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政治教育本质筑牢德育教育阵地
2019-04-29李修球
李修球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对德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政治课堂和德育教育二者的关系出发,分析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德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德育承载;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101-2
中学德育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推进德育教育,必须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承载
德育功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应有之义。从课程性质看,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德育教育是其基本功能之一。
德育教育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重要载体。从课程特征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课程目标看,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与德育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现状
1.德育功能与智育功能失衡
高中思想政治课担负着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偏重智育的现象,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或深或浅的刻着应试的烙印,教师把思想政治教学知识化、程序化、套路化,学生把政治学习简单的归结为读、背、默、练,其德育功能被人为的缩小,这种本末倒置的处理,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陷入避重就轻的局面。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标准与其承担的德育目标脱节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但在评价的具体选择和实践中却很难得到贯彻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最终还是以一张张试卷为尺度,偏重知识层面的评价,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很难得到有效的评价。
3.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
德育教育突出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而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仍然以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为主要形式,教育素材单薄,脱离生活与实际,学生缺少代入感,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不利于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德育效果甚微。
4.学科课程思想内涵挖掘不深,德育教育浮于表面
德育教育强调学生的情感性、体验性,赋予每一个学生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方式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德育思想的渗透仅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三、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对策
1.摆正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一切教育最终还要回归到德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本质,扭转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与智育分离、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状,首先要摆正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破旧才能立新。高中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摒弃应试教育理念中的消极、过时、甚至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成分,切实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2.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程度的检验和监督,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细化课程评价方法,使评价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让教师在课程评价体系的指挥下形成德育教育自觉性,使政治课堂德育教育常态化。
3.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德育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德育作为教育之首必然要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就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打破原有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走出学校,走进生活,面向社会,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聆听到时代的脉搏,实现由身体力行到体验感悟再到思想升华的飞跃,这样,学生既得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德育教育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落实。
4.正確使用教材,寻找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载体,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它不是直接拿来就可以用的。基于这一点,高中政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固守教材,照本宣科,思想性不够,与学生有距离感,难以产生共鸣,自然德育效果不会好;其二,脱离教材,认为教材可有可无,这是对德育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也会使德育教育失去支撑和依托。正确使用教材要求依靠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抛弃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挖掘、提炼、再创造,把学科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进行对接和整合,这样才会使课堂的德育效果更具张力和活力。
5.改进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思想的碰撞
新课程标准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切入点。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把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以议题的形式进行推进,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氛围中实现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生长。
6.加强德育理论学习,提升政治教师德育素养
教师是德育的引路人,也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德育素养的高低是制约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政治教师的德育素养是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内在要求。为此,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思想的“摆渡人”;其次政治教师要坚持德育理论学习,及时更新观念,跟上社会节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诉求和需要;最后,政治教师要积极参与德育培训与交流活动,取长补短,提升德育专业素养。
教育的灵魂是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塑造人。推进德育教育,需要守住思想政治课堂这块重要阵地,筑牢德育根基,需要回归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