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车站站舍建筑研究
2019-04-28王新英商显英
王新英 商显英
摘 要 铁路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重要交通设施和标志,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吉林省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和实物遗存,车站站舍建筑则是铁路工业遗产中最典型和重要的遗产类型。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整理,对以原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和吉海铁路为代表的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车站站舍建筑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站舍建筑
引用本文格式 王新英,商显英.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车站站舍建筑研究——以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吉海铁路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9(1):23-28.
Research on the Station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ailway Industrial Heritage in Jilin Province
——Taking the Middle East Railway, the South Manchuria Railway and the Jihai Railway as Examples
WANG Xinying,SHANG Xianying
Abstract Railway is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and symbol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ra,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an important witness and physical relic of Jilin province's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St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typical and important type of railway industrial heritage. By field survey and data processing, this article expounds and analyzes the s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middle east railway,south manchuria railway and Jihai railway these three representative modern railway station of the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The modern railway;Industrial heritage;Station construction
2003年7月,國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在《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下塔吉尔宪章》中所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学术界对工业遗产的基本认识,说明了工业遗产在时间、内容和价值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有关铁路工业遗产相关内容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领域学者们广泛关注的对象。铁路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重要交通设施和标志,它所包含的铁路建筑物、铁路线路、铁路修筑和运营技术等基本内容完全符合《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的界定,因此铁路工业遗产也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车站站舍是铁路站区域内的核心建筑,也是铁路运营设施中的典型建筑类型,更是铁路工业遗产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实地调查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修建背景、地理分布、保存现状、建筑特征、站舍建筑与站内线路间剖面关系等方面对原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和吉海铁路这三条具有代表性的吉林省近代铁路遗产中的车站站舍建筑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资源概况
吉林省地处由中国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区域的地理中心位置。吉林省东临俄罗斯,南连辽宁,西接内蒙古,北抵黑龙江,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相望,地理位置优越,近代历史上曾是沙俄、日本等政治势力角逐的重要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考量,沙俄、日本和吉林省官民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修筑了包括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吉海铁路、长吉铁路、四洮铁路、长图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线路,逐渐构成吉林省近代铁路网络[1]28-278。与此同时,伴随各条铁路线路而修筑的铁路建筑,不仅丰富了近代吉林建筑类型,其中留存至今的建筑也构成了吉林省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铁路工业遗产资源。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与初步统计,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包括铁路运营设施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居住建筑、军事设施建筑四种主要类型,具体包括车站站舍、机车库、给水塔、教堂、学校、医院、职工住宅、护路军营房等,总体数量约400栋(座)。其中,车站站舍是每个铁路站区的核心建筑,也是铁路运营过程中重要的建筑类型,更是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中的典型代表。
