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服务视域下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9-04-30韩玉冰

运动精品 2019年12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传统

韩玉冰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这些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教学、训练、科研、竞赛、裁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其专业主要知识技能为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专项理论与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课程相辅,四年全日制高等教育后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基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回望中华五千年历史兴衰,无一时期不伴有体育运动的存在,而这些体育运动又无一不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进而使这些体育运动蕴含了最深层次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造就了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以致成为中国国学乃至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围绕中国教育核心理念的讨论如火如荼。诚如所知,凡是教育核心理念都离不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史,而教育教学实践就成为教育理念的依托体,教育教学模式就成为教育研究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领域之一。如今,在国际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中教育大众化,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对人才需求正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集中载体,不仅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发扬与传播的软实力竞争和渗透,这样的国际背景与社会需求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推至为我国普通高校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设置,而高校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以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与教育价值,不单单只有身体技能的培养或把武术不仅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还要发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文化教化、道德教育、身体教育、中国哲学教育、伦理教育美学教育等多面的教育视角,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全面更具体,树立学生的国际化概念,强化民族性意识,增加自我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当代社会需求中更快捷的识别自己,定位自己,放眼世界体育舞台能识别我们自己的身份标志。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仅有16篇,排除泛论武术专业培养模式,仅限于“高校”范畴的有11篇。以“新时代”“社会服务视域”为关键词搜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对应数据。由此可见,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很少,亟需专业人员进行文献梳理,整合各文献对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差异,总结出新时代社会服务视域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视角。

1.2 对比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其所研究范畴的前期现状与后期改革,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对各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详细的对比.

1.3 逻辑分析法

以抽象性培养模式为主要切入点,结合“新时代”“社会服务”“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时代判断与推理,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与分析,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状综述

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自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文化以强势之态对我们民族文化构成了持续性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延伸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面对西方的文化侵略,民族传统体育要想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民族走向世界化就得借助于高等教育这一平台以国家和民族发展视角加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克服当前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变成一个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性变化过程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新设本科体育专业之一,将原来单一的武术专业扩展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3个专业方向是适合现实发展需要的。同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人才[2]”。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等人即以议案形式提出了《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将武术列为推广项目;1957年一些体育学院和综合型大学体育系把武术列为教学计划;目前,88个国家和地区已成立了286所孔子学院和272所孔子课堂,其中包括44所世界著名大学;1987年我国政府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至2004年3月,中国国家汉办与有关国家的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共建旨在开展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和交流的非营利性机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不是一个只重在教汉语的合作机构,而是一个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旨在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各国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4年4月中宣部和教育部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指出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尤其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代表,不仅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突出,技术知识全面精湛,而且要成为国学内容中的中流砥柱,成为民族文化的标志。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市场将迎来新的血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将代表中国在世界体坛上打造深刻影响力,与之匹配的也将是我们不断完善与创新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有质的将武术更好的传承和传播。

2.2 提出问题

随着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并且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趋向专业技术化,过多强调技能训练与竞技,这一状况尤以体育专业类院校最为突出,把西方体育中的“更快,更高,更强”推崇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目标,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理念。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与西方体育做对比,西方体育重竞技,突出个人能力,而中国传统体育继承了较多的原始初文化,更多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思想以及鲜明的民族性格。因此,研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不仅仅在于为体育发展历史锦上添花,反而更多的是让专业人才带着这样一种民族责任感去面向社会,创造机会,把握机遇。与此同时,就专业学生质量来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比例越来越小,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生源文化基础薄弱,拟报考生和毕业生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认可度、实际就业方向和就业人数不容乐观;就专业师资来说,专业教师没有完全达到“一专多能”的能力,或许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专业的名字,业余的技术”,无法为专业学生进行有效有质的指导。也有部分现象是专业教师只进行“专业理论”指导,无法在技术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和交流,导致最后的培养结果成为“形而上学”“空中楼阁”;就教学理念而言,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培养能力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别和现阶段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意向等方面存在偏差,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内容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显现于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是我们武术从业者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学者,成长之源泉,生源决定人才培养的基础;师者,为人师表,师资力量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模式,发展之希望,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发展的高度。结合个人专业求学经历,以及近年来的教学感触,深刻体会到培养模式的导向对学生专业发展的影响性有多大。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有侧重点的、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我们要站在民族文化层面的视角重新审视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发展方向,重视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向也将走出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等方向的局限,培养制度与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与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更具实践价值[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出适应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培育新一代国际综合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现专业人才的社会价值,突出新时代视角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高度。

2.3 分析问题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必须要根据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面对这种发展的形势,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4]。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高效高质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社会价值观,接受专业培养之后输出社会,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对比学生适应程度和资源优化利用比例,并反馈于人才培养模式,验证培养模式的决策性和可靠性。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相互监督、相互依赖、相互进步,不断更新,不断提高培养机制与质量。

武术不仅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还要发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文化教化、道德教育、身体教育、中国哲学教育、伦理教育美学教育等多面的教育视角,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全面更具体,树立学生的国际化概念,强化民族性意识,增加自我民族认同感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当今社会的又一重大时代意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代表专业,传统单一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无论是在主动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新的冲击,使民族传统体育处于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境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民族文化复兴和世界体育文化生态体系的构建[5]。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度集中,呈现出“高端,尖锐,全面”的人才规格要求。面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教育改革合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合理调整学科合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武术专业由单一的专业内容调整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面对日趋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当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需求,培养目标,培养层次,课程设置等问题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教育部门专业设置规范的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探讨、分析,量化社会需求,达到培养模式决策最优化。

3 发展思考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将国际化、一体化、跨国化取而代之,人类社会不断跨越自然、空间、制度、文化等障碍,实现信息全球化,实现人类文明成果共享过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要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不例外,其作为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代表专业,传统单一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在主动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如图所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切高校教育培养成果的中坚力量,我们要从当今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规格需求入手,对专业的发展方向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的层次、专业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1)改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育理念,加强专业招生宣传,招收人才多元化,提高生源质量;(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结合社会实际,招生政策和就业方向也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回馈和社会需求进行调节;(3)加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健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和就业的政策法规;(4)学校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毕业生回馈的信息对在校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教育;(5)提高专业师资力量,加强专业教师技术规格要求,丰富师资社会经验。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一定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与全球文化大融合的需要,顺应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抓准着眼点,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共识,改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伴随着中华历史的兴衰变迁,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也随之变化,中国传统体育继承了较多的原始初文化,更多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思想以及鲜明的民族性格,彰显民族力量。新时代社会服务视域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集中载体,不仅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发扬与传播的软实力竞争和渗透,这样的国际背景与社会需求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推至为我国普通高校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设置,而高校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合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与教育价值。尽管问题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已无法对应当代社会需求,但作为中华历史载体的民族传统体育依然不可逃避现实问题,反而更应该积极正面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合理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指导思想改革的思路。前人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出来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可忽视的培养出了大批专业人才,我们将在前辈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远,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式以已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创造更具时代价值的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传统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