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精细化护理临床效果评价
2019-04-28陈惠娟郑宇丽
陈惠娟,郑宇丽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 广州 510280)
吞咽困难属于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7.00~85.00%,属于脑卒中死亡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1]。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由于中枢神经受损、周围神经受损而导致其吞咽困难,不但对其水摄取、营养摄取受影响,更导致其早期康复受影响[2]。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精细化护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应用的效果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6月收治我院神经内科并符合纳入标准的5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2018年7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并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性别: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40岁~79岁,平均年龄为(55.50±3.50)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5例,脑出血5例。对照组:性别: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1岁~78岁,平均年龄为(55.20±4.20)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7例,脑出血3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无差异性无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头颅CT检查结果或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证实为脑卒中,而且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六次)”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意识清楚,各项生命体征比均较平稳;③第一次发病,而且病程时间≤30 d;④接受进食评估问卷(EAT-10)评估,评估结果总分≥3分;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工作,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严重重要脏器(心、肝、肾等)疾病患者或病情危重患者;②排除沟通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包括评估吞咽功能,予以入院后24小时内行洼田饮水试验,予以常规饮食指导,予以口腔护理每日2次以及常规康复功能训练等;给予研究组精细化护理干预,精细化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①卒中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洼田饮水试验及吞糊试验并结合监测脉冲氧饱和度评估病人吞咽功能②依照患者吞咽功能采取不同的摄食护理干预包括姿势调整、反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口量、改变固体食物质地和液体粘稠度,吞咽不安全患者需遵医嘱留置胃管经胃管注食,并且责任护士应积极开展鼻饲饮食的安全指导干预、饮食宣教等。③患者吞咽康复训练由言语治疗师介入,包括:咽部冷刺激训练干预,神经肌肉电刺激,同时加强吞咽肌训练(包括唇、下颌、舌等)。④营养支持干预:运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工具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科学性营养支持计划,以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⑤根据改良Beck评分针对性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护理。⑥动态评估: 每周监测患者的吞咽情况、口腔情况;⑦心理护理干预: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沟通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心理疏导,以重拾治疗自信心与提高治疗配合度;给予耐心讲解早期康复训练必要性及重要性,具体方法等,以提高其主动性;营造轻松愉悦康复氛围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临床护理满意度[4]。吞咽功能评分参考滕岛一郎所研制吞咽疗效评价标准[5],得分0~10分,若患者正常吞咽则可得10分,患者得分越低,则提示其吞咽障碍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3.0,百分比、率表示作计数资料表示,以x2检验比较,均数±标准差(±s)作计量资料表示,以t检验比较,若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则以P<0.05形式表示。
2 结 果
2.1 吞咽功能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吞咽功能评分,结果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吞咽功能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吞咽功能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的护理前后吞咽功能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的护理前后吞咽功能评分(±s,分)
分组(n)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研究组(n=50) 3.55±1.55 8.50±1.95 11.4154 0.0000对照组(n=50) 3.60±1.50 5.20±1.80 3.9228 0.0002 x2值 0.1332 7.1434 - -P值 0.8945 0.0000 - -
2.2 Barthel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前Barthel评分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Barthel评分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后Barthel评分提高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的护理前后Barthel评分(±s,分)
表2 比较两组的护理前后Barthel评分(±s,分)
分组(n)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研究组(n=50) 45.65±17.50 82.50±9.35 10.6691 0.0000对照组(n=50) 45.70±17.45 60.55±10.05 4.2363 0.0001 x2值 0.0116 9.1859 - -P值 0.9908 0.0000 - -
2.3 临床护理满意度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后临床护理满意度提高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n(%)]
3 讨 论
脑卒中疾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情况,致使其未能摄取充足营养物质,而且无法正常进食,因此容易诱发误咽、肺炎、窒息等现象,导致其早期康复治疗受阻,导致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更导致疾病死亡率明显增加。随着临床持续发展与完整早期康复干预模式,目前已进一步明确早期筛查与评估吞咽障碍有着重要意义[6]。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收治入院后,应予以开展吞咽障碍筛查,并结合筛查结果进行评估其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有效减少或避免相关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开展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过程中,指导患者积极开展主动吞咽模式训练干预,以有效降低误吸情况、误咽情况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次,需合理选择进食食物,并予以进食环境干预、进食体位干预、进食速度干预、进食量干预等,以及联合合理特殊吞咽技巧干预等,以有效保障患者安全进食。其次,患者进食后,应指导患者开展清嗓咳嗽指导护理、口腔清洁指导护理等,从而改善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故此,通过给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开展精细化护理干预具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摄食训练干预、吞咽训练干预等,可以促进其尽早恢复正常进食,以保障摄取充足营养物质,促进尽快康复[7]。从本次研究结果数据可知,两组的护理前吞咽功能评分、护理前Barthel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护理后吞咽功能评分、护理后Barthel评分高于本组护理前(P<0.05);研究组的护理后吞咽功能评分、护理后Barthel评分及护理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充分证实,运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其效果更优于以为常规护理[8]。充分显示运用精细化护理干预的重要应用价值,同时,临床需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指导,坚持以“多学科团队合作”作为原则,从而不断提升精细化护理干预质量。
综上所述,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予以早期康复过程中,联合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身体状况,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改善预后,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