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例谈
2019-04-29刘杨
刘杨
[摘要]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重,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每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够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句子,进而理解文章。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道题是对文章中的两个句子进行翻译,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往往抓不住采分点,只是跟着感觉走,失分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对文言文翻译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翻译;策略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高考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经常会犯哪些错误,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笔者将其归纳为六种类型,并运用相应的六种方法来解决。
一、该译不译,文白掺杂——对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大多使用双音节词,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先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把原文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否则就会造成句子文白掺杂的毛病。这种方法叫做对译,可以把它简称为“对”。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句中“徐”应翻译成“慢慢”或“缓缓”,而“水波”应是“水面波澜”的意思。再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应译为“它的下面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平旷”应译为“平坦空旷”,“侧出”应翻译为“从侧面涌出”。学生往往不会注意到这样的词语,一不小心就会漏译,直接将“水波”“平旷”“侧出”这样的词落下来,造成了文白掺杂的错误。
二、专有名词,强行翻译——留
请注意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的翻译: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②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⑤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⑥稍迁至移中厩监。⑦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⑨ 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这些句子中的“风雨”“蛟龙”“孔子”“郯子”“苌虹”“師襄”“老聃”“壬戌”“河内”“河东”“晋侯”“秦伯”“移中厩监”“赵惠文王”“阳晋”“上卿”“千斤”“白璧”“玉斗”都是属于专有名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保留,不能强行翻译。保留法就是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词和保留特定的专有名词和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官名、年号、帝号、器物名、度量衡等,这种方法简称为“留”。
三、该删不删,成分赘余——删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①虽又槁曝,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①句中“者”“也”作为语气助词翻译时可以删掉;②句中“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可以删掉;③句中“作息”属于偏义复词,主字是“作”,“息”是衬字,只能翻译成“劳作”而不能译成“劳作和休息”;④句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⑤句中的“之”起的是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四、今古异义,不能替代——换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⑥先帝不以臣卑鄙。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⑧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以上句子中“黄泉”应译为“地下泉水”;“江河”应为“长江、黄河”;“于是”是“在这时”的意思;“神明”应译为“智慧”;“寄托”译为“容身、存身”;“卑鄙”是“身份低微,见识浅陋”的意思;“东道主”译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穷困”的意思是“走投无路”。
对于古今异义词,掌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注意平时的积累;二是要牢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语的不同习惯,古代汉语多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像“妻子”“地方”“于是”“东道主”这样的词都要拆开来翻译。
五、该补不补,成分残缺——补
古代汉语中省略句较多,如果原句中有省略,那么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一般常省略的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如下列句子:
①木直中绳,煣以为轮。②舳舻千里,旌旗避空。③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④夜缒而出。⑤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⑥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句①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补充出来就是“煣以之为轮”;句②中“舳舻”后省略了谓语动词“连接”;句③中也是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句④中“夜缒而出”省略了主语“烛之武”;⑤中省略了动词“止”的宾语“之”;⑥句中省略了介词,补充出来应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都要补充出来,否则就会使译文缺少成分,句意不明。在翻译时,要求我们既要根据语境判断,又要有分析句子成分的意识,掌握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
六、该调不调、语序混乱——调
由于古今语法习惯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古代汉语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倒装句式。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否则就会使语序混乱。如下列译文: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找到。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苏轼和客划船游玩在赤壁之下。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断句和加标点不知道,疑惑不能解决。④渺渺兮予怀。译文:很远啊,我的心。
以上四个句子分别属于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翻译时都没有进行语序的调整。译文应改为:
①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②苏轼和客划船在赤壁之下游玩。③不知道断句和加标点,不能解决疑惑。④我的心想的很远啊。
掌握倒装句主要是会分析句子成分,并且明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倒装句的标志。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我们还要坚持做到:
1.扎实的学好课内文言文。考题所要求翻译的文言语句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出自课内,学好教材中的文言课文是关键。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等,对它们烂熟于心,才能融会贯通,将课内知识迁移于课外。
2.注重积累,用量变达到质变。《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高中阶段掌握120个文言诗词、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些都要求学生要有意识地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对词语的积累又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否则就会产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有再好的语感没有相关词语的积累也是无济于事。
3.加大文言文阅读量。从近两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命题的选文,已从单一的史传类转向其它的文体,选文的范围越来越宽泛。所以,要加大文言文阅读量,对不同文体的文言文都要涉猎,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思路与常见写法。
4.善于归纳整理文言文知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語法现象很多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循,如判断句的标志、被动句的标志、偏义复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和状语后置的标志等。在学习中善于整理和归纳,会使文言文翻译事半功倍。
5.要有语境意识。要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意识,从词语的前后关系、语境条件限制等方面着眼,将文言文翻译语句放到整个语境中去理解,推导所解之词的用法与含义,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总之,文言文翻译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给学生归纳一定的方法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感受,消除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让学生真正喜爱文言文,喜爱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05).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