家受启蒙思想影响,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为孩子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理性个体。在英国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无理由的哭闹是不被允许的,孩子的错误,即使这个错误再小,都要得到父母的纠正甚至是惩罚。同时,父母们会认真地与孩子进行平等地交流,通过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规则、纪律的重要性,没有人是绝对自由的。在中国的家庭中,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对于孩子的溺爱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的要求更加容易得到满足,有的要求甚至是超出家长能力范围的。
教育观念的不同还带来了一些问题。西方孩子虽然独立性较强,但也有数据表明,西方人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变态者也远多于中国人,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幼年时期遭遇的冷漠刺痛着他们的神经,使他们一点点变得消沉,精神肌体免疫力欠缺,使他们不敢接受援助,遇到困难面临绝望,看不到希望。同时,中国家庭大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则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儿现象,心理极其脆弱,家长对孩子娇宠至极,不允许孩子受到一丁点委屈,也吃不得一丁点苦,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容许老师惩罚,而且也有许多留守儿童,极不利于孩子后期发展与成长。
综上所述,中西方教育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对待这种差异,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才是我們应有的态度。只有将两种理念中对于孩子成长有益处的方式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依然是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的教育是塑造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是被普遍认可的。但是,在我国的家庭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误区。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断定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理念就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他们普遍比我国家庭具有更强的认识。因此,我国需要对其中可取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以便于更好地优化我国的家庭教育。
所以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而又不故步自封,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让未来中国的孩子既有较强的独立性、关爱众生的善良,又能掌握建设祖国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本领,以适应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卢勤.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司晓宏,强海燕.中英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
作者简介:
韩一凡,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昌乐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