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放射线和CT对肺段隔离症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9-04-28吕志胜

智慧健康 2019年9期
关键词:放射线肺段实性

吕志胜

(长海县人民医院 放射线科,辽宁 大连 116599)

0 引言

肺段隔离症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肺部发育畸形疾病,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肺部病变组织与肺部正常组织分离,多通过体内血液循环进行发育,且具有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点,病情严重时极易引发感染,进而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因此需要采取准确、安全的检查手段,精准诊断出肺段隔离症疾病类型、组织影像以及感染情况,保证患者可以获取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1]。此研究选取61例肺段隔离症疾病患者,分析放射线和CT对其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实验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肺段隔离症疾病患者61例,病程范围6天至5个月,平均(35.27±3.86)天;年龄在9个月至71岁,平均(37.58±2.49)岁;其中女39例,男22例;手术病理检验:囊实性病灶23例、囊性病灶25例、实性病灶13例;纳入标准:经手术病理检验、影像学检查符合肺段隔离症疾病临床诊断标准者[2];患者和家属知晓诊断内容,并同意实验研究;排除标准:肺部存在其他严重疾病者;造影剂过敏者;其他脏器功能异常者[3]。所有患者在病因、症状表现等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放射线。采用放射线检查,将X射线波长调整至0.08-0.31埃,并整体扫描患者肺部,严格调整照射剂量<100伦琴,根据患者扫描结果调整X射线照射剂量,确定照射次数和时间[4]。

(2)CT检查。采用128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电压调整至120kV、电流设置成250 mA、矩阵调整至512×512、层厚设置成7.5 mm、螺距调整至1.375∶1,通过高压注射器向患者肘部注射造影剂(非离子型碘海醇)300 mg/mL,将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2.5-3.0 mL,成人剂量控制在80-100 mL,儿童剂量控制在2 mL/kg,之后指导患者保持仰卧姿势,首先对其胸部进行平扫,将扫描延时至18-30秒,由肺尖部扫描至腰部,共平扫2次,扫描期间患者需屏气,之后增强扫描,扫描结束后,需将扫描数据和图像传送至工作站,通过标准算法、容积再现(V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图像处理手段进行图像重建,并借助3D伪彩技术重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重建后需将血管图像和病灶图像相互叠加,观察血管、病灶立体形态、空间关系和诊断结果[5]。待61例患者放射线检查和CT检查结束后,需进行手术病理检验。

表1 放射线和CT检查结果分析对比[n(%)]

1.3 评价指标

回顾分析和对比61例患者放射线检查、CT检查结果,并确定两种检查方法针对各种肺段隔离症疾病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详细分析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6]。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两种检查诊断结果用SPSS 20.0软件,定数资料用检验,表述用百分比(%),P表示两组比较差异,当P<0.05时,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线和CT检查结果分析对比

如表1所示,61例患者经放射线检查确诊的有54例,诊断准确率为88.52%,其中囊实性病灶21例、囊性病灶23例、实性病灶10例,经CT检查确诊的有60例,诊断准确率为98.36%,其中囊实性病灶23例、囊性病灶24例、实性病灶13例,由此可知,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放射线(P<0.05)。

2.2 CT检查影像学特征分析

全部患者均呈现出肺内肿块异常密度灶,其中18例(30.00%)为类圆形,且分布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有9例(15.00%)大片状,存在清晰边界和不均匀内部密度,可以观察到小片状含气病灶,体积为8.3 cm×4.5 cm×2.7 cm;有6例(10.00%)为块状,多出现在右肺上叶后段右支气管旁,且有小带状物质进行分隔,内部存在不均匀液性密度和清晰边缘,增强扫描时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强化和内部分隔,且可以观察到主动脉相连情况和血管;有7例(11.68%)为不规则三角形,内部呈现不均匀密度和支气管含气影;有5例(8.33%)为右上肺片状高密度,且不均匀密度;有5例(8.33%)病灶出现在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软组织有不均匀密度和壁厚,且厚壁存在空洞情况,并呈现出光整的洞壁,而洞壁有宽液气,其外部边缘并不清晰,右肺门和条索状高密度影像连接;有5例(8.33%)病灶出现在右肺门旁,并为类圆形,其CT呈现出均匀低密度和清晰边界,增强扫描后边缘强化,血管影像反映出异常且病灶出现在肋间动脉供血位置,同时和肋间动脉、支气管动脉连接起来;有5例(8.33%)存在严重感染情况,右下肺有空洞厚壁,且存在典型液气平面,增强扫描可见边缘强化。

3 讨论

肺段隔离症疾病指的是解剖结构异常、生理发育畸形的肺部疾病,多由于坯胎发育期间,主动脉分支和支气管肺后丛连接时无良好闭合,致使供血不足,促使肺部主动脉需依靠分支完而引发[7],根据解剖形态可以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胸痛、咳血、咳嗽咳痰等,病情严重时极易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许多不利影响[8]。现阶段,肺动脉造影时临床诊断肺段隔离症疾病的金标准,但具有检出率低的特点,且极易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放射线检查和CT检查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上,前者无法清晰显示出患者肺动脉供血状况,且诊断准确率较低[9],后者可以清晰反映出患者病灶位置、形态、大小、密度以及周围组织情况,还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便、检查快速等特点,可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和影像参考。实验结果显示,61例患者经放射线检查确诊的有54例,诊断准确率为88.52%,经CT检查确诊的有60例,诊断准确率为98.36%,且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放射线检查(P<0.05)。

综上所述,CT对肺段隔离症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放射线,不仅能充分显示出患者肺部病灶影像特征,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和影像参考,可大量推广应用在肺段隔离症疾病临床诊断中。

猜你喜欢

放射线肺段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医院放射线对人体的损伤和防护
放射线:小心,危险!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放射线对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作用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初探放射防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