吉林省近代铁路中多数线路自修建以来一直延续着客货运营的功能,但随着时代变迁、技术升级、线路变迁等原因,包括车站站舍建筑在内的许多铁路工业遗产的使用功能、建筑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二、中东铁路站舍建筑调查与分析
中东铁路原称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始建于1897年,并于1903年建成通车。1920年10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代管该铁路后改称中东铁路[2]1-4。中东铁路由干线和南支线两条线路组成,呈“丁”字形,南支线北起哈尔滨站,途径吉林省向南至辽宁省旅顺站。
1、吉林省中东铁路车站分布与现状
中东铁路南支线在今吉林省境内北起扶余,南至四平,横跨扶余、德惠、长春、公主岭、四平五市。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运营时,曾将铁路沿线车站划分为五个等级,在今吉林省境内共开设11处车站。按照中东铁路公司要求,不同等级车站的站舍在建筑形制、规模方面因等级差异而不同。经笔者实地调查,今吉林省境内尚留存有四处中东铁路初建时期站舍建筑实例,分别是陶赖昭站、窑门(今德惠)站、乌海(今布海)站和公主岭站,其中公主岭站为原南支线二等站,窑门站为三等站,陶赖昭站和乌海站为四等站。目前,四座车站站舍建筑均保存原有的使用功能。窑门站在中东铁路时期初建的站舍建筑结构保存最佳(图1),但是站舍建筑面向站内一侧的大跨度出挑檐廊已经拆除,屋脊处鸱吻等细部装饰构件也已拆除,原黑色瓦楞铁皮屋面已经更换为蓝色彩钢板屋面,建筑内部原有的平面布局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也发生了相应改变。陶赖昭站、乌海站、公主岭站的站舍建筑保存现状也存在如窑门站类似的情况。
2、吉林省中东铁路站舍建筑
按照中东铁路公司和工程局的分析规定,中东铁路干线和南支线各站除一等站之外,车站站舍在设计上分别采用与车站等级相对应的标准设计图纸。南支线无一等站,二等、三等站站舍采用中东铁路干线二、三等站车站站舍的标准设计图,但是将主站房和高等候车室彼此独立,形成两栋独立建筑;四等、五等站仅有主站房,不配置高等候车室。南支线各等级车站主站房以铁岭为界,采取了不同的标准设计图纸。铁岭以北采用干线四、五等站站舍的标准设计图(图2);铁岭以南采用南支线四、五等站站舍的标准设计图(图3)。
从笔者的实地调查结果来看,吉林省原中东铁路各车站的站舍建筑在初建时都严格地遵循了上述原则。总体来说,中东铁路车站的站舍建筑在建筑规模、外部裝饰、内部空间功能划分是根据车站等级高低、运输能力不同而有所等差。一般来说,车站等级越高、运营能力越大,站舍的建筑规模越大、立面装饰越精致、内部空间功能划分也越合理、配套设施也越完善。中东铁路车站站舍建筑虽然因等级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标准设计图纸进行修建,但是在建筑样式、装饰方式、建材选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建筑样式方面,站舍建筑基本采用了“横三竖五”的基本构图模式,对称式造型;在基础和墙体四周有隅石装饰、山花处砖砌落影装饰和木质悬臂杆,以及门窗洞装饰、拱券形式等方面都有着相似性,只是复杂程度有所等差;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则多是就地取材,以砖、石和木材为主。(图4)
结合实地调查与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中东铁路南支线各等级车站站舍建筑与站内铁路线路间的剖面关系基本采取平线通过模式,因此承担旅客乘降功能的主站房建筑使用了单层的建筑样式。此外,车站站舍建筑与站内铁路线路间的这种平线通过模式,与中东铁路南支线运营之初的客货运输能力基本相适应,同时与线下式、线上式等通过模式相比具有工期短、造价低的优势,更适合当时修筑中东铁路的客观要求。但是,平线式也存在着明显缺点,就是当客流较大或者站内线路过多时,容易造成进出站旅客间相互干扰,导致站内线路两侧站台拥堵,对客货运输产生负面影响。(图5)
三、吉林省南满铁路车站站舍建筑调查与分析
1904年一1905年间爆发的“日俄战争”以俄国战败而告终。1905 年9月25日,在美国的斡旋下,俄日双方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朴茨茅斯条约》无视中国主权,作为战败国的俄国擅自将包括旅顺军港、大连商港在内的中国辽东半岛租借权和中东铁路南支线由宽城子至旅大间线路转让给日本。
1905年12月,迫于日本的压力,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予日本某些权益。1906 年,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みなみまんしゅうてつどう),简称“满铁”,经营管理中东铁路南支线宽城子至旅大段,同时将该段铁路更名为南满铁路。[2]12-22
1、南满铁路车站分布与现状
“满铁”经营南满铁路时期,在今吉林省境内南满铁路沿线先后增设9个车站,即长春站(1905年)、孟家屯站(1906年)、大屯站(1907年)、陶家屯站(1916年)、刘房子(1908年)、大榆树站(1908年)、蔡家站(1911年)、十家堡(1909年)、杨木林(1917年)[3]118-135。同时还建设了与中东铁路南支线相平行的复线以增加运力。通过实地调查,今吉林省境内暂未发现保存完好的“满铁”时期修建的车站站舍建筑实例。
2、南满铁路站舍建筑分析
“满铁”接收中东铁路南支线宽城子至旅大段之后,初期对中东铁路时期修建的各站车站站舍建筑采取了保留的做法,继续其使用功能,以保障铁路正常运营的需求。此后,随着扩大铁路运营量的需要,“满铁”在修筑复线增加运力之外,也开始对原车站的站舍建筑进行功能更新或拆除新建。“满铁”保留了公主岭站原中东铁路时期修建的站舍,但为缓解旅客乘降压力,在站内曾建跨越站台及铁路线路的天桥,使站舍建筑与站内线路间关系变为线上式,改变了中东铁路时期站舍与站内线路间的平线式关系。1935年3月23日“满铁”接收中东铁路南支线宽城子至哈尔滨段之后,同样在窑门站、陶赖昭站等客货运输量大的车站架设天桥,将平线式改为线上式以此来缓解客货运输所造成的站内拥堵和紧张的状态。
