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夹缝中转型
2019-04-29霍思伊
霍思伊
封面反馈
05/2019 总第887期
@东方:《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次令人惊喜的尝试。这部电影的精神我认为是“爱球主义”——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或许它在台词、情节细节等方面还需要打磨,但整体而言绝对是成功的一步。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收编莱芜,济南能否打造“强省会”?》
济南这几年需要面对的发展问题很多,给人一种“摊子铺得太大”的感受。如果能够直面问题,弥补短板,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打造“强省会”才有真正的时代意义。(@Xiong Ha)
记者手记
第一次来东莞,城市的味道有点出乎意料。走在传统的毛纺织小镇大朗街头,是典型的四五线城镇景象:人群在傍晚会熙攘,既有爬满青苔的老工厂,也有写字楼,在两侧低矮的房子中倏忽而起。
事实上,无论从产业结构的数据,还是个体的微观故事来看,东莞都算是一个转型成功的城市。以大朗镇为例,数控机几乎在三五年内全部取代了手摇织机,单纯的代工工厂也早就成为历史。
但是深入大朗镇的过去与现在,会发现转型成功后的这里仍面临尴尬。大朗的支柱产业是轻纺制造业,对东莞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政府分配来的资源并不多,政策更多是倾斜给先进服务业或高新科技产业。但对大朗乃至东莞而言,没有第二产业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和发展,很難带动第三产业。继续盲目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无源之水更难以灌溉一个沙漠。
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策略,政府和专家各有讨论。当地政府的思路还停留在数年前的“腾笼换鸟”。但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学研究员丁力看来,用新的加工贸易来替代传统的加工贸易,其加工贸易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不是本质性转型。他认为,东莞的转型实际上一直没抓住核心和要害,其真正的短板是:没有在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基础上培育出大量的市场型企业,即抓住自己开辟市场的能力,真正有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渠道。
如果高新企业的核心技术不是自己的,仍然只是个包装得更好的生产型企业。同样的,在莞深第三次产业转移之际,除了土地和成本优势以外,东莞真正的转型机遇到底在哪里,也需要思考。
走在东莞街头,仿佛在传统和现代、陈旧和鲜活的夹缝中穿越,有一种哀而不伤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