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课堂情感因素
2019-04-27周绍荣
周绍荣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针对未来社会的特点,对人才(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关心,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跟知识能力、方法过程,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挖掘课堂与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完成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形成情感目标的核心环节。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40-01
心理学家卢家楣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份,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生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情感。只有激起并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势,抓住情感要素,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一、情感因素在新课程中受到高度重视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跟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形成了三足鼎立。初中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体现情感因素的占二分之一,约有90字,在分目标中占三分之一。大大增加了倡导情感目标的篇幅,奠定了情感因素的重要地位。
2.情感因素受到重视的原因来自社会需要、教育现状和教改经验。未来社会需要情感与认知的和谐统一,需要情知和谐的人才。应试教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情知和谐统一的要求,重视了认知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例如,初中生面对给母亲洗脚的家庭作业,大部分学生情感上难以完成,技能上都会洗脚,缺乏感恩的心。说明学生的认知上去了,情感没跟上,导致新青年中情感淡化、人性泯灭、行为叛逆、悲剧重演的事故屡见不鲜。也说明经济基础和物质水平提升了,而情感因素和意识形态没跟上。如今新课程改革的成效让我们看到了以情优教的曙光。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模式突现了它的重要价值,因此,提升情感目标的地位,挖掘课堂与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性目标和能力目标。情感个性目标要因学科而异、因人而异,为此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情感的潜移功能,力争师生互动、情感共鸣,达到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的境界。情感能力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品位、情感能力,提升情感智力——情商。情商是决定学生发展的内因,也是未来社会情感与认知和谐的基本要求。所以,初中课堂教学中要集中体现情感价值。
2.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现象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的三要素,更是课堂教学的三大情感源点。作为课堂的驾驭者——教师,必须尽力挖掘教师(自身)、学生(主体)、教材(载体)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包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作业作品的情感,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的人格情感等。学生的情感,包括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教师的情感,学生间的情感,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情感体验,自我情感体验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编者、作者、读者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以及文本内在的情感因素等。所以,绽放教师自身情感,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挖掘与体验教材情感,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情感价值。
三、如何挖掘初中教材中的情感知識因素
初中教材中的情感知识,一般包括显性的、隐性的、悟性的三种情感知识因素。
1.显性情感因素,就是教材内容中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如语文中的《散步》《乡愁》《藤野先生》《背影》《关雎》等,以及思想品德课、音乐课、美术课中的许多篇目。直接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之情、审美之情等情感因素。
2.隐性情感因素,就是教材本身反映客观事实,不含情感,但反映的过程中表露出情感。如历史课中的《奴隶社会》,地理课中的《我国的领土》,其中自然生发出人生观、自豪感等情感因素。
3.悟性情感因素,就是教材本身不含显性或隐性情感因素,但具有引起情感的知识,让具有一定感悟水平的师生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数学课中的《统计与排列》,物理课中的《欧姆定律》,生物课中的《两栖动物》,化学课中的《惰性气体》等,都有潜在的情感因素。
总之,情感因素作为新课程教学目标,在初中教材中占有绝对的重要地位,它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情感能力目标,是创建未来情知和谐社会的需要,情绪智力决定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师,只有尽力挖掘课堂与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完全实现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