《朴次茅斯和约》的签订使得长春成为当时日俄势力的分节点和中东、南满两条铁路的交汇处,为此“满铁”在长春中东铁路用地以南重新购地建设“满铁”附属地和铁路运营设施建筑。1915年5月,“满铁”建筑课开始主持修建长春站站舍,工程历时一年,造价32万日元。长春站站舍由“满铁”建筑课市田菊治郎、平泽仪平主持设计。站舍地上二层,建有地下通道连接站内站台,同时在站内搭建金属框架天桥站连接站台线路。建筑平面呈矩形,立面横向采取三段式,入口突出,两翼后退。建筑整体呈现折衷主义风格,入口顶部有山花装饰,正门装饰四根爱奥尼柱,但是正门前挑出的金属结构雨棚在视觉上将爱奥尼柱截断,减弱了柱体原有的挺拔效果。1992年5月,该站舍拆除重建。(图6、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满铁”修建的车站站舍呈现出明显的现代建筑所倡导的经济简约风格,与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典型实例为原“满铁”四平街站站舍。四平街地理位置重要,处于八面城、郑家屯交通要道,是东北中部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中东铁路时期四平街又称“五站”,为四等站,站舍依照标准设计图纸修建。1929年“满铁”拆除中东铁路时期修建的站舍,新建四平街站站舍。新建站舍为砖木结构二层建筑,站内使用地下通道和金属框架天桥同时连接站内站台线路。站舍建筑采用竖向构图,中轴线顶端设置中式方攒尖顶塔楼,突出轴线。2004年夏,该站舍拆除重建。(图8)
整體来看,“满铁”时期新建的车站站舍多为二层建筑,设计时应该是考虑到未来铁路客流和站内线路逐渐增多的可能,因此使用了线下双层站舍加天桥建筑的模式。天桥修建不仅可以消除站内客流大易造成的混乱现象,给乘降带来方便,而且建筑站内天桥比较经济。同时,下线双层站舍使站舍楼层与基本站台相连接,不仅避免了站舍与站台间可能产生的视觉脱节感,而且可以使旅客直接进出站舍,减少了站内客流量,避免了客流大时易发生混乱的可能。(图9)
四、吉林省吉海铁路车站站舍建筑调查与分析
1926年11月10日,时任吉林省主席的张作相下令成立吉海铁路筹办处,负责修筑从今吉林省吉林市到辽宁省海龙县海龙镇之间的铁路线路,同时从关内各铁路聘请了大量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吉海铁路修建工程。吉海铁路修筑工程自1927年6月25日动工,至1930年6月30日全线工程竣工,历时3年零7个月,总投资2429.6万元,是近代吉林省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修筑的铁路线路。1931年4月,吉海铁路正式运营。1934年4月1日,吉海铁路与奉海铁路合并,统称为奉吉线。[1]277
1、吉海铁路车站站舍分布与现状
吉海铁路运营之初全线共设11个车站,站舍全部为石墙瓦盖的永久性建筑。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今吉林省境内保存完好的,属于初建时期的吉海铁路车站站舍建筑仅有原吉海铁路总站黄旗屯站站舍一处,即今吉林西站。
2、吉海铁路站舍建筑分析
黄旗屯站位于今吉林市船营区,今为吉林西站,现属货运站,不再承担旅客运输工作。黄旗屯站作为当时吉海铁路总站所在地,其车站站舍规模是吉海铁路全线车站站舍中最大的建筑单体。黄旗屯站的车站站舍建筑主体在1928年建成,1929年建成钟楼,1930年建成塔亭。建筑主体使用石材修筑,屋顶为折型木桁架结构,最初铺覆琉璃瓦,20世纪50年代后更换为水泥瓦覆顶。(图10)黄旗屯站的车站站舍建筑平面呈矩形,建筑立面借鉴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流行的公共建筑设计手法,建筑立面高低起伏,主次分明,入口建有高大山墙和拱券门,窗户为成组的带有窗楣的竖条窗,两端入口山墙开设半圆形和三角形天窗组合,既增加室内采光,又增加了立面的美感,四周转角使用隅石装饰来增加建筑厚重感和稳固感。高达29 m的钟楼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浓重的哥特式风格,同时建筑又兼具巴洛克式的拱形大窗。站舍与站内线路的关系处理采用了典型的平线式,站内未设天桥和地下通道,这种模式与当时吉海铁路设计运营量相适应。站舍的旅客乘降、候车、转乘功能集中在站舍建筑的一层,因此空间布局采用了平面分散型模式。在同一平面上依次将进出口、候车室、候车厅、行李房、食堂、售票处等不同功能空间沿走廊依次展开布局。(图11、12)
黄旗屯站站舍在整体风格和建筑细节与20世纪初津浦铁路修建的济南站站舍十分相似,属于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这种兼具巴洛克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铁路站舍,曾广泛分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华北、山东等地,是英、德等国修筑的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的沿线。参与修筑吉海铁路的工程师们主要聘请的是来自关内上述铁路的工程师,因此在站舍建筑风格上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铁路站舍建筑风格的影响。(图13、14)吉林市附近天然花岗岩资源丰富,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包括黄旗屯火车站站舍在内的原吉海铁路站舍,多数使用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石木建筑结构样式。
结语
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以中东铁
路的修筑为发端,此后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车站站舍作为铁路运营的重要建筑设施,对于近代东北地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铁路投资方、建筑设计师及时代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车站站舍建筑最终出现了折衷主义、现代主义、巴洛克式和哥特式等不同风格的建筑实例,形成了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丰富的资源积淀。
参考文献
[1] 金士宣,徐文述. 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年一1949年[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
[2]王新英,张书铭. 吉林省中东铁路建筑研究[M].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3]王季平,张文山.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吉林省志·铁道志[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