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2019-04-30刘春涛武瑞俞海燕刘寿荣傅晓晴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性肝炎存活率胆红素

刘春涛 武瑞 俞海燕 刘寿荣 傅晓晴⋆

高胆红素血症是较难治疗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可出现持续性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缓解。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以护肝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甘草酸制剂、腺苷蛋氨酸及中药,但其疗效有限。激素治疗胆汁淤积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疗效,但需要把握治疗时机,目前无统一规范,且存在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等副作用,停药后易反弹,故激素治疗仅适用于少部分患者。人工肝是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使用较多的人工肝模式为血浆置换(PE)或血浆置换联合滤过。本文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住院高胆红素血症并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患者50例,诊断标准:(1)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常规药物治疗后总胆红素仍上升或不退。(2)INR<1.9。排除标准[1]:(1)恶性肿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存在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稳定未满7d;(3)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4)严重并发症。将5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其中DPMAS 30例,PE 20例。DPMAS组:男25例,女5例;年龄 24~65岁,平均(47.79±8.50)岁。病毒性肝炎20例(乙肝16例,戊肝4例),药物性肝炎6例,酒精性肝炎3例,未知1例。PE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3~64 岁,平均年龄(47.11±10.52)岁;病毒性肝炎12例(乙肝10例,戊肝2例),药物性肝炎6例,酒精性肝炎2例。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并递交医院伦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内科治疗:卧床休息;能量支持;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及血浆等药物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联合DPMAS或PE治疗。人工肝治疗使用日本川澄KM-9000人工肝治疗机,首次治疗留置股静脉单针双腔导管(艾贝尔11.5×13.5cm);PE使用血浆分离器为Plasma flow op-08w,置换血浆量2500~3000ml/次,血流速度 90~100ml/min,血浆速度 25~28ml/min,补充血浆2000~2500ml及5%人血白蛋白(瑞士杰特贝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S20120070,20%50ml)500ml,治疗时间约2.5h;D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使用血浆分离器为EC-3A(日本川澄),胆红素吸附柱BS330(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HA330-Ⅱ型树脂血液灌流器(同上),治疗时间不<3h。预防血浆过敏,治疗前静脉注射甲强龙针(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进H20130301,40mg)20mg;抗凝剂(肝素钠针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H31022051,1.25万U)剂量的大小则根据凝血功能而定。给予心电、血压、氧饱和度全程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1.3 检测指标 人工肝治疗前(治疗当天晨)及人工肝治疗后(次日晨)采血。生化指标(TBIL、Cr、TBA)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INR由凝仪检测。留取标本(静脉血),高速离心后提取血清2ml保存于-80℃低温冰箱备用。TNF-α、IL-6在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一次性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使用美国Raybiotech人细胞因子。观察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存活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使用Kamath改良公式 R=3.8×In[胆红素(mg/dl)]+11.2×In(INR)+9.6In[肌酐(mg/dl)]+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检验指标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检验指标比较(x±s)

2.3 两组患者3个月存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DPMAS组存活19例,存活率63.3%;PE组存活12例,存活率60%,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过敏1例,麻木1例,烦躁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PE组:过敏3例,心慌胸闷2例,烦躁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胆红素血症是由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多种病因引起,总胆红素>171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持续存在常提示病情较重,肝细胞大量受损、坏死,引起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衰竭。肝脏组织学可表现为肝细胞炎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水肿、坏死及不同程度胆汁淤积、胆栓形成,致使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潴留,又加重肝细胞损害;同时激活肝脏Kupffer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TNF-α、IL-2、IL-6、IL-10、IL-17等)[2-4]再次损伤肝细胞。因此尽快降低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及炎症因子,对改善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以减轻肝脏炎症坏死、缓解淤疸等综合治疗为原则,但并无特效治疗手段。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有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等[5-7],可调节胆汁酸成分,稳定细胞膜及利胆抗氧化等作用,但临床使用起效慢、作用缓和,不能在短期内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糖皮质激素短程冲击治疗,通过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等淋巴细胞功能而阻止过强的细胞免疫,抑制TNF-α、IL-1、IL-6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及稳定肝细胞膜等多个环节保护肝功能,阻断肝功能恶化,为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8]。但由于其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目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各种不同人工肝装置治疗高胆红素患者,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9]。吴李贤等[10]报道,通过PE联合血浆滤过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中期的有效率为61.9%,晚期为33.3%,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而王铭等研究[11]人工肝治疗MELD<29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高达83.6%,机制可能与清除过量的炎症细胞因子,调节维持细胞因子的平衡,为肝组织再生创造条件有关。但目前血浆匮乏,血液制品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治疗后疗效难以持久,严重影响人工肝治疗的开展。而DPMAS是通过血浆分离器持续分离血浆,血浆进入胆红素吸附器和树脂吸附器吸附后,再经静脉通路返回体内。治疗过程不需要补充置换液或血浆,能选择性去除胆红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内毒素和活化补体等。因治疗不依赖血浆,能够为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提供及时治疗,从而提高救治水平。

本资料显示,DPMAS组TBIL、TBA、MELD评分、TNF-α、IL-6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高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 TBIL、INR、TBA、MELD评 分、TNF-α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低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治疗后TBIL、MELD评分、TBA、TNF-α、IL-6低于PE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PMAS模式在清除生化指标及炎症因子方面优于经典的PE模式,机制与治疗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有关,治疗后PE组INR低于DPMAS组,考虑与PE组治疗过程中使用大量血浆有关。最终DPM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组,3个月后存活率PDF组优于PE组,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及3个月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DPMAS模式治疗不依赖血浆,对患者的生化指标及炎症因子具有有效的清除作用,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上为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提供更多人工肝支持治疗模式的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性肝炎存活率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鸡弧菌性肝炎流行趋势与防控要点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非酒精性肝炎的严重程度与2 型糖尿病的关系分析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糖尿病1例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