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机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9-04-27张宏强

甘肃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策略

张宏强

【关键词】 数学教学;相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112—01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可见,只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有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好教材本身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设置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加法”时,教材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第一幅图:小丑左手拿了1个绿气球,右手拿了3个红气球。第二幅图:小丑将两只手的气球合在了一起,用算式表达就是“3+1=4”。这样,让学生很直观感受到原来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运算就叫加法,他们很容易理解。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教材本身创设的情境进行教学。

二、导入性点拨,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兴趣盎然地探求所要学习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把数学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笔者觉得新课的导入很重要。

比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伊始,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一个学生在玩滑滑梯,教师问:“玩过吗?”生:“玩过。”再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师:“想玩哪个?”生:“第二个。”接着出示第三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教师继续问想玩哪个,有学生回答第三个。学生笑了,师问:“有人笑了,笑什么?”生:“第三个太斜了。”三个滑滑梯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角度不同,那么滑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了。实践证明,创设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滑梯的情境,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滑滑梯好玩不好玩的主要因素。虽然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但现实中的滑滑梯几乎是标准的、安全的。 学生没有思维上的对比和冲突,就不会有意识地去思考下滑速度与角的大小之间存在本质联系。这时学生学习的愿望与需求被教师激发出来了,他们很迫切地想知道角的大小。如何知道角的度数呢?就需要我们量出来,如何量角呢?很自然地学生会想到这一点。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成了主动学习,水到渠成地进入到新知识的探究阶段。

三、巧设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是巩固新知、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也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感悟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1.趣味练习,激发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就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新颖、生动有趣的练习形式、题型,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了让学生模拟购物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不知道如何找錢换钱,不能准确换钱等。可能也正是这些困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学生自然地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开放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放练习,既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应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种习题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习兴趣,促其思维,使之乐学,回味无穷,为学生积极创新提供了一片沃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做一名善于相机引导的教者。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Passage Four