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9-04-30金凤斌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核分裂颗粒细胞阳性细胞

王 宝 金凤斌

(1 锦州市妇婴医院病理科,辽宁 锦州 121000;2 锦州市妇婴医院妇科,辽宁 锦州 121000)

卵巢颗粒细胞瘤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型可分为幼年型和成年型,其中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约占5%,是一种罕见的肿瘤[1]。本文回顾分析12例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病理结果,和同期12例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结果进行对比,探究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病理科2010年8月至2018年9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12例,为观察组,同时通过系统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确诊的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为8~29岁,平均(24.6±4.5)岁,其中有6例已婚,3例有婚育史,Ⅰa期患者7例,Ⅰc期患者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0~32岁,平均(26.1±5.8)岁,其中7例已婚,4例有婚育史,Ⅰa期患者6例,Ⅰc期患者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诊断标准,所有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资料有可比性(P>0.05)。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心血管、肝、肾、血液等系统疾病。

1.2 方法:根据疾病分期,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大网膜切除术。术后对所有患者标本进行病理分析。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病理检查结果:①大体观察;②镜下观察并对核分裂象计数;③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p53蛋白的表达。具体操作: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具体步骤按试剂盒(美国Pako公司),细胞核出现红色颗粒视为表达阳性,进行计数,计算百分比。

表1 两组患者核分裂象计数和PCNA、p53蛋白阳性细胞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核分裂象计数和PCNA、p53蛋白阳性细胞数比较(±s)

组别 例数 核分裂象数 PCNA蛋白阳性细胞数 p53蛋白阳性细胞数对照组 12 12.6±4.7 20.5±4.4 7.2±3.1观察组 12 16.8±3.6 31.6±2.9 21.5±4.8 P-<0.05 <0.05 <0.05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大体观察和镜下观察:观察组患者肿瘤直径为5.5~17.5 cm,平均9.3 cm。对照组患者肿瘤直径为4.5~20.0 cm,平均10.6 cm。观察组肿瘤有包膜,实性,呈椭圆形或圆形,部分肿瘤伴有小囊腔形成;对照组大体与观察组相似。镜下观察,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以粒层细胞为主,呈中-重度异型性,多为结节状排列;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异型性较低,多为轻度异型性,肿瘤细胞排列多样无规则。

2.2 两组患者核分裂象计数和PCNA、p53蛋白阳性细胞数比较:观察组患者标本中核分裂象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经过免疫组化可以发现,PCNA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性索-间质肿瘤,其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差[2]。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发病年龄较小,约80%的患者发病<30岁,而由于多数患者确诊年龄较大,且因其发病症状易与腹部疾病相混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3]。有研究表示,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预后较差还和其肿瘤细胞核分裂象较多有重要联系[4-5],由此可以看出,病理检查在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诊断和预后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病理情况仍需讨论补充,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和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在病理结果中的情况,对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病理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本文回顾分析了幼年型和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各12例,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获取标本,进行病理分析。从大体标本看,观察组患者肿瘤直径为5.5~17.5 cm,平均9.3 cm。对照组患者肿瘤直径为4.5~20.0 cm,平均10.6 cm。观察组肿瘤有包膜,实性,呈椭圆形或圆形,部分肿瘤伴有小囊腔形成;对照组大体与观察组相似。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大体标本直径较小,但二者无明显不同,这可能和本身疾病的进展情况有关。而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以粒层细胞为主,呈中-重度异型性,多为结节状排列;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异型性较低,多为轻度异型性,肿瘤细胞排列多样无规则。从镜下分析看,观察组患者标本中核分裂象计数平均为(16.8±3.6)%,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经过免疫组化可以发现,PCNA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2.9)%和(21.5±4.8)%,这一结果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和以往对于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研究结果一致,可以看出,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核分裂象较成年型有显著增高,同时肿瘤细胞中PCNA和p53蛋白也处于高表达状态。这一结果一方面能够帮助诊断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同时对于疾病的分期和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相较于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其肿瘤大体情况相似,而前者核分裂象更加显著,PNCA和p53蛋白处于高表达,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核分裂颗粒细胞阳性细胞
胃肠间质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体外诱导猪颗粒细胞黄体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脑内Nestin 的表达变化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纤毛转运蛋白140谱系示踪小鼠模型构建
褪黑素抑制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人卵巢颗粒细胞随年龄增长衰老的相关研究
Ghrelin阳性细胞在食蟹猴消化系统中的分布定位
CT检查评估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