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2019-04-29江丽芳
江丽芳
[摘要]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既抽象又复杂,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密切相关。小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才能够深入理解各个数学知识点,从而有效增强数学逻辑思维,提升学习兴趣和核心素养。因此,应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数学这门课程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应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机械、盲目地接受知识,主体地位缺失,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理解得不到位,长期如此学习兴趣减弱。从本质上来说,教和学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而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找规律》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设置了“记忆大比拼”游戏情境,让男、女生各记一组数字,男生迅速记住253716496485,女生迅速记住123412341234。游戏还未结束,男生就提出异议,认为这个游戏不公平,觉得女生的数字特别好记,因为这组数字是按1234 、1234……规律编排的。教师迅速抓住学生提出的“规律”二字,自然地引出新课题。在游戏强烈的心理刺激下,学生的情绪高涨,很快就进入了听课的状态。这样的教学,远比教师直接口头讲解“规律”二字的意义更具实效性。
二、合理運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并将其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课堂教学更形象生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主动,进而有效解决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信息技术手段予以合理应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使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准确、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学生初步归纳“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之后,教师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来验证一下。”之后教师出示课件:“请输入直径的长度 厘米。”通过多媒体软件设置,在上面方框中任意输入1~9厘米其中的一个整数或小数,单击就能显示出一个大小相对应的圆,再将这个圆的周长“拉曲为直”,形成一条线段(即圆的周长),并用这个圆的直径去测量这条线段(即圆的周长),结果发现:用它的直径去量它的周长3次之后还剩余一小段。接着让学生随机说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随即进行演示和验证,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内,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动态的演示过程,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形象生动,数形结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有效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探究、归纳、发现和操作,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有效培养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圆的各部分名称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圆形纸片后,再出示自学提纲:1.什么叫直径?动手画几条直径,对其长短进行测量,你有什么发现?2.什么是半径?动手画几条半径,对其长短进行测量,你又有什么发现?3.在一个圆里分别有几条半径和直径?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及时进行反馈。通过自学,学生概括出:圆形纸片对折后形成的折痕就是圆的直径,它有无数条,它们相交于中心一点,这个点就是圆心;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它也有无数条;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样的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从始至终,教师都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强调课堂交流共享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有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尽管已经拥有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但一般都缺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与学生能力、兴趣相适应的任务分配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条2m长的彩带,若是要把它剪成每段长度为 m的彩带,可以剪成多少段?”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借助问题的引导得出猜想“分数和分数相除等于和分数倒数相乘”。再划分各个学习小组,安排每一个小组开展动手剪、动手画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机会,促使其通过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小组间多交流,共享数学资源,使自己的猜想在交流过程中得以验证,并认识到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白计算方法,深层次理解分数除法的具体运算方式。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交流—总结”的方式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提升实效
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方式,让所有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都能有所进步。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对于优等生来讲,不仅应要求其掌握各种数学知识,还应要求其将更多较大难度、条件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题目解决好;应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对待中等生,逐步帮助他们解决部分较难的题目;让学困生掌握一些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相关应用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小平家里面有84颗梨子,与小磊家的梨子数量相比,小平家的梨子数量相当于小磊家的 。请问:1.小磊家的梨子数量为多少?2.小平和小磊家的梨子总数为多少?3.小芳家的梨子数量是小磊家梨子数量的 ,小芳家的梨子数量为多少?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练习第三、第二和第一道题。这一做法能够很好地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优差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难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充满自信。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把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辅助点,把建立认知结构作为关键点,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作为提升点,将情境、兴趣、信息、认知、互动等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它们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吐格吾汗·沙贡.实现高效教学互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教师版, 2017,(39).
[2]孙凤臣.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J].新课程·小学, 2017,(5).
[3]刘丽.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师版, 2017,(40).
[4]权金芬.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软件:电子版, 2017,(6).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