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多样化设计策略
2019-04-27杨亚丽
杨亚丽
【关键词】 数学教学;作业设计;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120—01
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做作业是一个学习过程,更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再用陈旧的作业观来对待学生,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按照新课改的精神要求,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巩固,也应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数学进行设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下面,笔者就作业设计多样化,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计日记性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将学习数学的内容、感受、掌握情况、存在问题真实地记录下来,以书面的形式与教师交流。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的一则日记: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和画圆。这些内容是老师让我们自己折呀、画呀、量呀总结出来的,我学得很高兴、很认真,也都能理解。但在练习时,我把直径2厘米的圆画成了半径2厘米的圆,原因不是粗心,而是我当时不是很明白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现在当然明白啦!
在日记里,学生总结了学习内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知识是如何获取的。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分析了错误的原因,而且还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二、设计操作类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大小自定,并提醒他们画图时注意确定比例,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由发挥。
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教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由此也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真实地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三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教师可以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生可选B,学困生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一個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为6厘米,做这个圆柱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为12.56厘米,高为6厘米,做这个圆柱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为12.56厘米,做这个圆柱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四、设计整理类作业,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复习”。在每一单元新授结束后都可用,尤其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这一板块的内容是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再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和重、难点都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刚开始训练时,只要求能清楚、准确、全面地整理出知识即可。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基础好的话,还可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举例,写出解题的提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自行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
五、设计实践类作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让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例如,学完“统计”后,让学生统计一下本班学生喜欢运动项目的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会综合运用很多数学知识完成统计报告,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设计查阅性作业,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介绍数学知识,有的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还有的是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也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并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